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人对职教师资问题的反思与理想诉求

2015-04-29 19:22:25王延强卢晶杨赛荣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

王延强 卢晶 杨赛荣

摘 要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民国学人指出当时的职教师资存在三大问题:没有专门培养机关,导致师资紧缺;缺乏在职培训,致使教学效能不高;生存环境差,留不住人才。为解决这些问题,民国学人提出改革师范教育制度,培养合格职教师资;改革领导体制,促进职校运行专业化;加强在职培训,提高职教师资素养;改善生存环境,为职教师资提供发展空间等建议。民国学人对职教师资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不仅推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亦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民国学人;职业学校;师资问题;理想诉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2-0055-05

自清末新政以降,职业(实业)教育逐渐得以提倡,并形成了一股颇具声势的职教救国思潮,一批先贤学人通过引进、发展职教理论,组织职教团体,兴办职教刊物,创办职业学校等方式促进了职业教育在近代中国的生根、发芽与成长。然而,受传统观念、经济形势等问题的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时仍是困难重重、问题繁多,其中最为严重,也是最为关键的莫过于职教师资问题。正如时人所言“要开办职业学校,第一前提,一定要有人去办”[1],然而,在当时“职业学校师资的缺乏,早已公认是职业教育中一个严重的问题”[2]。那么,职教师资缘何缺乏?职业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如何培养职教师资?这些都引起当时学人的关注。

一、论职教师资的责任与素养

(一)职校教师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如何,这是正确认识其作用的关键。民国学人通过对职校教师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职校学生关系的论述,彰显、突出了职校教师的重要作用。

1.职教师资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与精神所在。关于职教师资对职业学校的作用,民国学人指出:“职业学校办理成绩之优劣,一以职教师资之是否得人为转移”[3],他们认为师资是办理职业学校唯一的先决条件,有优良的职教教师才能有优良的职业学校。一所职业学校,如果聘有优良的教师,即使“经费不甚宽裕,设备不尽完善,亦可因人的关系渐求改善”[4],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师资,纵然设备再充足,职校的办学也达不到理想效果。“学校优劣之判断,视教师而定”[5],此论断在民国学人间已成最大共识。

2.职教师资是职校学生发展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职业学校亦不例外,民国学人对此亦有精准分析,正如李澍声指出:“教师日常所接近的,都是知识未曾成熟,判断力低弱的青年,他们容易接受教师的影响。”[6]如果教师受过严格的训练,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又能循循善诱,学生自然得益甚多,反之,则学生容易跟入歧途,“毕业走入社会操业之后,才感到学不敷用,用非所学的痛苦。白白花费几年光阴,消耗几许心力,还是一事无成”[7]。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如此关键作用,才引起民国学人对职教师资问题的关注。

3.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社会影响的代言人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学校要增加、职校学生要想在社会赢得一席之地,都得靠职业教育社会影响的扩大,而这一切的关键,民国学人也认为仍在于教师。他们指出只有教师学识经验丰富,教导训练有方,才能使学生获得切实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将来就业,也容易得到社会一般人士的信仰”[8],并最终赢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推崇,扩大其影响,可以说,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社会影响优劣与否的代言人。

(二)职教师资的素养要求

既然师资如此重要,那么职业学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的工作人员,民国学人认为,职教师资必须具备如下三方面素养。

1.“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经受过专门的职业学科训练与经验”

职教师资首先必须具备专门的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学识及经验,这是关键。民国学人指出,职业教育是教授某专门实际技术技能的教育,这就需要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受过专门训练,有精熟的了解,并有实际经验,“工业的教师应有工业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经验,农业的教师和商业的教师也是这样”[9]。同时,他们还认为职教教师还应对本学科或专业有“切实的研究心得”,并能“不昧于经济及社会原理,了澈社会的、教育的、实业的或经济的状况”[10],且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充实自己的专业学识,只有这样才能教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学生。

2.“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受过教育学科的专业训练,明了教育原理与方法及实施的技能”

民国学人非常重视职教师资的教育理论素养。他们指出,中国的传统是不重视职业教育的,职业学校教师要负起改正这种错误的责任,而改变的途径首先必须是教师本身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有深切的认识,这就需要深厚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同时他们还认为,教育原理也是职校教师工作的理论基础,只有懂得了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施教,职校教师只有将教育原理与职业知识结合,才能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与内容,教成良好的职业公民。

3.职校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民国学人对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非常强调。他们认为“职业学校教师所教的不仅是职业学科,而更重要的是修读职业学科的青年”[11],换句话说,职校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他们指出教师的品行、性格关系学校及学生极大,“教师如果专注于学识及技术方面,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纵然他有高深的学识、精巧的技术,而学生进益往往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12],只有道德高尚,才能真正肩负起教师的责任。

可以说,民国学人充分认识到了职教师资的重要性,并归纳出其应具备的素养。那么,当时的职教师资现状又是如何呢?是否能符合如上各素养要求并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呢?这些又引发了他们对现实职教师资问题的关注。

二、论职教师资的状况与问题

通过调查,民国学人认为当时的职教师资“完全能符合原则的恐如晨星之寥落无几”[1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状,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缺乏专门教育机构,无法培养合格职教师资

单就专业技能来说,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两层资格:“对于他所担任的专门功课,须有职业的经验与实际的技能”;“对于教育的原理与方法,须有明确的了解及实施的技能。”[14]也就是说,训练职教师资,这两方面都必须顾到,但在当时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原因何在呢?民国学人指出,这跟当时的师资训练制度有关。

按照当时的教育制度,训练学校师资的机构是大学师范学院或教育系,但民国学人认为,“师范学院,以之训练普通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师资,勉强可能,若要他训练职业学校师资,那简直是束手无策”[15]。他们指出,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对于教育原则及方法虽能明了,但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教师还需要特殊的专门技能训练与经验,这就绝非是大学师范学院或教育系所能完全胜任的了。所以“职教师资不能专用现今师范或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充任,这是很明显的”[16],而那些具有职业技能的人员,对教育理论又毫无研究,同样亦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真正需要,因而造成合格职教师资的严重缺乏。也就是说,当时的师资制度无法培养出既具教育学原理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合格教师。面对此情景,民国学人发出无助的感叹:“各级教育均有师资训练的机关,小学师资由初级师范学校来培植,中学师资由高级师范或大学教育学院来培植;……至于民众学校师资也有专门训练的机关,……这样他们当然不愁师资的缺乏,只有职业学校的师资没有专门的培植机关,东拉西凑聘得来算数”[17],如此怎能把职业学校办的有声有色呢?

(二)在职教师来源庞杂且缺少培训,教学效能不高

教育制度无法培养合格职教师资,那么在职教师的状况如何呢?其教学效能能否支撑起职业教育的发展呢?经调查,学人们发现,职校在职教师也存在很大问题。如在来源上,由于无法培养合格师资,导致职校教师缺口很大,各校只能勉为其难地通过其他方式聘任教师,导致当时职教师资来源极为庞杂,他们或者所教非所学,或“对所学的学科,未能有切实的研究”[18]。另外,由于极为短缺,很多学校只能聘请兼职教师,有些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数量甚至超过了本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19],凡此种种,肯定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

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方式。既然教师来源庞杂,那么是否有专门针对职教师资的在职培训以提升其素质呢?中华职教社曾做过调查,在调查中,他们了解到确实有不少职校教师感到自己知识经验的缺乏,也很想利用寒暑假能有进修的机会,以期获得新知识、新经验,但现实同样是悲观的,他们发现当时专门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很少,名额亦非常有限,“在我们所调查的约一百人中,只有十余人曾受各种校外的特别训练”[20],这对本来就师资短缺的职业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三)生存环境差,无法留住人才

除缺乏专门培养机关、在职培训少外,民国学人还发现影响职教师资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职校教师的生存环境差,留不住优秀人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待遇微薄。民国学人发现,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低致使许多人才不愿从事或无心留在这个行业。以江西为例,1933年该省职业学校教师月薪平均67.71元,其中,联立职业学校平均35.79元、而私立职校教师平均仅25.56元[21],低微的收入根本无法吸引优秀人士的加入,“间或聘有优良的职业技术教师,可是他们做不到几时就会因待遇菲薄,转思他迁,因他们是专门人才,如在职业界任事,待遇优厚发展颇大,较在职业学校坐冷板凳实高出多多”[22]。

其次,待遇分配不合理。在调查中,学人们发现,职业学校的待遇分配亦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各职业学校对教学的经验,不十分重视,年功加俸的办法,施行的很少,薪金多寡的规定多以资格为准”[23],这种以论资排辈而不是靠真才实学的待遇分配制度,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尤其使一些青年教师的才华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职教教学效率的提升。

最后,教师岗位流动性大,极不稳定。教师岗位稳定与否,与教学效能有极大关系。如果岗位稳定,教师可以积累更多经验,弥补各项先天不足,但民国学人发现,当时各职校教师的岗位亦极不稳定,一般职业学校的教师,“五年以上连续服务的,为数极少”[24],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他们认为最大因素还是跟职业学校的行政有关。按照当时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机关主管人员负责聘任校长,校长再聘任教师,而教育行政主管人常有变更,“各校校长逐常随之更动,校长更动,教师亦不能安定”[25],如此不稳定、无保障的状况导致职校教师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同时也对教师自身成长带来很大消极影响。

总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民国学人总结出当时职教师资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他们指出,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当时职业学校教学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最严重的问题”[26],进而影响了职业教育应有作用的发挥。为此,他们也试图提出应对策略,希望改变职教师资现状。

三、民国学人对解决职教师资问题的探索与理想诉求

(一)改革师范教育制度,培养合格职校师资

民国学人认为,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师资就必须改革师资训练制度。他们指出,解决职业教育师资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开办师资训练机关,严格的来训练合用人才,但是要让政府另设机关来训练,困难重重,因此只能是变通”[27]。为此,他们提出了三条策略:其一,指定若干设有教育学院(系),同时又开设农工商等紧缺专业院系的大学,联合进行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训练,以连接教育学与专业学程,“各相关学院(系)如有志于职业教育者,得自第三学年起选习教育院(系)或相关专业的课程”[28],这样学生就可以各补所偏,各得所需。其二,指定若干优秀专科学校增设教育选修科目以便有志于职教者选习。如在农学院可设农业教育系,商学院设商学教育学系,工学院设工业教育学系,并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29]。其三,指定若干优良的高级职业学校增设师资训练班,在最后一学年加修教育科目若干学分,毕业后有实际经验一年以上者令出任初级职业学校教师。概而言之,不管何种方式都是民国学人结合职教师资所需之素养与当时师资状况的思考,其核心还是主张职业学科与教育学科的融合并制度化,以使职教师资培养规范进行。

(二)改革职业学校领导体制

行政主管人员是一所学校的主领者,其素养与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民国学人认为,职业学校的领导更应该兼具职业科目与教育科目的双重素养,“譬如农业职业学校的校长与教务主任,当以农业教育学系的毕业生为最合理想,这是原则问题,如此才有职业意识与办好学校,否则偏颇”[30]。但限于各种原因,当时各校的行政人员兼而得之者很少,学人们不得不提出一种互补配合制的协调措施以为修补过渡。所谓互补配合就是“譬如农业职业学校的校长若系主修农业的,教务主任则应系主修教育的,反之校长若主修教育,则教务主任应主修农科”[31],他们认为这样既能保证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又能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对职业学校的行政及运行益处良多。

(三)加强督导,规范师资

为督促办学,我国自商周时期就有了教育巡视制度。近代新教育改革以来,教育督导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都设专人负责辖内教育的督导与巡视,但对于职业学校的督导来说,民国学人认为次数太少了且时间短,为加强职业教育的正规发展,他们建议“今后应尽量增加次数,每人视察区域不妨缩小,俾得时间充裕,视察周祥”[32]。他们还主张负责视察职业学校的督学应对职业教育有深切的研究,并提出在视察时除考察职校一般设施外,各级督学还应特别注意师资的人选,“凡遇有缺乏专门技能或教学训练不足以获得学生信仰者,务必据实呈报,密令该校校长不予续聘,务使庸劣之徒无法滥竽充数”[33],以规范职教师资队伍。

(四)加强在职培训,提高职教师资素养

针对在职教师来源庞杂、培训少等问题,学人们认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该问题:一是多举办专门针对职校教师的培训,以提高其素养。在学人们的呼吁、影响下,国民政府也曾做出过尝试性改革,如自1935,曾连续几年举办职校教师暑期讲习班,但此种讲习班培训的范围仅为农、工两科,且地点设于南京与上海。民国学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主张职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应普遍开展而非只限于京沪两处,如此才可使各地的职业教师均有进修的机会,同时他们还建议延长培训的时间以增加教师参加研究和实习的机会。二是主张在国内大学,增设师资训练班,或另设职业学校师资训练所。由该机构负责对在职职校教师的核审,核审及格者随时加以指导,不及格者一律加一年专门学识、技艺及道德涵养的训练,训练合格后,才可获得职校教师的资格。总之,民国学人主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在职职校教师的素质,以满足职教发展的需要。

(五)改善生存环境,为职校教师提供发展空间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民国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极差,这也是学人们极感伤痛的事情。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有许多学识和技能很好的教师,因为待遇低微,而又有“父母妻室的赡养,子女的教育”[34]等现实问题而不得不另谋高就,针对于此,民国学人指出要想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奉献于职业教育事业,“补救的办法唯有提高他们的待遇,如增加薪金数目、延长聘约期限、规定休假进修办法等,使他们安心乐意的任教不做别的冀图”[35],并认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教师薪酬应稍高于普通学校教师。他们还建议职校应实行年功加薪,实施绩效奖励,以激发教师的从教热情。同时,学人们还关注职教师资的身份问题。如前所述,当时校长掌握着学校教师的聘任大权,很多情况下一任校长换一批教师,这不利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与教学研究的持续性,所以学人们主张职校教师的聘任权不可以委诸校长,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政府严密考察其师资之符合与否,然后以公务员视之,分遣往各职业学校任教,非有越轨行为必须解职者外,永远不停其聘任资格”[36],这样才能保障教师职业的稳定性。这些问题解决后教师自然安心于教学,并能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效能。

总之,针对当时职校师资的诸多问题,民国学人积极探索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与主张,其思索与诉求不仅推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亦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参 考 文 献

[1][14]陈选善.职业学校师资应怎样养成?[J].教育与职业,1931(4):573-574.

[2]清儒.职业学校师资训练[J].教育与职业,1936(177):495-523.

[3][4][17][22][27][28][32][33][35]郑文汉.职业教育师资问题[J].江苏教育,1937(6) :32-36.

[5][6][7][8][12][13][34][36]李澍声.职业学校之师资问题[J].教育与职业,1935(165):319-380.

[9][11][15][29][30][31]檀仁梅.职业学校的师资问题[J].教育与职业,1948(204):10-28.

[10]职业教员应备之条件[J].教育与职业,1924(10):529-531.

[16]清儒.职业教育师资的缺乏[J].教育与职业,1935(165):315-317.

[18][20][23][24][25][26]何清儒.职业学校教师的人事研究[J].教育与职业,1937(187、188合):549-563.

[19]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视察报告[J].江西教育,1936(24):47-48.

[21]二十二年度江西省职业学校教职员月薪统计[J].江西教育,1934(2):114-126.

On the Reflection and Ideal Pursuit of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Wang Yanqiang, Lu Jing, Yang Sairong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en three major issues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 firstly, there were no specialized training authorities, and thus teachers were badly-needed; secondly, on-the-job training was insufficient, which caused poor teaching efficiency; thirdly, with poor living conditions the vocational school couldnt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s. Accordingly,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posed to reform pedagogical education system to cultivate qualified teachers; reform leadership structure to expedi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enhance on-the-job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to provide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with development space. Their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such issues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d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reform of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 issues; ideal pursuit

Author  Wang Yanqiang, lecturer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nchang 310013); Lu Jing,lecturer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Yang Sairong,master degree candidiat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
建立中职课堂规则,提高学习投入效率
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 19:08:30
职业学校液压与气动教学探索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07:09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46:12
高职心理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8:55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06:34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13:15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46:00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