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5-05-04 00:55关永娟毕富利张欣蕾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关永娟++毕富利++张欣蕾

摘 要 针对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所采用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071-02

1 引言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强、决策性强、实践性也很强的特点。在我国,一直以来高校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原因之一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更愿意选择“白领”工作,而对于在与生产运作密切相关的行业工作的劳动人群,大多被认为是仅能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往往不受重视[1];原因之二在于现在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的讲授偏重于制造业,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少,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水平与现有人才市场的需求接轨比较困难,所以使得高校往往忽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

然而,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最近这些年来,其注意力都开始向生产领域转移。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而且服务业也发展得很迅猛,不论是企业方面还是学术方面,都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管理理论和企业内部生产系统。由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兴趣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并且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本文就是在对比分析不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新教学模式,力求发掘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2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笔者一开始进行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时,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学生基础较好,均为高中的理科生升学入校,再者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纯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侧重定量分析,重点讲授生产管理的基本技术,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如在设施布置以及生产计划编制部分,更加注重模型的训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生产管理技术有效地了解并运用。根据教学的效果显示,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教学效果较差,所以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实践性很强的生产课程。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笔者尝试逐渐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不同高校的理论+实践教学稍有不同,有的高校是采用课堂上理论学习,学习之后到企业实践的方式;有的高校是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学习之后去企业参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是课堂上理论学习,利用软件模拟实验,授课过程中增加生产一线视频和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纯理论教学模式来说优点很明显,但同时也有弊端:优点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比较灵活,学生容易管理,实践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弊端在于虽是软件模拟企业的运营,但是终究不是企业实际经营问题,所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以任务应用为导向多元化教学模式

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是主体,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逐渐转变教师是主体的现象,逐步将主动权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新的更好的教学模式——以任务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下面将重点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教学模式指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一般包含五因素,分别是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有规律地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以任务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以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重视学生认知的本能,实施实践性教学,以人本主义为根本出发点,特别重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能力。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它既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也培养了其独立学习、思考能力。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是教育模式中众多组成因素中最核心因素,其制约着教学模式中的其他因素。同时,它决定着教学模式中的操作程序,更影响着师生组合关系,也是评判教学质量过程中必要的依据和标准。以任务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让学生对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有个充分的了解、把握和运用;能够进行企业基层生产与运作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活动;教学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运作管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中纯理论知识传授的方式,努力改变为以工作任务作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以任务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将生产运作管理的主要框架结构以任务的形式在上课之初全部发给学生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以3~5人为宜。笔者授课班级为30人左右,如上课人数偏多,可适当调整小组人数,但人数不能过多,否则任务完成效果就会较差。任务的主要结构及问题由主讲教师设计,原则上与教材的章节内容相对应,学生首先要去储备为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这期间主讲教师可适当指点(为保证学生任务完成效果),教师授课过程主要围绕任务的完成来讲述,重点分析各组在完成任务时出现的各种状况,以及该状况要如何解决。

燕京理工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授课学时为32学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该课程的学时过少,而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内容又较多,在有限学时内要做到讲练结合,效果还是很有影响。各小组完成本课程的全部任务之后,期末将所有任务整合汇总形成本门课的一份课程设计。另外,授课过程中额外增加了8学时的上机实验课,作为选修学分项,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实际上在授课过程中经过前期任务的锻炼,学生对上机实验兴趣很大,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了上机实验课,他们学习兴致很高,效果很好。endprint

基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性质,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些多种组织模式,如多媒体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情景模式、探究式模式以及团队合作项目模式等,这样既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塑造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

下面介绍以任务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下典型教学组织模式。

以第三章的“企业选址及设施布置”内容为例,笔者将具体地介绍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组织过程。结果表明,该新型教学模式必然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所选章节】企业选址与设施布置(第三章)

【教学任务名称】

任务一:选择一家现有企业,具体分析其在选址中所涉因素,客观、公正地评价该企业所选地址、设施布置,提出合理修改意见。

任务二:对小组模拟企业进行选址分析,并对企业内部设施进行合理布置。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掌握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企业选址、设施布置中应该考虑的因素,学会如何运用定量分析工具来评价选址的合理性、设施布置的科学性。

【教学实现条件】通过两课时理论内容的系统讲解和学生自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选址与设施布置中应考虑的因素,并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评价条件】通过一周的材料搜集及定量研究,学生能够对有关选址、设施布置提出有效意见,并提交完整的报告。学生将以演讲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全体小组均应参与演讲和问答。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

4 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的学习、工作、适应市场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多角度具体分析,提出该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具体思路。并且在实践中,该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得到了很好的回馈,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晏魁.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改进方法浅谈[J].职业教育,2012(4):136.

[2]张玲.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与案例实践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90.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