让学生做个“完整的人”

2015-05-13 11:53张界贵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道德心理健康

张界贵

记得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杨叔子曾对大学生说:你们要吸收各种“营养”,争取做个完整人,而不做半个人。

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理论知识,更要培植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让他们成为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芒、道德光芒、才学光芒的“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而事实上,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为读书而读书。高分是目标,成绩是准绳。高分低能,高分庸才,比比皆是。不少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一到用人单位,便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有这样的报道,有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蜷缩在家15年,最后活活饿死。还有无数啃老族,读书时还不错,毕业了万事不能。看到这些报道,真是让人唏嘘感慨。

但感慨之余,不得不反思现在的教育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这才是当下之必须。

读《聊斋志异》,常常觉得才子佳人、书生狐妖的故事感人肺腑。而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小说中的女子,美丽、智慧、善良、妖媚,她们很了不起,总能在危难之间解救书生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感化教育他们。比如,《书痴》中的主人公张生,这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书生,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除此,什么也不会做。可有一天他遇见了狐妖,这个女子教会了张生下棋弹琴,让这个死读书的“半个人”,变成了一个“完整人”。这是让人欣喜的。

“教育”是什么?《孟子?尽心上》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意思是说,教育就是教师教导,学生仿效,除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有更多的却是对人生活、思想、道德、人性等的教化作用。如果说高分是让人学会了某种知识和技能的话,那么,真正的教育功效却并未得到彰显。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16个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谁需要就教谁,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只重视书本知识,只有书本知识的教育,都是残缺的教育。教育不只是教书本知识,更是教人学会生活,做个完整的社会人。陶先生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话大大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宽度。

时代、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现在的教育步入误区,走入盲点。有人曾说,现在的教育就是在培养奴隶,这话或许有些过。也有人拿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来说事,说中国的学生顺从、依赖,生活自理能力差,个性不足,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弱。有时静心冷静观之,思之,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以美好和灵性。让他们挣脱锁链,勇敢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勇于担当,对家庭、生活、国家和民族有责任感和道德感。

日常生活中,某中学生因为教师批评了她用手机而跳楼自杀,某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未得到满足就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打骂,甚至挥刀动棒。马加爵就是鲜明的个例,因为人格残缺,一点点小事便怒杀同窗。刘海洋也是例子,没有道德法律意识,用硫酸烧熊。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让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教育中“德”之教育的严重缺失。说白了,这些学生都不是“完整人”。他们思想残缺,道德缺钙,灵魂软弱,不能很好地按照社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导致做出出格、违法的事情来。

教育就是要修复不健全的性格,修补不健康的心理,做一个健康的有血有肉的“完整人”。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现在每所学校都在开设心理健康咨询课。让学生能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不管遇到什么,都能坦然面对,做一个能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的人,这才是现在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因此,教育的眼光不能再停留在成绩和分数上,应该抽出一只手来,培养充满智慧和健康心理的完整人。学生要面对21世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且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才。必须相信,一个健全的人,比一个高分的人,更有存在的价值,对社会和未来的作用更大。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道德心理健康
给作文时思路阻塞的学生开个“处方”
跟踪导练(五)(2)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道德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