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践式学习方法 培养小学生生活能力

2015-04-30 00:28俞国成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程标准小学生

俞国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基于此,结合我校的“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变革研究”的研究成果《灵动课堂学法八式》,我们认为,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运用“灵动课堂”学法之“实践式学习”这一方法很是实用。“实践式学习”强调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它是以认识事物、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其具体的做法,根据我校课题组成员的平时一线教学实践探究,我们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可以往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从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教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学校吗?我们学校是哪一年建立的?我们学校‘魅力三小 盛会四节中的‘四节是哪四节呢?”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或将已有的认识说出来,课堂的气氛就会顿时活跃起来。接着,教师可进一步问:“学校的生活是不是很有趣?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哪一次?”这样,通过这一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导入,既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

二、看图引文,获取新知

品德与社会课把品德、法律、历史、地理等诸多知识作为生活常识来处理,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教三年级下册的《穿越时空隧道》这一节说的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家人们是怎样购物的情况,因为平时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抽象。这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观察图中内容及其旁边的注解。之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打乱先后顺序、没有注解的图片,让学生动手重新排列摆一摆,说一说。这样,学生才会有感性的认识,才会真正有“穿越时空隧道”之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商店的发展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理解等各种生活的基本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配了大量表情达意的插图、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地图。教学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那些“尽在不言中”和“意犹未尽”的插图内容。如教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里有急事,怎么通知在外地做事的爸爸赶回来”时,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了解传播信息的方式不仅有寄信、发电报、打电话,还有报刊、有线广播、电视、电子邮件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通讯形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寓德于教,服务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建议教师在具体实施时要“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如三年级下册教材整体的“德”主要体现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服务社会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意社会课程整体思想教育主线,又要挖掘不同章节中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因素,要顺其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在有关的教学环节之中。通过本册的各章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同时在每课教学中,挖掘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因素,随机渗透。如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通过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阔口小区,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居住的小区;教《合作的乐趣》这一章节,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会的合作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体验合作的乐趣;教《购物的学问》这一章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模拟现实购物活动的实践,自然渗透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思想品德教育。

四、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小学生缺乏社会知识与经验,不善于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现实生活现象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通过实践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去培养他们初步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能力。如教五年级下册《学做集体小主人》,教师可以在学完相关的课本内容后,让学生想想后说说:自己在班上为班集做过哪些事?你最喜欢想与班上的谁交朋友?自己不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受同学们欢迎的人?通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理性认识,增强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成为集体中的好成员。通过讨论和说一说,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再如教三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在课堂上可用真钱作教具来让学生触摸,感受人民币的特征,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识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课后,让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拿着信用卡到ATM机上进行存取款的实践操作。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根据学科的特点,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生活能力,运用实践式学习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品德课程标准小学生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是小学生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