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国桢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条线管理、教育与教学割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体系重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之一。应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工作体系、“三互式”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工作机制“教导合一”、课程改革“理实合一”和教育评价“知行合一”三大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重构;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4-0063-04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着力解决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相隔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才能实现工作机制“教导合一”、课程改革“理实合一”和教育评价“知行合一”三大目标。
一、现象扫描: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
2014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23年。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1]。但当今一些大学校园出现的种种现象,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格格不入,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相距甚远,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外在显现。
(一)现象一:行为失范,校园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
已在中国工作了9年的美国社会学者麦尔斯教授来到武汉城市职院,与该校400余名学生交流。“我在武汉科技大学、湖南南华大学当了7年的英文教师,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公众场合的一些行为比美国大学生更加‘开放”麦尔斯说,“婚前性行为”、“透支信用卡进行恋爱消费”,“经常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看到情侣们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这种现象与自己来华前对中国年轻人“含蓄、端庄”的印象大相径庭[2]。2009年湖南农大图书馆开展了“图书馆不文明行为”的网络投票调查:大声喧哗、嬉戏、打闹;谈情说爱;手机未设置静音或振动状态;阅览区吃零食;撕毁、污损图书;阅览区随意讨论;抢座、占座;书籍乱放;高跟鞋产生的噪声等被列入图书馆十大不文明现象[3]。2008年底,武汉地区部分学校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评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情侣在公共场合过分亲密,打情骂俏”、“在课堂和自习室内大声喧哗,吃东西”居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的前三名。在湖北某学院,“践踏草坪”、“手机在课堂上回响”、“公共场合过分亲昵”也分别位居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中前三。在武汉大学3300多名学生参与评选的“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中,“便后不冲厕所”是学生反映最多的不文明行为,还有偷窃他人财物、随地吐痰、图书馆占座、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教学区内吸烟等[4]。除此之外,在大学校园,大学生考试作弊、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也往往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
(二)现象二:主流不入流,网络虚拟世界里的真实思想写照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非常高,相反校园网、思政网站的关注度却非常低,呈现“两高两低”现象。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教授通过对20多所大学“贴吧”近6年的研究,搜集并分析了数百万字的大学生网络“贴吧”言论,分析总结了大学生思想取向上存在的一些特点。一是大学生极少谈到在大学生活中某位教授、副教授;二是极少谈到教师对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比较密切的关心或有针对性的关怀、指导;三是几乎未谈到过那些列入考评大学实力、教学质量的“工程”、“项目”等对他们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在一项关于“如果给你1000万元,你第一件事做什么?你最想做什么?”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的回帖大部分是积极的,但也有39%的学生只表示要把钱用于个人享受,甚至还有9%的学生明确表示要比奢斗阔。此外,由于就业压力过大,很多大学生在“贴吧”中的留言都体现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十分模糊[5]。通过“贴吧”,可以了解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再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的想法。由此有人戏称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是“和熟悉的人讲假话,和陌生人讲真话”。
(三)现象三:主阵地“失守”,思政课竟成补瞌睡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据记者对部分大学生的采访,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正在动摇。不少受访学生直言,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专门用来补瞌睡、同学之间沟通感情、赶作业以及玩PSP的必修课。有学生坦言,从没翻开过教材,老师点名才去上课[6]。
从上述调查看,虽然调查的范围不够广,调查的时间还不够长,有些失范现象也只是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毋庸置疑的是,置身于大学校园,这些现象绝非偶发,其深层次的原因值得分析。
二、原因探析: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之思
目前,高职院校的规模基本稳定,在校学生逐渐以“95后”为主体。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多元化趋势也日趋明显,与此同时,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进一步融合,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而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些变化。
(一)条线管理,思政教育工作“各自为政”
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工作机构较为齐全,人员配备逐步到位,经费投入也逐年提高,但工作的合力还未形成,工作的成效还不显著。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用“三部门、三大块、三人管”来表述。“三部门”就是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部门主要有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三大块”指分别承担宣传思想教育、日常思想教育和思政课理论教学等工作;“三人管”则表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由三位领导分管。学生思政教育的条线式管理,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工作内容也缺乏有机衔接与融合。
(二)方式单一,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式,教师照“本”宣科或者照“屏”宣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缺少激情、学生缺乏热情、师生缺乏互动等“三缺”现象较为普遍,思政理论课教学被窄化为“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思政课教师只是机械地讲授原理与概念,与理论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实践基地和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思政理论课教学与高职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对高职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缺少回应。
(三)双线并行,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缺少“枕木”
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度还不够,如何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挖掘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元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比作两条“路轨”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就是连接两条“路轨”的“枕木”,这些“枕木”能够把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体系重构: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改革之策
为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着力重构工作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一)“一体化”工作体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为此,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二是以党政共同管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院系结合,以院为主;三是学校宏观管理,由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7]。从运行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都是以第一种模式为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不得兼任其他二级院(系)的主要负责人。这就使得学生思政工作又增加了一个二级部门,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上级的文件和要求来看,在理论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但在学校操作层面上,各部门往往是根据本部门职责范围考虑要开展的工作,这就容易形成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工作缺位、错位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因此,必须改变“多头管理、多人分管”的现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统筹思政课教学、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共青团工作,整合课程、师资、经费等资源,构建思政课、日常思想教育、共青团工作的联动机制,形成“一人分管、主线明确、重点突出、协同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真正形成“大思政”的格局。
(二)“三互式”课程体系
为统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防止教育教学内容的割裂和重复现象发生,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课程化”管理,构建“三互式”的课程体系。
一是“互补”。思政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教育互为补充,把《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思想品德相关内容剥离出来,由辅导员、班主任在班会课和主题教育课中实施。在教育中,要注重生活化和实用性,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和高职大学生的最新话题作为切入点,通过事件、案例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让学生的身边事与国家大事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成为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及行为选择的重要思想指导。
二是“互通”。课堂教学既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专业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把国家的形势、法律问题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穿插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同时把一些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激励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德育素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相互割裂的问题。
三是“互融”。“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8] 根据高职学生“喜动不喜静”的特点,可开展“三走出一走进”活动,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少谈理论,少讲概念,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成长。充分利用原有的校内外基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部分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加以安排,以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感悟的有机融合,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三互式”的课程体系,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养成教育、实践育人结合起来,以此达到“目标同向、行动同行”的目的。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过程长期性、成效滞后性等特点,不如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直观可测,往往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其过程是可控的,其成效通过努力也是可测的。
一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做到学校自评与上级考评相结合。2013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对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课堂内外思政工作、条件保障、育人环境等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负责部门、具体内容、工作标准、测评依据及方法等。该测评体系分党委政府版和高校版两个版本,分别监测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思政工作方面的状态、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把相关原则性的文件分解为具体的操作办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大学生思政工作变得可评、可测。
二是以“第三方评价”为途径,做到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2013年开始,江苏省教育厅和麦可思研究院对江苏省2012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期间的价值观提升进行测评。测评体系分为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关注社会、包容精神、社会公德、乐于助人参与公益、遵纪守法、知恩图报、健康卫生、人文美学等十个方面的提升程度和比例[9]。与此同时,麦可思研究院也对江苏省本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价值观提升方面作了调查,便于各校与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学生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的结合。
三是以“成长档案袋”为载体,做到量化成绩与质性描述相结合。北京物资学院创新思政工作评价方法,从2008级新生开始,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德育·素质档案》。德育档案详细、真实记载每位学生在校4年的政治表现,参加各种教育、文化等活动的表现,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履历、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经历等。通过翔实记载大学4年的德育履历,不仅使学生有了奋斗的目标,也让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10]。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也积极探索“课程成绩+素质学分”的思政评价方法改革。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思政课程基础理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堂展示、社会调研报告、读书体会、小作业、小论文等构成。素质学分则将学生平时的政治思想表现、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宿舍表现、各类比赛获奖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等第的依据。通过这些有益的探索,逐步改变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引导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由认知走向体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尽量给出学生的“立体”成绩,以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一份份档案观测学生日常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从而达到量化成绩与质性描述的有机结合。
参 考 文 献
[1]焦新.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N].中国教育报,2014-05-27(1).
[2]李晗,易继华,王乐.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开放”[N].武汉晚报,2013-05-11(8).
[3]周洁.由“图书馆不文明现象”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7):7-9.
[4]刘维娅.青年学生人文素养与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67-68.
[5]记者.从“贴吧”留言看大学生在想什么[N].光明日报,2010-05-13(1).
[6]连惠玲.思政课竟成补瞌睡课[N].春城晚报,2010-11-01(A10).
[7]梁金霞,包金玲.我国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4-12-03(4).
[8]顾明远.德育为先立德树人[N].中国教育报,2013-12-06(4).
[9]朱卫国.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3年度报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69-170.
[10]赵正元,李源.大学生的“第三本证书”[N].中国教育报,2012-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