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湖南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资源整合难、信息推广难、企业化运营难等困境,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同样存在农民思想认识较低、规模经营尚未成型、投入力度不大、接受培训形式落后等问题。解决这些困境和问题,需要出台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素质,加大对结合农业信息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机构支持,适应农业信息化大力推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开放教育培训体系。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开放教育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2-0049-06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三农”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服务”。2013年《农业部关于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全国“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品牌。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普及,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后,我国学者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对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重点关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特质[1]、教育培养模式[2]、培育影响因素[3]、体制机制[4]、绩效评估[5]、培训体系[6]、对策建议[7]等方面,为我国2014年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得到有益启示,即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必然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的密切关系。但是,学者们目前还尚未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本文拟从这方面尝试探路,以期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同步推进提供学理依据。
二、农业信息化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计算机和其他智能化信息设备为载体,并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且在农业领域充分发展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过程。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前后贯通,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为新型职业农民联系市场搭建桥梁,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等。
(二)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且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农业从业者。由此,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创新创业型四个类型。相对传统农民而言,新型职业农民除了要达到这四个基本标准外,还需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主体;二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三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四是有一定的农业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关系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在相互关联中同步发展、共同推动、相辅相成。依托农业信息化手段,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新型职业农民可及时、快速、便捷地获取农业技术指导信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农业技术难题时,可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查询或远程连线农业专家进行视频诊断,为新型职业农民答疑解惑或技术指导,进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技生产水平。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平台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离不开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可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存在思想认识较低、规模经营尚未成型、投入力度不大、接受培训形式落后等一些问题[8]。因而,在农业信息化时代,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这种多样化需求,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数据库,提供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让新型职业农民随时随地获取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开放式培养体系,实现新型职业农民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推力
西方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无论是西方古典推拉理论还是现代推拉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事物向有利于自己方向发展,当一个事物不适应另一个事物发展时,就会产生推力。农业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农业供销与服务支持、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管理效率提高的过程,是国家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国农业信息化尚存在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和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紧缺等问题。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一些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适时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不断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发展的方式,适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快捷、有效、操作方便的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渴望通过农业信息化手段实现现代农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都会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方式广泛应用,这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带来新的契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需要强化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意义,借助农业信息化手段,向新型职业农民普及农业专项技术知识、农业职业技能知识和农业创业知识,让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农业信息化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创业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程。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以湖南农业信息网为龙头,14个市州和132个县市区农业信息网为支撑,湖南省构建了从省到市州到县市区,以批发市场网络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等专业网络为骨干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湖南农业信息网开通了“湖南农业12316”微信公众平台、农业信息APP平台,开设了互通交流、技术服务、公众问答、市场分析、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等与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息息相关的栏目,具有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优势,呈现出栏目多、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互联网用户多等特点,还有内设机构链接、直属机构链接、市州子站群链接、部署网站、厅局网站、全国省级农业网站等友情链接,为新型职业农民获取农业及农产品信息提供了便利。二是搭建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湖南省农业信息中心与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了由省级、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平台构成的“村村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网络通,打通了农产品卖难、买难的渠道。同时开发了手机门户、掌上专家、打工顾问、生猪饲料配方、村村游、腾农农商等多个手机应用软件,还针对微信客户端,开发了“微农信息服务平台”,用户可通过微信方便地实现语音咨询、信息检索。三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发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通了“三农”、“12316”公益服务热线,县级电视台开办了农业专题节目、开通了“农信通”等短信咨询服务,农业院校建立了社区终身学习平台、综合平台运营中心,建立了农村广播录播室,重点面向农户提供综合服务。四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园区对接。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科技园区落地,促进现代农业和信息化的结合。一方面,从产业需求入手,对园区内企业通过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的支持,重点攻克了一批农业生产、流通、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关键技术,在生猪、柑橘、茶叶、水产、大田作物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上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生产、销售、转运、加工等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重点组织开展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与农业科技园区结盟,积极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电子货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及推进路径,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2.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三难”方面。
一是资源整合难。农业信息资源分布在各个部门,缺乏整体的统筹协调,加之在国家层面没有资源整合的具体政策,部门基于各自利益,即使通过行政干预,“1+1<2”的低效整合的现实依然存在。同时,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不统一,网络平台存在技术壁垒,数据库不能互联互通。此外,国家到基层的纵向信息链尚未打通,尤其是作为一手信息采集源头和传播服务主体的基层信息站点,目前仅整合了远程教育机构等站点,基层学习中心站点存在信息采集和应用的双向瓶颈。
二是信息推广难。一方面,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薄弱,宽带进得了村入不了户的情况十分普遍,即便宽带入了户,很多农户家里也没有电脑。比如,即使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湖南望城乌山镇,农户电脑拥有率也还不到10%;另一方面,农民信息素养相对偏低,农业信息化应用能力不高,而作为农民接触网络重要途径的基层学习中心站点,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信息人才,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导致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困难。
三是企业化运营难。农业信息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但要深入推进还很艰难。企业迫切希望政府加大购买公益服务的力度,并为其打通资源通道、提供政策保障。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概况
2012年,农业部在东、中、西部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湖南醴陵、石门、平江、吉首4个县市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县,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3500人,其中150人参加了创业培训,650人参加了农业技能培训,2700人参加了农业专项技术培训。2013年新增浏阳、宁乡、湘乡、衡阳、隆回、南县、冷水滩、桂阳、双峰、洪江10个县市区被列入省级试点县,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11000人,其中1800人参加了创业培训,9200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和专项技术培训,160人接受了农科专业学习或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730人已认定发证。2014年,湖南遴选常德市(覆盖不少于2/3的农业县)和27个示范县,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示范区,国家层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45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52万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1.93万人;省层面培训农民14万人,其中以种粮大户为重点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13万人,水稻机插秧手等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
2.培养问题
虽然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要求相比,与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目标相比,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农民思想认识较低。农民“小农”思想的意识仍然很强烈,认为做农业当农民的社会地位低,生产条件差,农业效益低,对农业生产的认识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前进步伐。调查显示,目前有农户小孩学农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4.4%,愿意让自己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当新型职业农民的仅占15.6%,84.4%的农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第二、三产业,26.7%的农户愿意吸纳农业大学生到自己经营的产业中从业,64.4%的农户暂时不愿意,11.1%的农户从长远看愿意,2.2%的农户无论近或远都不需要[8]。
二是规模经营尚未成型。规模经营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达到了一定产量,这个产量的标准来自于不同部门或者产业的界定;规模经济则是指企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其生产成本随着常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农业生产集约化,才能实现规模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才能形成规模经济。较大的经营规模是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首要条件,分散的小农户经营状态只能产生兼业农民,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产生的条件。调查显示,农村农业生产具有兼业化的特点,目前从事农业的背景中,复转军人、打工返乡的各占6.7%,大学毕业创业的占2.2%,长期或终身务农的占71.1%,在职村干部占11.1%,从事农业的愿望在10年左右的占28.9%,71.1%长期或终身务农的都是文化程度底、年龄大的老年人,而28.9%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把农业作为副业来生产经营[9]。
三是投入力度仍然不大。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中央补助标准,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人均3000元标准进行补助,累计培育时间不低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按人均1000元标准进行补助,累计培育时间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4天,同一培育对象三年内不得重复支持,补助资金80%以上用于农民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其余用于调研、跟踪技术服务、信息化手段利用等。省级补助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不少于2次,按人均100元标准进行测算安排;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4天,按人均600元标准测算安排。从现有国家和省投入情况来看,这种投入还仅限于范围很窄的培训环节,至于受训后的产业扶持尚未出台相应政策,政府需要大力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而新型职业农民也迫切需要政府从项目资金或贷款上扶持。在调查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时,土地资源占15.6%,贷款占42.2%,技术占20%,信息占22.2%,而在调查农户最希望政府从哪个方面帮助发展农业时,政策和技术服务各占22.2%,项目资金占55.6%[10]。
四是接受培训形式落后。从培训形式来看,他们最乐于教师在现场指导,比例接近85%,愿意在教室听课的也接近50%,说明他们希望培训教师采取以课堂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以现场指导为主的培训形式。通过看电视学习、听广播学习、上网学习等远程教育途径学习的所占比例不高,这可能与他们自身的知识和习惯等因素有关[11]。
五、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
当前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资源整合难、信息推广难、企业化运营难的困境,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同样存在农民思想认识较低、规模经营尚未成型、投入力度不大、接受培训形式落后等一些问题。可以说,这些困境和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又有个体层面的,需要综合考虑,从有利于两者的共同推动出发,可采取如下五方面策略。
(一)出台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若干意见”,制定系列管理办法,详见图1。将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促进相关部门政策、资金的有效整合,集中力量解决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加强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配备现代化信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以更好地引导和带动新型职业农民重视、学会搜集使用信息。
(二)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素质
在不断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省财政要安排新型职业农民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专项经费。一方面,着重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等基层辅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使其成为农业信息人员,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由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学习者适应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在为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的同时,积极为其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着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12],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能力,让所有参训农民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熟悉农业信息平台等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其获取农业信息和开展网络营销等提供技术支持。
(三)加大对结合农业信息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支持
中央财政可设立结合农业信息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机构条件建设专项资金,省财政也相应设立专项配套资金,积极支持结合农业信息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机构,见图2。专项资金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支持方式,重点用于支持教育培训教学设备设施、实训基地建设。设立远程教育培训机构、农村学习中心,在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的监督与评估下通过农业信息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四)建立农业科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平台
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主管部门要大力推动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依托科研院所和中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信息服务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多渠道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技教育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提高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教育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
(五)适应农业信息化大力推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开放教育培训体系
2013年,《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7号)明确提出,构建“一主多元”体系,即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至此,我国已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型职业农民封闭教育培训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各方面教育资源参与,通过送教下乡、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让农民得到尽可能多的农业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
然而,由于我国农民基数大、总体素质不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使广大农民的素质得到空前提高,不仅要构建好新型职业农民封闭教育培训体系,更要着眼未来,适应农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开放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设立电脑课堂、移动课堂和家庭课堂,让农民足不出户学到需要的农业生产知识。
一是采用空间教学。搭建学习、作业、考核、测试、体验、互动一体式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学习平台,从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部门广泛收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分类整理上线传输在线学习平台,教师用户建立自己的空间,给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免费配发空间,安排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利用空间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加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支持服务。线上教学活动由省级农广校或省级电大主持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学习平台为载体,各分校及教学点负责组织、培训、督促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学习平台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按照每40名新型职业农民配备一名导师。线下教学由省级农广校或省级电大教学点组织实施,省级农广校或省级电大分校负责督促落实,中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部门及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现场教学、教学辅导和答疑,省级农广校或省级电大负责检查和评价教育培训实施效果。省级农广校或省级电大各分校、教学点聘请大学生村官担任新型职业农民校外辅导员,组织与其他农民学员交流互动、相互鼓励,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农学矛盾和自学遇到的困难。
三是改革教育培训考核方式。从理念上改变,把以考学员的知识记忆力转化为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评,坚持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变统一考试为单一考试,随学随考,尽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行新型职业农民网上考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刘怀金、段立军、龙超三位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参 考 文 献
[1]李文学.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质[J].农村工作通讯,2012(7):35.
[2]殷瑛.论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39-242.
[3]吴易雄,周德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什么、怎么做[J].职业技术教育,2014(24):66-69.
[4]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体制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47-51.
[5]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绩效评估与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2):407-411.
[6]黎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7]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7):57-61.
[8][9][10][11]吴易雄.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湖南株洲、湘乡、平江三县市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0-75.
[12]周晓迅,刘玮.完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3(10):109.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he Case of Hunan Province
Wu Yixiong
Abstract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 Hunan is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resources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promoting and enterprise operating dilemma, farmers Low thinking, no formed scale operation,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under-developed training form still exists i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relevant policies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should be promulgate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tive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team, the support to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be increased, which can adapt to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vigorously and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ope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open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Author Wu Yixiong, senior research fellow of Hunan Radio & TV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