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
摘 要 高职院校进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调查分析社工职业的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应要求的能力素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搭建政校社、行校社“双三元”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相关利益方参与的全过程质量评估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岗位能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主体协同;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7-0017-04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其中,包含的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在社会工作服务行业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形势下,势必带来大量的专业社工人才需求。以岗位能力①为导向,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②为主线,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参照课程目标范式③的设计思路,将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编制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
在政校社、行校社“双三元”协同基础上,对民办非企业社工服务单位、社区服务中心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广泛的调研,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是容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平台,能够吸纳高职社工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有助理社工、活动干事、助理项目专员、行政干事等4个典型工作岗位④。
邀请社会工作行业和服务机构有一定社工实务工作经验的一线社工专家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召开由行业专家、主管社工事务的政府官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将社工岗位分析作为逻辑起点,经过反复沟通、交流和研讨,完成对社工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形成《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群调查与职业核心能力研究报告》。
(一)助理社工
助理社工应具备良好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能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够独立运用社工专业手法,深入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为不同类型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预防性、发展性及支持性服务;吃苦耐劳,具有独立工作及专业服务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统筹能力,能够为服务对象拓展所需资源,推动专业服务顺利开展;有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按社工职业规范提交服务数据及服务报告。
(二)活动干事
活动干事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活泼开朗,有创意和想象力,有良好的责任心和抗压能力;有志愿服务经验,能够协助社工组织策划各类社区活动及相关工作,开展兴趣、预防或发展类小组;能够处理相关的日常后勤支援工作、整理相关报表及文书;能够协助机构整体和各服务单位拓展资源网络。
(三)助理项目专员
项目专员应具有宣传推广、文案策划经验;懂得使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软件;具备宣传能力,活泼开朗,有创意和想象力,有良好的责任心和抗压能力;能够开展项目整体公关与宣传工作;能够设计与维护项目宣传资料及出版物;能够及时建立并更新媒体通讯录,保持和媒体进行定期沟通;能够主动参与提升项目形象及品牌形象的工作;能够策划及培训社会服务公关宣传人才。
(四)行政干事
行政干事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能够做好财务及服务数据的统计、相关财务资料的管理、统计工作、出纳工作;有行政相关工作经验与良好的学习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类办公软件等,做好各类行政用品的统筹安排、采购、核录,并做好规范管理和监控;能够协助落实各类行政文件、报告、制度、通知等规章工作。
二、融入社工行业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社工专业课程结构应以职业的要求呈现和运行,展示与中职、本科不一样的个性化与动态性,凸显高职的不可替代性。社会工作课程应是涵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动态系统。要把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和高级养老护理员技能证书的内容,融入社工课程体系,按照社工服务通用过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兼顾学生兴趣并参考在地社区对社工服务的需要,策划一系列的社区服务项目。
在确定高职课程教学目标时,遵循三个原则: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行动;学习的过程是通过行动;学习的本质体现为行动就是学习,也就是做中学和学中做[1]。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岗位能力要素由知识、技能、态度、情境四个要素构成。高职社工毕业生应具备社工情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方面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按照社工岗位能力要素构成,分成四个模块,分别是社工知识模块(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法规与政策)、社工技能模块(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工态度模块(社工伦理、社工信念、社工情怀)、社工情境模块(老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15个学习领域)。专业课程数量控制在10~20门之间;专业课程的纵向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尽可能把岗位能力需求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课程名称的表述形式,采用动宾结构,因为纵向排列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2]。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上,遵循“跟着做,学着做,独立做”三步走策略。第一学期,安排机构参观和毕业生前辈的分享,获得对社工服务的初步感性认知;第二学期,学习志愿者服务与管理课程,参与策划志愿服务项目,真实体验社工指导下的志愿服务;第三学期,进行社区社工服务项目策划,举办社工知识大赛和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强化社工理论知识和养老护理技能;第四学期,在专兼职教师带领下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第五和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以实习社工的身份参与到社工机构的服务项目实施与评估当中,真实展示社工岗位能力。以社会工作服务典型工作岗位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情景,突出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教学,实践课时超过总学时的50%。
在校期间四学期当中的第九周,会结合就业指导课要求,安排行业专家开设职业发展方面的讲座,让学生感受社工同行、先行者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分享社工服务中的经验和感悟,反思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资源建设⑤要以高职专业教学内容的功能完备性原则为指导。把社工四大专业工作方法课程,即《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作为核心课程,并以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切入点,进行第一批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真实社区服务项目为载体,安排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专业教师与行业、社区、社工机构协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习教材(实务手册、工作手册等),以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既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拓展提供平台支持,也可以为社工机构和社会学习者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咨询、学习辅导、学习资料下载等服务,以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进而发挥专业建设成果的共享、辐射和示范作用。
三、制定和完善多元利益主体协同的实习运行机制
社会工作是一个强调实务经验和技巧的专业,高职学生只有在真实工作情境下,才能有机会感知和体会社工职业情怀,领悟和践行社工职业操守和社工价值伦理。为此,应积极与在地社区和社工服务机构交流与沟通,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制定并完善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学习以及实习的相关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与社工职业发展有益的志愿服务,主动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社工技巧和方法。丰富社会服务项目,吸引学生依照个人兴趣主动参与。制定严格和规范的实习制度,使学生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把课程学习中所学的社工知识、社工技能、社工伦理等,运用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当中,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机构督导的引导中,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从而不断锻炼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顶岗实习的学生在身份上,既是一名在校学生,又是机构的一名顶岗员工。因此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行双重管理,由社工服务机构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实施,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在签订三方协议的前提下,实行机构实习督导考核评分与学校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评分相结合。为了让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实现角色的合理转换,完成机构的工作任务,顶岗实习是在“政校社与行校社‘双三元互动,真实服务项目驱动”的模式下开展,保证学生在真实工作中领会社工职业规范,熟悉社工服务流程,掌握各类服务的技巧和方法,实现学校与服务机构的零距离衔接。
建立定期的实习学生及服务机构沟通机制,实现对顶岗实习过程的有效控制。通过使用顶岗实习管理信息平台,以确保学校和专业对从实习安排到工作过程、工作效果,进行实时全程监控。此项工作由分管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教学科研部门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处、教学督导室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组织与实施。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实行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即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的办法进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领导,校企双方都有义务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和考核,实行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双方共同在顶岗实习平台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评定分两部分:一是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二是校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总评成绩的40%。
社工专业还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实习汇报、召开社工机构与学生的座谈会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实习工作满意度调查。定期筛选和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及时更新社会服务项目,增补合作机构实习督导人选,健全实习基地为主的政校社、行校社“双三元”协同培养社工人才的体制机制,促使学生实现由在校生向高素质职业人的转变。
四、建立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质量评估体系
与社工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行业、机构、学生家长、学校、服务对象等,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质量评估体系,以确保专业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是根据社工行业人才质量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实施标准和教学目标考核标准。
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是由来自政府、行业、学校、社区、机构的专家、家长、服务对象,共同参与评价社工专业的教学质量。学校委托麦可思公司每年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情况、岗位稳定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制定专任教师机构进修制度,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利用人才培养状态动态数据平台,实时监控,定期分析和反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教务评课系统、实习系统、微信平台、Q群等平台搜集信息,由督导室、教务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反馈信息,学校督导组整合资源,进行教学质量纠偏。及时了解机构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掌握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参 考 文 献
[1][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