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飞?廖利华等
摘 要 调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显著低于大学生群体;男生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相关;家庭经济与母亲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家庭经济困难与母亲文化为中专以上时达到最高。因此,技工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尤其是择业效能感教育,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同时应鼓励学生家长,特别是其母亲参与到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提升训练中。
关键词 技工院校;择业效能感;职业生涯教育;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7-0066-05
一、择业效能感及相关研究
择业效能感,又称择业自我效能、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和职业成熟度理论结合的产物,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1]。择业效能感对个体的就业能力有较大影响。一方面,择业效能感直接影响就业能力,低择业效能的个体就业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择业效能也可以通过强化职业兴趣、间接影响职业选择,从而影响个体的就业能力[2]。同时,择业效能感与个体的职业探索行为相关,且该相关性较目标不确定性、年龄、性别等因素与职业探索行为的相关性更高[3]。可见,研究个体的择业效能感,不仅能较好地预测其内在的择业能力,同时能直观预测其外显的职业探索行为。对尚未有实际就业行为、作为“就业储备军”的在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测查,以预测其择业能力和择业行为,则意义重大。
国内关于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群体[4][5][6][7],尚未有关于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实证研究。技工院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再就业人员三部分。2010 年,全国共有技工院校3064 所,在校生414万人,为我国专门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8]。技工院校的主流学生群体——中技生(等同于高中学历层次),毕业时仅约18周岁。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小的不利局面。同时,很多技工院校学生想与大学生等竞争企业管理层、事业单位职工等工作又异常困难。处于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夹心层”,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9]。另外,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家庭成长环境较不理想,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且在中考、高考中失利[10]。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利和后期学习道路的受挫,都对其自我意识有一定影响,使其表现出较多的自信不足甚至自卑。以上诸多不利因素,都是技工院校学生在就业时无法逃避的现实。
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早在2010年就颁发了《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010)》,在其必修课程《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提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但纵观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具体安排发现,教学重点在于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仅有涉及“求职方法、职业成长、走进创业”3个方面共计4~6个学时的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学安排。由于课程安排和学时的限制,学生很难接触到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决策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广东省在上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010)〉实施指导意见》,将《技校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为必修课程(共38学时),明确将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准备、面试指南、适应职业环境、创业等内容纳入课程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内容设计偏差、课时压缩、师资不足等诸多问题。与中等职业学校全面、系统、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比,技工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为技工院校学生择业、就业提供应有的教育与指导。
综上,本研究以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广东省为例,对来自全省东部、西部、北部和珠三角地区的8所技工院校的1216名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研究,分析其择业效能感现状,并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为技工院校有效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及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学历层次(中技生、高技生)、专业(理工科、文科)、性别(男、女)等的基础上,选取广东省8所技工院校的1300名学生为被试。2014年3月至7月间,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16份,有效率为93.5%。样本在各学校的分布比例相当,男女比例相当,涵盖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详见表1。
(二)研究工具
采用龙燕梅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Short Form, CDMSE-SF)和自编人口学资料项目进行调查。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共25个条目,包含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问题解决5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从“根本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结果计量表总分和各维度的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择业效能感水平越高。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895和0.851。取得各学校心理学教师的合作,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测验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向学生说明测验目的,测验无时间限制,不记名,当场回收问卷。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
三、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
(一)样本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中,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自我评价0.757、信息收集0.753、目标筛选0.788、制定计划0.797、问题解决0.749,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2。提示样本信度较好,适于统计分析。
(二)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
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总分为86.60±15.91,各维度平均得分约为17.00。将龙燕梅研究中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得分作为总体均数,单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三)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
不同性别、家庭经济、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的学生间的择业效能感有一定差异,详见表3(p均<0.05)。而不同家庭所在地(大中城市=209,小城镇=306,农村=676)、家庭职业背景(农民家庭=333,工人家庭=222,商人家庭=115)的学生间,其择业效能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四)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的学生,其择业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家庭经济状况与母亲文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均<0.05),见表4。家庭经济与母亲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家庭经济困难与母亲文化为中专以上时达到最高。
四、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结果分析
(一)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整体状况分析
择业效能感是个体在择业相关方面的信心程度,是个体整体自信程度的内容之一[11]。本研究中,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总分为86.60±15.91,各维度平均得分约为17.00。与大学生相比,技工院校学生在择业效能感的5个维度及总体得分均较低(p均<0.01)。提示技工院校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基线水平较低。这一方面可能与其整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不足、甚至自卑心理有关。如本研究中,12.9%(155/1195)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22.3%的(268/1198)学生的父亲及32.1%(383/1191)的学生的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内在自我,使其整体自我效能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可能与技工院校学生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有关。技工院校没有立足学生择业效能感不足的现状,为学生提供应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比较分析
本研究中,男生在择业效能感的5个维度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析因设计结果也表明,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受到性别的影响(男=91.605,女=84.965,p<0.05),男生的择业效能感更高。这与已有的关于不同性别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一致[12]。以往有研究认为,可能是因为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重工业的用人单位(如机械、汽修),更青睐于招收男性员工,使得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从而降低了女性的择业效能感[13]。本研究认为,鉴于男、女生在挑选所学专业的过程中,已经主动考虑过性别的影响,即少有女生修读机械、汽修等专业。所以,用人单位对于就业人员性别的选择,对男女生择业效能感差异的贡献可能不大。女生更低的择业效能感很可能是因为,女性自身因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而自我价值感不足、存在感不足、自我评价过低,这种较低的自我意识使得女性认为自己在择业方面的能力不足,深深影响女性的择业效能感。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较关注的变量之一,一般通过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予以测量[14]。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甚至会超过教育等其他人力资本因素[15]。家庭的社会地位,如经济地位、社会威望、社会权力,与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相关,并且能较好地预测职业决策效能的水平[16]。本研究中,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父母文化程度的技工院校学生之间的择业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技工院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也与其家庭因素存在相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其择业效能感不同。
本研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择业效能感及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问题解决4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析因设计结果表明,母亲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择业效能感总分显著高于母亲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p<0.05)。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间,其仅在信息收集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技工院校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更多与母亲文化而非父亲文化有关。郭蕊等的研究也发现,对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有较大影响的是母亲文化,父亲文化对其影响则较小[17]。这可能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在中国,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主流家庭生活观念的影响,父亲长期在外打拼赚钱、在子女教育上严重缺失,母亲负责家庭的日常事务及抚养孩子[18]。所以,相对父亲而言,母亲与子女接触的时间更多、提供教育的机会更多,更能影响子女的效能感。
自我系统理论认为,经济困难对个体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是通过损害个体的自我系统来实现的。既往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低下[19]、应对效能感低下[20]、信息收集效能感低下。可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人际效能、择业效能、应对效能等各方面的效能都可能受到损害,家庭经济困难是个体自我系统,尤其是其效能感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危险因素。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个体自身无法直接改变、抚养人也无法短时间改变的因素。所以,找到某些保护因素、调节因素等缓冲或减轻家庭经济困难的危害显得特别关键。本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其择业效能感的5个维度及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显著低于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p<0.05),提示技工院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也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存在相关。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与母亲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当家庭经济困难时,母亲文化对择业效能感有明显的缓冲作用。这提示我们,可通过提升母亲这一主要抚养人的文化程度来缓冲家庭经济困难对子女择业效能感的损害。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母亲有较高的能力和技能,自我效能较高,在与子女相处过程中向外传递的正能量能影响子女的自我信念。并且其对子女的发展有高期望,这种期望又内化到母亲的教养行为之中,进而主动参与到子女的学业、择业等活动中,影响子女的择业效能感。在家庭经济困难时,高文化程度母亲可能被激发,“穷则思变”,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利用逆境对子女进行教育,从而提升子女的择业效能感。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困难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家庭经济一般组的学生(p<0.05)。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组中,男生的比例较高达58.4%,而家庭经济一般学生组(47.5%)和家庭经济良好学生组(46.8%)中男生的比例相对较低(χ2=6.420,p=0.04)。如本研究前述研究结果所示男生的择业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p<0.05),所以家庭经济困难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的得分因男生比例较高而升高。
五、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提升训练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提升学生择业效能感
本研究为技工院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首个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警醒技工院校要对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予以积极干预,如全面实施并深化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以帮助学生增强其就业能力、发展出较为成熟的职业探索行为,从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整体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素质。
(二)开展女生自信心训练,提高女生的自我意识
技工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过程中,甚至在整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必须专门针对女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层次的教育,以帮助女生解除对自我的诸多刻板印象,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发展和完善其内在自我,从而提升其择业效能感。
(三)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训练中
家庭经济状况和家长的文化,尤其是母亲的文化与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相关。基于此,学生家长尤其是其母亲应该发展积极的自我,以为子女的择业效能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环境。同时,技工院校应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择业效能感训练中,全面促进和改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