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鹏
摘 要 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等进行探索,对于如何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职教学;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086-0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利用和研究已成为广大教师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根据这一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的研究与有效应用,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1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是一切学校教育的核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大家的共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基础较差及纪律散漫等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在网络的诱惑面前,往往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其一,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很多学生沉湎其中而丧失学习兴趣,进而演变成一种独特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
其二,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对学生的腐蚀非常严重,使不少学生陷于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消极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发生逃学违纪等现象。
其三,网络中的色情暴力以及坑蒙拐骗等不良信息,严重迷失了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破坏了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和发展,导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根据以上情况,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点,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第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来转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容易上网成瘾,关键在于网络里面的东西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网络游戏等。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体形象、图文并茂的优势来辅助教学,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文化和专业技能上,从思想上促进学生加深认识,自觉抵制网瘾。
第二,正确引导学生网上聊天。网上聊天是网络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不能硬加反对,可通过建立班级网络的形式,帮助学生把网络变作互相学习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意识。通过聊天,取长补短,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加强对非法信息的控制。非法信息是毒害学生的重要元素,因此,一定要在技术上进行控制,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进行过滤和屏蔽,堵住非法信息的源头,以避免其对学生的侵扰。
实践证明,网络虽然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很大的支持。只要教师能坚持优化网络环境,进行正面引导,就一定能健康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效率
管理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保证,因此,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管理水平,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具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收集、管理和运用的特点,有利于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据调查,现在大多数学生配有手机,同时,校园网的建设又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班主任可以设立班级群,利用QQ或Email,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双人或多人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也可在群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班级管理,可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管理效率。
3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学习中通过掌握一定的技能,毕业后走向社会,为自身生存和社会服务。因此,教师要根据中职学校的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课程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兴趣教学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关键。如电工基础是研究电路理论的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教师讲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公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利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学习有关电工学的内容时,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与磁的发展历史、电与磁的未来发展走向,以及电与磁能够互相感应等知识,如指南针的应用、本杰明·富兰克林捕捉天电及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等,这样既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电磁知识,又能使学生了解电工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从生活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日常所熟悉的白炽灯、日光灯等,再用视频展示“日光灯电路原理”,让学生了解日光灯由哪些部分组成、怎么发光等,然后讲“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这样一来,学生觉得电工基础知识就自己身边,自然兴趣大增。这就为以后学习和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分析和计算电路基本方法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动静结合,增强观察效果 电工基础内容繁多,原理复杂,只有在认真观察和熟悉掌握其内部构造的情况下才能掌握其原理。如有些电工实验的现象是瞬间变化的,有的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观察到,这就为学生的观察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诸如“电流磁效应”“变压器的变压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等具体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通过灵活地掌控播放速度,把一些现象或快或慢地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观察和掌握。
开发微课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程是指利用视频作为辅助教学载体,利用较短时间将教学的某个重点和难点部分记录下来进行讲解的视频课程。具有时间短、重点突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如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公式多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效果不佳。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把这些公式(如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电压、阻抗、功率的计算公式等)制作成微课程,反复播放,让学生在具体直观的背景帮助下理解和记忆,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效果良好。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其优势来辅助教育教学,不但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参考文献
[1]丁以正.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2).
[2]李树燕.电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