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令勇++李清
摘 要 从课程设置、导师设置、实践环节及基地建设四方面入手,分析目前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069-02
1 引言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7月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无不强调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见国家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2009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编制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通知》中提到计划用五年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2011年,我国专业型硕士生招生数已占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30%[1]。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2]。鉴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为时不长,且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别之所在[3],本文分析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 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设置 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其工程实践性是此专业的突出特点。然而经过对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的调查,多数反映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而且多数人认为在课程设置上与学术型硕士基本相同,从总体课程设置上看多为理论课程,缺少对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对于课程的讲授方式,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学术型的理论讲授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模式,灌输式的讲课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映在工作实际中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导师设置 对于“双导师”制度的导师指导方式,多为形式化。由于企业导师自身工作原因,从时间和精力上很难在专业深度上参与对学生的指导。而企业导师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其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导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而目前对学生的指导仅仅靠校内导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缺失。
导师指导小组,在实际培养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实中存在导师指导小组分组后多年不变,或是几个导师联合形成导师指导小组,没有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这样出现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导师对于学生的研究方向不了解的情况。
实践环节 实践能力是学术型与专业硕士培养中最大的区别,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实践环节。而目前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出现实践环节的缺失,或是应付了事,缺乏监督和管理的现象。调研中发现很多学生以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代替实践环节中企业实践,但自己主持过项目的学生却很少。也有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安排企业实践,拿着盖有企业公章的证明,就“完成”了实践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
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存在基地类型单一、专业面窄的问题。目前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际基地多为一些建筑设计单位,单一的基地类型无法满足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实践的需求。且实践基地数量太少,可以接受进入基地实践的学生数量有限。对于已经挂牌的实践基地,由于制度不完善,还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保证,目前存在进入基地后,学生与学校导师的联系脱节,最终导致联合培养目的不能实现。
3 解决策略
确定培养重点,以突出实践创新特征为培养指导目标,以培养高层次的工程职业人员为目的,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实践课为主,以理论课为辅,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开设相关的课程,实现“一主、二辅、三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将资格证考试列入培养环节。如对于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将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列为培养环节,使学生走出校门前,对本专业从事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毕业后能够轻松入职。
根据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拓宽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了解专业前沿技术,不断更新前沿技术课程内容,并增加应用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课程。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学术讲座,他们经验丰富,并能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将理论与实际工程结合,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更改目前理论课授课的教学模式,拓展更新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对专业学位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创新课题、小组研究、课堂讨论或虚拟工程的建设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依托实践基地或与学校联合的企业,将工程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最终解决方案等系列过程,最终实现解决工程实际中高新技术难题。这也是校企联合、实现共赢的一种模式。
完善“双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导师队伍的转型策略 目前“双导师”制度中没有突出企业导师的重要性,还是沿用学术型导师培养的方式,只是多了一名企业导师。在制度完善中,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其导师应以企业导师为主、学术导师为辅。制定专业学位导师队伍的资格标准,如具有工程经验、具有专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导师指导小组按学生的专业方向分组,结合导师的研究领域,分为不同专业方向指导小组,各小组设置领域带头人,由领域带头人及小组成员对各自小组方向的学生进行指导。
尽快培养出专门性的指导专业学位的导师,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的实践型导师。首先可以实施导师队伍的转型,鼓励现有学术型导师通过培训或是企业实践等方式,使其具有专业学位导师的条件,转型为专业型导师。其次,通过聘用方式来加快专业学位导师队伍的建设,聘用专职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到实践基地任职,解决现有企业导师忙于单位工作,无法专心带学生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实践环节管理制度,多方合作,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及扩展基地类型 建立健全的实践环节管理制度,学生进入实践环节后,进入企业实践,要完善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监管制度,规范实践中期的汇报及答辩环节。实践结束后要有系统、公正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最终能够衡量学生的实践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努力奋进的鞭策。建立导师在学生实践环节的监督及指导制度。
针对实践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多方向研究生实践需求的不足,根据不同方向将基地分类,针对不同的基地的分类,至少各类建立一个实习基地。基地建设采用灵活方式,不仅仅靠校方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模式,要充分利用导师资源。很多导师都有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出具有利政策鼓励导师联系企业使其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这些课题专业性很强,可以利用各导师的横向课题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实现各个专业都有相关的实习基地,以弥补实习基地在专业上存在缺口的缺陷。
目前学生对实践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有极少数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锻炼。要加强学生实习基地的管理,鼓励学生进入实习基地锻炼,并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方案及相关管理制度。
4 结语
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的培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个专业的培养也是在国家政策下摸索前进。由于专业特点各不相同,培养中也会遇到各不相同的问题。本文探索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此专业的教育实践能有所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庆环.盘点教育规划纲要落实一周年[N].光明日报,2011-07-18(16).
[2]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20.
[3]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