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2015-04-29 19:22:25柳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

柳燕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真正迈入近代化轨道是在民国时期,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同时,制度在实施中也引发了诸如与本土实际发生冲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一些问题。鉴于此,对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重视制度的本土化问题是改革的基础,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核心,职业教育办学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关键词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2-0060-06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有的国家把教育制度看作按国家性质确立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1]。而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行业性等异于教育的一般特征,因此,职业教育制度可以理解为制定一套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调整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清末的职业教育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真正迈入近代化轨道的是民国时期(1912-1949年),这个时期是逐步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阶段。梳理该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和成效,分析制度在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可以为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

一、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国从封建专制统治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国家,这一巨大变化为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召唤,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2]。这一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同时,大力振兴资产阶级新教育,培养建国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以适应资产阶级政体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教育制度是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制度的性质只能由政治制度的性质来决定”[3]。因此,国家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必然推动教育行政组织与体制的变革,如1912年首次设立教育部、1917年设省级教育厅、1923年设县级教育局等,都是在教育行政组织与体制改革方面所作的尝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体制的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905年到辛亥革命胜利,国家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895年至1911年一共设立了345个商办工矿,其中1905年至1911年设立的就有237个”[4]。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生产力和民族工业的快速兴起,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农、工、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从而推动了以实业学校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宣传与提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愈来愈大的需求,从1916年起到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职业教育开始在整个学制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发展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的发展。

(三)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

19世纪20年代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实用主义思潮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杜威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为所有对科学具有专门能力倾向的人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特殊职业”[5]。我国以黄炎培为代表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在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思想、深入观察美国职业教育实际和全面调查我国教育状况下,在全国各地倡导职业教育以试图改变实业教育与生计脱节的状态。黄炎培作为职业教育思潮的领袖人物,视职业教育制度为教育上最新最好的制度,中国要解决普通教育不实用、毕业生无出路的问题,要解决人民生计国家经济问题,就要实施职业教育。而实施职业教育,首先要确立职业教育制度[6]。正是在西方职业教育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兴办了大量职业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社会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用以提倡、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教育制度以促进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

从职业教育发展角度出发,职业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

1.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

早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就开始了实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初建立实业教育制度起至辛亥革命胜利,是我国新教育整体发展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实业教育的孕育和奠基阶段。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蔡元培、黄炎培等为首的教育家深刻认识到国家实业教育与生计严重脱节,实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无法解决国家社会的生计问题,提出将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在黄炎培等人的大力推广与倡导下,“职业教育”盛行于社会,同时,实业教育得到了有效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制度。关于职业教育制度,黄炎培谈到,“将欲实施职业教育乎?第一,须确立职业教育之制度……凡欲解决制度问题,不宜沾沾于各国制度利害得失之比较,必一以吾国历史与现状为根据而研究之”[7]。

民国初年,虽有主张在中国建立职业教育制度,但职业教育尚处于酝酿和提倡阶段,相关的制度基本上是针对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包含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其中“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均为三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各类,地位相当于初、中二阶段”[8]。同年,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实行完全的普通教育,乙种实行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9]新学制系统实行的10年当中,实业教育受到比以往更强的重视,得到了更大发展。

2.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

民国初期到1922年期间是职业教育的酝酿阶段,而职业教育的真正兴起始于1922年,持续到1926年。1919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平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和自由主义教育思潮不断深入人心,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经过酝酿多时最终颁布,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壬戌学制的建立实现了职业教育制度取代实业教育制度的转变,奠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一席之地。在1922-1926年期间,教育部没有对职业教育正式颁布统一的法规和宗旨,而中华职业教育社及全国职业教育联合会起了重要作用。

新学制依据的7项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给地方伸缩余地”[10]。从该标准可以看出,新的学制注重教育与国家经济的联系,并凸显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之理念。新学制为“六三三”分段的学制系统,“学制规定小学教育六年,从六岁开始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四至六年”[11]。具体而言,“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视地方需要兼设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依旧设立的甲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或高中农、工、商等科。各地方设中等程度的补习学校或补习科,其补习种类及年限视地方情形定之。高等教育阶段因学科及地方特别情形得设专门学校……依旧设立的专门学校,应相当时期内提高程度,收受高级中学毕业生……大学校及专门学校得附设专修科,凡志愿修习某种学术或职业,而有相当程度者入之,修业年限不等”[12]。新学制将过去沿用的实业学堂、实业学校全部改成职业学校,并且职业学校采取弹性学制,对修业年限未作硬性规定,具有一定灵活性。

3.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

1927-1949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时期,也是职业教育制度的调整和丰富阶段。这一时期经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地区和共产党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领导,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与调整。“壬戌学制”从颁布起一直实行至1949年,经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于1928、1932、1946年分别作了修订使之日臻完善。1928年教育部成立后,逐渐从制度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调整,通过了《专科学校组织法》《修正专科学校规程》《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规程》等法律法规,不仅将职业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系统,还加强了普通中小学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同时逐步建立了从初等到高等教育、从职业学校到普通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到各种职业培训班在内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1928年通过的《中华民国教育系统案》(也称“戌辰学制”),修订的该学制虽未正式公布,但已付诸实施。1929年公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将“专门学校”改为“专科学校”,并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13]。此外,随着《专科学校规程》等法规的实施,专科职业教育制度初步形成。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职业学校法》,将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定为“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技能”[14];该法使单独设立的职业学校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并将职业学校分为初级职业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次年公布的《职业学校规程》规定了六点训练目标,即“锻炼强健体格,陶融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充实职业知能,增进职业道德,启发创业精神”[15]。1933年教育部颁布的《职业补习学校规程》、《职业补习学校法》和1936年的《各省市推选职业补习教育办法大纲》规定,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职业补习教育、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职业短训班与技工培训为主要形式。同时,国民政府用职业教育精神改造教育(包括大、中、小学教育),以及推行分区辅导职业教育制度和建教合作制度。

1934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中共第一个职业教育纲领性文件《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章程》规定,“职业中学以完成青年的义务教育,使能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低限度常识,及实际的生产劳动之一种为任务”[16]。同年还制定了《中央农业学校简章》,规定中央农校是为苏维埃农业建设的需要而建立,并列出了执行任务。抗战期间,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创办了多种职业学校,逐步建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创办的职业学校包括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卫生学校、财经学校等,重视女子职业教育,颁布《女子职业学校暂行简章》开展女子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二)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与成效

1.创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民国时期,在各种法律法规下,我国创办了从民国初期的实业学校、专门学校到解放战争胜利时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实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实现了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的转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过去沿用的实业学堂、实业学校全部改称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涵盖了中等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普通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科。民国后期,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各级各类单独的职业学校(包括女子职业学校)不断创立和发展。“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调查,新学制实施前一年(1921年)全国职业学校共842所,至1926年,职业学校(包括职业科的中小学)数量总计1518所”[17]。在此期间,大量私立职业学校兴起,并到1925年盛极一时。1928年教育部成立后,逐步从制度层面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调整,不仅将职业教育纳入正轨,还加强了普通中小学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改变了以往职业教育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普通教育中忽视职业训练的状态,逐步建立了从初等到高等教育、从职业学校到普通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到职业培训的职业教育体系,极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规定职业教育的科目、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开设的科目、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法得以明确。职业教育制度是根据社会实际来制定的,因此在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制度规定的学校科目、课程标准、开展方式均有差异。《专门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规定实业学校分为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和实业补习学校,在规程下不同类型学校的创办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试图与1922年新学制相配套,对新学制的有关规定在课程上进行实施,如“高中分为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和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18],职业科为就业做准备,分为农、工、商、师范、家事诸科,在初中设置的选修科目大部分是职业科,高中施行分科教学,其选修科目中也重视职业科。1934年,教育部发布《职业学校各科课程表、教材大纲、设备概要汇编》,用以统一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水平。此外,为鼓励有关专业人士从事职业教育,弥补我国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1940年,教育部颁布《津贴职业学校专科教员及导师薪给暂行办法》等法规文件。因职业学校类型多样,不同类型学校所规定采用的施教方法存在差异。如杨鄂联提出了军队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法,“军队职业教育,可以教兵自养,同时可使知对人群对国家之大义,无事可为农为工,为由职业之公民,有事则返于兵而为干城之心腹……”[19]。

3.促进职业指导和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

1922年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之后,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举措固得以重视。职业指导早在壬戌学制建立前就已出现,但在之后才受到重视与关注。我国的职业指导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校部门开展的职业指导,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和教育行政机关推行的职业指导。我国职业指导最先是由学校开展的,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寄梅为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曾延请名人专家到校演讲。1922年中山大学庄泽宣主张,应定职业指导为必修课,希望各种专门学校得有大概的观念,以便确定个人职业之准备。对于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的职业指导,自1920年该社首创职业指导部(1924年改为职业指导委员会),继而进行各种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23年成立了上海职业指导所(我国创立的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以“职业咨询、职业调查、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与改业介绍等为内容”[20]。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的职业指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受到政府的重视,教育部颁布《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案》、《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暨中小学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方法大纲》。因此,职业指导在这些制度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更进一步促进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

虽然职业补习教育在壬戌学制建立前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初就已提出,但未能得以顺利开展。1919年中华职业学校创办了一个艺徒班,还不算真正的职业补习教育,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工商补习学校,可视为职业补习教育的试点。《壬戌学制》规定地方得设中等程度的补习学校或补习科,提倡实习补习教育,一些工厂设立补习学校。职教社还邀请一些工业企业家和教育家,组织设立淞沪工业补习教育委员会,拟定工厂补习教育的设施标准与办法,就上海东南西北四区设立淞沪工业补习学校。“新学制”建立到1926年间,职业补习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职业补习学校和补习所接近100所。1932年以后,职教社把城市职教工作的承点转到了补习学校方面,很快掀起了职业补习教育的高潮[21]。

(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在运行中引发的问题

1.职业教育制度在运行中与本土实际发生一定冲突

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基本上沿袭了清末以来的日本模式,初等学校以上采取多轨形式,使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系并立,各成体系,然而中等教育年限太短不足以为高等教育提供好的生源,也不能为学生就业作好准备。《壬戌学制》虽然较之前的学制均有很大进步,建立了较为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有效仿美国之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矛盾。在“壬戌学制”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发展职业学校和限制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发展迅速,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明显,1947年,学校和学生数量都是1928年的3.2倍。但是,突出问题是毕业生就业不景气,这归根于职业教育的设计与本国的社会生产脱节。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这表明,单靠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发布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规划和控制职业教育,是不足以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

2.造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

教育制度是教育思想、理论的物化形式,是连接观念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的中介和桥梁,也是一定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载体[22]。学制的重建大都是在大教育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和更新,往往教育改革的成效和失误都会在新学制中体现,而新学制在实施中也会将教育改革的不足暴露无疑。民国时期的两个重要学制是职业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因此,在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中能体现出职业教育改革的不足。《壬子癸丑学制》包含的三个系统中只有实业教育系统中的实业学校不以升学为目的,毕业后亦不予升学机会,学生毕业只能从事职业技术工作。由于人们沿袭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认为就读实业学校不能做官,从而很难产生接受实业教育的需要和愿望。在《壬戌学制》颁布之前,国家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运动,尽管以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大力倡导和推行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短时期内职业教育理念风靡全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壬戌学制》的颁布更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从中等到高等教育、从普通到职业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到职业培训,更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得以开展。尽管职业学校和学生的数量在几年之内增加了很多,然而教育制度的设计是为职业学校和职业科学生的就业作准备,学生毕业后只能就业,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短期内突增,社会没有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满足毕业生,使得大量毕业生的出路成问题,从而形成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

3.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民国后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尤其是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基本上更多的是基于当时的战争需要。尽管《壬戌学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为止,但在1928年教育部成立后,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过三次修订以适应当时的战争形势。“要打破任何技术都可以救国的谬想,技术科学只在时局转移以后才有用,它自身不能转移时局,在外国侵略和军阀统治之下,中国最需要的是革命的人才和研究救国的学术”[23]。这是恽代英在《再论学术与救国》中提出的,这一理念表明职业教育在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能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一直坚持的思想与原则,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战争也不能没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因此,革命根据地也举办职业教育。在土地革命时期,虽然苏区将举办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作为当时的重要工作之一,但苏区最重视的是开展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陆续创立了无线电学校、红色护士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红军卫生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一系列职业学校。1934年颁布的《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规定,职业中学以完成青年的义务教育,使能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低限度常识,及实际的生产劳动之一种为任务。然而,由于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亦缺乏社会经济因素的刺激、引导与促进,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基础:重视制度的本土化问题

民国时期颁布的两个重要学制,分别被称为是“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很明显都是模仿外国教育模式的结果。相应建立起来的职业教育制度也具有浓厚的外国模式特点,一旦实施便会与我国实际不适应,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历史上,我国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思想的影响,均有借鉴国外的经验。现阶段,我国在进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时,也不乏学习国外的教育模式,尤其学习已经通过实践探索的成功教育模式。然而,对于国外成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不能照搬照抄,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参考、借鉴和吸收它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本土化改造,从而构建一套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因此,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在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后,首先应重视处理职业教育制度的本土化问题,应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着力满足中国社会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从民国初期的实业教育发展中就开始存在。《壬子癸丑学制》中的三个系统中只有实业教育系统的实业学校不以升学为目的,毕业后亦不予升学机会。然而广大民众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接受实业教育的愿望不强。《壬戌学制》中职业教育制度也只设计为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作准备,而不能升入更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低下,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这是造成职业教育始终不能蓬勃发展的真正原因。因此,在当前的改革中,增强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首先,应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对于职业教育认识的转变,单靠政府的制度引领、政策导向、思想宣传等是不够的,要依靠职业教育机构自身的形象和发展能力来吸引学生和家长。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应重视提高自主办学能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其次,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需要,设计中职和高职相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培养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教育学生,最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办学的准确定位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基本是为战争服务,而不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是由实业教育演变而来,而创办实业教育是当时发展民族经济之需,因此,实业学堂的兴办可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然而近代实业教育的兴起改变了我国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时,国家拥有足够的物质设备、经费等作为发展实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因此,实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自身又必须基于经济发展对实业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得益彰。我国职业教育由实业教育发展而来,虽然在名称、实施方式等方面两者有差异,但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一些省市,产业结构较为丰富,为职业教育发展所提供的经费充裕,也有充足的就业岗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较强,这就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的发展。相反,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产业结构单一,职业教育经费不充裕,就业岗位匮乏,职业教育的需求不足,因此,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慢、质量低。基于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内在联系,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应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参 考 文 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2][22]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史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3.252.

[3][9][10][12][13][14][15]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28.50.52-53.167.170.170.

[4]孔经纬.中国的经济史上的几个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37.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4.

[6]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46.

[7]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6.

[8][1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6):353-355.84.

[16]江西省教育学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Z].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143.

[17][18]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96.89.

[19]杨鄂联.民国十六年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27(91):2-3.

[20]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1.

[21]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45.

[23]恽代英.再论学术与中国[J].中国青年,1924:2.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s

Liu Yan

Abstract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time wh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really stepped into the modernization period, and there is profoun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dealistic background for its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volution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from the year of 1912 to 1921), the ri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year of 1922 to 1926), the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year of 1927 to 1949). During this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eferent kinds of schooling, vocational guidance and vocational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s the system came into practice, such as the conflicts between education and local actual, the weak education attraction and the disjoint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s for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the foundation of reform is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ocalization problem; the core is to enhanc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ttraction; the key is the accurat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Liu Yan, doctoral candidate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32:23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