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新理念与学生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解教学目标,解剖教学目标,恰到好处地把握教学目标;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注重知识的内化;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做到课堂教学容量的合理安排,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的实效。
【关键词】有效;前测;教学情境;算法多样化;最优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不约而同地把问题讨论聚焦在计算课上,许多教师面临计算课教学新理念与学生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困惑。新课改的本质目标是我们如何使计算课上的既有实效,学生又有兴趣,这也是一线数学教师的心声,在我执教了《乘法分配律》后给予了我深深的思考。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理解教学目标,做好前期测试工作,恰到好处地把握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把握教学目标对任何一节课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测试,就能使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可以准确的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节课前,我对全班学生做了前期测试工作,通过测试工作,我对学生原先所学的定律的掌握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在没有教之前早已默认,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这是乘法分配律而已,所以我把整节课的目标定位在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推理出乘法分配律,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是通过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阐述。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们教学的定位就比较清楚,本节课就把重点放在怎样从意义上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总结归纳突破教学的难点,而对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可在练习中进行渗透,不可在这节课中进行强调、深入。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这一直是一线教师在考虑的问题。我觉得每种导入都具有其一定的价值和功效,在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入。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可根据计算课的内容,我们经常创设一些情景,把几个情景串联在一起形成情景串,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形象、生动起来。例如我在执教《乘法分配律》这节课,创设简单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新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东西,看到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根据条件用两种方法对这道题目进行解答。学生对于每种方法的解答解释起来都非常到位。当用等号连接这两个算式时,我们就可根据情景来理解为什么相等,让学生说解题思路,重点在于理解(28+22)×3=28×3+22×3左边这个算式的3表示什么,右边为什么有两个3,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可从情景中获知左边的3表示3箱水果,是22和28共有的,分别表示的是橙子的箱数和苹果的箱数,右边的兩个6也分别表示橙子的箱数和苹果的箱数,从而从意义上理解上了左边的3是22和28共有的,所以右边也要分别和22、28相乘。我觉得在这环节情景的创设,对于理解乘法分配律起着关键的一笔,借助情景能使抽象的算式变得直观而又有意义。
三、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注重知识的内化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上计算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能循“理”入“法”,以“理”懂“法”,并通过数学活动,做到知识内化,通过能力训练,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通过数形观察、比较、分析已经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们就应当编入一些练习对它们进行巩固、内化,这里不妨在设计练习时做到有层次,由浅入深,也可适当加入迁移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内化,例如在第一层次可设计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这是基本的方法应要在这节课时得到巩固、训练。在第二层次可设计是非题,如:25×6×4=25×4+25×6通过对这一题的判断,学生会很清楚明白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是一种运算,形成了一种技能。第三层次可设计102×5或98×5这样的类型,通过对这道理,学生就不会单单从公式的结构上加以硬搬,而是要通过思考,将102转化成100+2,98转化成100-2从而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就真正达到了知识的内化。
四、正确引导和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为算法多就是好的,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一种算法,而应把算法多样化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在最后环节设置学生可用不同的方法解,当我们问学生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时,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学生的理由在于它的计算能通过口算直接计算出来,我让每个学生都去计算一下是不是如此,学生不断地用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将算法最优化的内需力,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学生会自觉地进行优化。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里,教师就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在这一题,我们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比较简便,但选择乘法分配律并不一定会使所有的题目变得简便,我们要根据题目选择最适当的方法进行解决,要灵活运用。
五、课堂教学量的合理安排
一节课40分钟,如何使课堂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是每个一线教师所追求的。我认为教学时力争做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精讲精练。练习可分层次,具有童趣,有开放性,学生乐于做练习,这就能使课堂做到有实效。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可通过以下练习来对知识的加以巩固和内化。第一层次设置基础题,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第二层次判断题,适当加入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转化的式子,让学生说说理由,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第三层次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再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得出其中一个因数都是相同的,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不要求学生计算,只要学生能找出这个共同特征,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如何提高计算课堂的教学实效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准目标,不断的进行前测、反思和总结,使我们的课堂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真正做到计算课也同样是师生愿意上和喜欢上的课。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0
[3]林崇德主编,沃建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4]李士锜编著.《PEM:数学教育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6]刘晓春.《小学计算教学的新探索》.北京教育,2005,4
[7]谭拥军.《以学具为纽带 全面实践新课程》.辽宁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