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虚荣心的实质和教育意义

2015-04-30 17:46韦婷婷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健康教育

韦婷婷

【摘 要】在中学生的成长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家庭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虚荣心,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呼吁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想方设法克服它的影响。但是,虚荣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它的实质是什么,對我们学校、家庭有什么教育意义,笔者将结合需要层次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虚荣心;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生思想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对虚荣心都有着不同的描述。有人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1],也有人认为“一种追求虚假外表的性格缺陷,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2]。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者的观点折射出人们对虚荣心的理解。虚荣心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扭曲的心理状态,但是,虚荣心真的就是不健康的代名词么?

一、虚荣心的实质

教育专家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将虚荣心解释为: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虚荣心并没有像平时一样,被明显的定义为贬义词。那么,追求表面就是错误的吗?对比上文提及的学者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解释虚荣心的同时总是离不开自尊心,虚荣心与自尊心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笔者认为,虚荣心在实质上也是自尊心的一种外在表现,它更加激烈的表达了个体追求自尊的需要。通常,人们认为这种激烈的表现只是对表面的追求,但就算是追求表面,也不是绝对错误的,虚荣心折射出个体在追求关注与尊重,希望得到认可的深层次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如需要被所在的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周围其他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以及异性爱等”,而尊重需要,“是指如对于实力、成就、优势、胜任,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赞赏等的需要”[4]。

不难发现,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有着虚荣心的孩子并不少。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孩子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动机层次逐步提高。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希望家长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想法,认可自己的成长;在校园人际交往中,他们希望收到同学的接纳与欢迎;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能与人产生共鸣。简单的说,这样的孩子可能更在乎老师、家长的态度,渴望自己得到认同、赞扬。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也是动机层次逐步提高的必经阶段。可是,恰恰是那些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关爱,在学校又得不到同学、老师认可的孩子,由于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激烈的诉求——虚荣心。我们怎么能将这样的现象直接定义为不健康、扭曲的心理呢?

所以,笔者认为:虚荣心是一个中性词,是自尊心的另一种表现,对它性质的判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虚荣心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倘若虚荣心过重,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必须携手帮助孩子调适心理,回到正常范围之内。那么,如何预防虚荣心加重对我们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虚荣心对教育的意义

笔者阐述虚荣心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否定虚荣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现实校园生活中,过重的虚荣心在破坏人际关系,影响班级凝聚力上可以带来非常巨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是源于虚荣心程度的加深,而非这种心理状态本身。那么,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预防虚荣心加重?

1.家庭教育:正确认识,以身示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对孩子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孩子有出现“好面子”的行为时,家长应当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时反思自身行为。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全封闭内宿制学校,全校师生将近4500多人。和所有的寄宿制学校一样,每逢节假日回校,总会有大量小轿车在校门口前排起长队,为了保障安全和交通秩序,学校禁止家长开车进入校园。部分家长心疼孩子拿行李累,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突围”。这样的行为在方便孩子的同时,却让孩子潜移默化的感觉到开车进校园的“与众不同”,产生过度虚荣的攀比心理,以父母开名车进校园为自豪。这种时候,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不搞特殊化,不刷存在感,引导高中生明白:一个三年内将满18岁的人,能自己扛行李,不再依赖父母的人才是真正有“面子”的人。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很多时候,孩子的虚荣心源自于大人的言传身教,只有做好积极方向的引导,以身示范才能预防青少年盲目追求“面子”,过度虚荣。做好家庭教育,可以减少青少年在校园生活中人际摩擦,为提高学校教育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2.学校教育:宽容看待,积极引导

十八大报告指出,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面对校园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虚荣心问题,教师首先应当客观宽容的看待虚荣心。在明白虚荣心是学生表达被需要、被认可的前提下,实施正确的引导,切勿一竿子打死一群人,更不要给学生贴上“爱慕虚荣”“不良心态”的标签。

就虚荣心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三观”的引导下,可以约束虚荣心加重,将这种渴求被需要、被认可的心理引向科学、健康的方向。其次,通过分析什么样“好面子”的行为值得肯定、赞扬,让中学生明白:虚荣心在一定程度内可以增强我们行动的动机,促使成功;但是过重的虚荣心不仅不能产生积极作用,更会让人误入歧途。在上面提到的家长开车送学生的事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价值观,以自己事情自己完成为荣;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会自觉形成这样的认知:过一两年就已经成年了,还和小学生一样需要父母帮忙拿行李是很丢脸的。在这样的“好面子”影响下,学生坚持自己扛行李步行回宿舍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所以,正确看待虚荣心,实施积极引导才是虚荣心教育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虚荣心是一种由于人的需要而形成的对于外界的关注进行追求的自然心理形态,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虚荣心的研究对于家庭、学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假如引导的好,反而对孩子的成长起推动作用;可倘若失去控制,将造成巨大的群体性负面影响,危及孩子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虚荣心的实质,有针对性的预防虚荣心加重带来的冲击,为青少年人格的健全,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章睿齐.虚荣心的自我调试[J].大众心理学,2003(10)

[2]黄珉珉.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147

[3]马斯洛,徐金森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29

[4]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猜你喜欢
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健康教育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班级干部管理的应用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成长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学分析
惊悚片的受众观影心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