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月 金秀玉
摘 要 由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其个体极易发生职业倦怠。造成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不仅与社会意识密切相关,且有深刻的文化认知背景,某些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作为一种社会挫折,职业倦怠长期影响着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敬业态度和精神生活质量。高校应强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自我认知能力,优化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关键词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4-0075-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职业压力也在与日俱增,许多人因此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职业倦怠通常是指,职业个体在长期存在工作压力没有得到及时顺利的调节而伴随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极端衰竭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服务行业中比较容易出现[1]。
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将高校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材料及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并且适当地开发利用,为全面客观反映高校各项事务发展提供宝贵资料,这是高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借阅等繁杂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无比的细心和耐心,相对于其他职业,这种单调繁杂的工作更容易让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
一、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首先,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疲劳综合症。特别是从事档案编研的人,长期伏案工作,与外界沟通、接触少,偶尔会出现精神恍惚、偏头痛、失眠、健忘等症状。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能力下降,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经常接触成千上万卷的档案,呼吸道、皮肤过敏等疾病成为众多档案管理者的职业病。长此以往,机体免疫力下降,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其次,职业倦怠还表现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面对日复一日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个人成就感,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生计手段,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甚至会自我贬低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或是被领导批评时,经常出现烦躁、沮丧、绝望等不良情绪,自身不良情绪转化为嘲讽同事、顶撞上司、怠慢服务对象等不良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最终导致职业价值观发生扭曲。
最后,职业倦怠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体会有异常行为。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会对自身与他人的社会角色定位产生矛盾心理,或是对周围事物产生排斥感,一是表现为社会退缩,个体无法正确面对工作上的各种问题,不参加群体组织活动,消极被动,甚至采取逃避或退缩的方式来应付;二是表现为角色混乱,个体对自身的角色不能进行准确定位,无法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甚至部分人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整天暮气沉沉、牢骚满腹。
总之,职业倦怠对高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伤害,同时也制约了高校档案部门人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损害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形象。由于职业倦怠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高校档案部门的服务效能,甚至可能逐渐使高校档案部门沦为“人才洼地”。
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理念偏差
长期以来,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没有得到重视,其产生的无形效益经常被忽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作用和地位缺乏准确的认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在高校行政体系中受到歧视,不仅在评定职称、福利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档案管理部门甚至被看作是为引进的高素质人才“收留”其家属的部门。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这恰恰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很容易造成个人的职业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使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产生了消极的态度。
(二)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人期望难以得到满足
工作对每个社会人的心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工作的性质不能与个人兴趣及能力匹配,则会造成工作人员严重的心理负担[3]。劳动者个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他们自觉自发的责任感。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十分繁杂,其工作性质要求不仅要整理好各种重要文件,还要负责其他各种与文件相关的后续工作。虽然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工作中,但是仍然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奖励,长期的心理失衡形成职业倦怠。还有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并且在工作中力求完美,正是这种过高的期望,过强的自我加压,同时缺乏健全的自身调节能力,在工作中经常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三)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档案管理是一项繁杂、重复、被动的低创造性工作,管理个体长期处于没有活力、缺乏激情的紧张工作状态中,创造性受到制约,长期如此的结果便是个体对职业的厌倦和下意识的抗拒。在高校诸多行政职务当中,档案管理工作相对默默无闻,是一项需要工作人员无私奉献的工作。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得到合理的待遇和回报,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工作人员就难免会将档案管理工作当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想要用心经营的事业,这就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程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档案管理部门通常不会轻易调动工作人员,部门内部人员的晋升需要论资排辈或靠个人关系,腐朽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部门的活力。内部人员的发展道路不通畅,工作人员的职业目标无法实现,管理人员逐渐失去信心,产生职业倦怠[4]。
(四)网络新时代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提出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档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传统的档案管理技能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要求。纸质档案被电子文档取而代之,如果工作人员不能适应这种高科技的工作方式,将给其带来心理上严重的挫败感和焦虑心理,并且逐渐对工作失去信心,不再抱有工作热情,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改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自我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个体期望和职业倦怠之间呈正相关。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一旦个体期望超出自身的能力所限,发生职业倦怠的概率就比较高。而合理的期望值需要建立在个人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认知还包括要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要有职业目标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工作设定科学、可实现的目标,以避免职业倦怠,把工作完成得更好。缓解职业倦怠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的规划能够使工作人员更有动力更加理性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事务,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解决工作难题。明确目标能够将个人需求转变成行为动机,这就具备一定的激励作用,工作人员形成工作目标就能使其在工作中向着具体的方向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又能不断将工作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照,有利于对个人工作行为进行及时调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放平心态、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相信自己在平凡的档案管理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此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个性修养,发挥性格中的正能量,消除负面情绪和消极情绪,避免情绪冲动,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5]。
(二)优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外部工作环境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需要该项职业在单位和部门中起到的作用价值能够被认可。各高校一定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在日常行政事务中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管理的投入程度,如改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从现实可见的方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乐于为工作奉献;也可以增加对档案管理事务及部门的宣传和适当表扬,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外部工作环境,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从而降低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和倦怠心理。
(三)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
首先,各高校要充分调动从业人员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适当满足工作人员的个人需求,保持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与人员往来[6]。其次,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保持自觉、自律、稳定、连续的运行模式。高校应着重塑造部门整体文化,塑造工作人员个人的工作意识和思想,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变革和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创造性,工作制度的创新对于消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要不断完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制度,增强部门整体目标的达成,加强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将个人期望与产出相结合。
参 考 文 献
[1]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24-25.
[2]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55-57.
[3]屈正良,康勇军.职业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基于职业倦怠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58-63.
[4]崔艳秋.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与绩效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74.
[5]徐诚时.浅谈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枯竭的解决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3(3):152.
[6]康勇军,屈正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