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

2015-04-29 00:44吴南中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吴南中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以技术技能形成为核心任务的教育形式,其发展受到知识逻辑、专业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共同作用,它们分别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动力。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融合,达到职业教育促使人类在世界上的“诗意居住”和“精神幸福”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逻辑;知识逻辑;专业逻辑;社会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2-0018-05

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在改革开放后受到极大重视,国家层面分别于1991年、2002年、2005年发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更是专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1],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同年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也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推至打造经济升级的关键举措的地位,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了8000多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2000多万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位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国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接近268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76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1922万人),各种职业培训年均达到1.5亿人次。按照《规划》的要求,国家需要在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2]。在各级教育部门按照《规划》部署推进职业教育建设的背景下,回答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逻辑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知识逻辑:实践能力与形成

(一)职业教育与知识

职业教育体现社会价值的核心是技术技能的形成。按照丁云龙的研究,从形态上,技术可以分为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3]。实体性技术是包括物化设备和工具等以技术工具和技术装备等实体技术存在的技术;规范性技术是指包括工艺、规则在内的符合规范形式存在的技术;过程性技术是目的性活动的方式以及序列的技术。总的来说,技术是以改变和控制周围环境的处置或方法方式存在的[4]。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专门的应用技术且能用于实践,那就可以说这个人拥有了“技能”。职业教育中形式和方式的实质都是为了技术技能的获取,即消除“现有技术技能”和“应有技术技能”之间的差距。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处于社会分工精细层,受到技术变化干扰,在“知识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受到挑战,技术技能适应职业要求增加。职业教育最为核心的知识是实践知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是合理的知识构建逻辑,也是一切职业教育理论产生的根本和职业素质人才培育的途径。但这种实践知识并不是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而是理解知识和实践的相关经验,以及之前的材料、特征与功能等各个实践对象品性等理论特征之上形成的实践智慧,其根源是具有情境性和规律性的一般事物发展规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总结的“经验”。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参与实践,与其他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参与实践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5]。

(二)知识与实践能力

知识并不是能力本身,知识需要一个转化机制才能形成能力。实践知识到实践能力同样遵循知识与能力的转化逻辑。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6]。实践能力有两个基本支撑,一是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所说的实践知识;二是生理和心理特征,也就是所说的意志等影响实践形成的相关因素。实践能力的获取,需要回应“谁的知识”所指向的知识主体的变化,但仅仅是知识主体发生转变,并不能满足实践能力构成要件。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有一个“淬炼”机制,这个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支撑就是学习者素质、意识、动力、人格等影响因素,也就是所说的实践能力展现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这些影响因素需要相应的课程支撑,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就是与实践知识相伴的通识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它们在学生养成广博视野、形成健全人格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实践知识的获取提供动力、意识、基本素质等支撑,也是培养一个既聪慧又负责的职业人所必备的。有研究发现,取得成效的科学工作者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中,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科学工作者的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对其成就的取得意义重大[7]。但在培养实践中,培养周期需要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筛选,围绕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知识理应是学习内容的主要支撑,实践能力与实践精神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但实践能力并不能只以实践知识为支撑,通识精神对于职业教育学习者的价值是激发个体自觉地对分科而来的知识进行梳理,对面向复杂学习的经验进行成果固化,使之成为活而有意义的东西而存在,是为实践知识的获取以及实践知识的“人化”提供意识、动力和基本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实践知识到实践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熏陶,需要“工厂”和“实训室”的淬炼,也需要广博精神的支撑。

(三)知识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到底是为了实践的能力准备,还是实践能力本身?如果是实践的能力准备,似乎有更为充足的时间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储备,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倡导“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的层面依然停留在政府主导的“拉郎配”或者学校主导的“单相思”层面,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远远没有形成,这和企业的意识有一定关系。但主导这个局面的更多是学校自身对实践能力的形成机制探索不够,认为知识和能力具有完全的“迁移”能力,实践知识替代了实践能力的潜意识在作怪。但整个社会生产从机械化到近代的个性化,原本的简单劳动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地展现了一种新的复杂性,不仅需要实践能力本身得到有效的锻造,支撑实践能力的博雅精神也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这种培养需求亟待从知识准备到实践本身的回归。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一些转变体现了教育界的觉醒,国家从上而下推广现代学徒制、不断强化校企合作观念、提升公共课程实训机会,学校也在为面向复杂的现代职业技术进行研究与实践。在现代学徒制中,作为双重身份的学徒,一方面需要完善人格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需要适应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发展,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过去被演变为技术科学化的职业教育,被回归经验的现代学徒所取代[8]。实践能力本身作为理解人的现实生命的独特方式被重新挖掘,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工业所面对的问题之间的联系被密切关注,技术的情境化趋势在更多的创造发明驱动下更加明显,理解实践成为实践能力形成的基础,过去重视技艺的实践能力被一种更为整体、更为宽泛的实践能力所取代,过去的机械工作被承担整体范围的工作任务所取代,过去基于经验的实际知识逐渐被实践经验本身所取代。对于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对于“全人”的需求远比过去更加迫切,一方面,企业依赖职业教育的程度更加提高,即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全人”素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新的实践能力需求必须依托以“现代学徒”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范式。实践与教育联系得更加紧密,甚至融入到一体,最终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

二、专业逻辑:知识应用的形式与平台

(一)职业教育与专业

谈专业,可以从专业所依赖的学科谈起。学科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而存在,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措辞构建的规范化知识形式[9],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在现代社会,实现“职业跨界”存在较大的难度。显而易见,医学专业学生不能从事精密武器生产。随着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自身程度的增加,依托理解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工具而产生的学科分化愈加广泛。到了21世纪,有据可查的学科种类达到9000多种[10]。依托学科变化所产生的专业种类也较为广泛,按照201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一共有1167个专业(含目录外专业),其专业方向暂时没有统计数据,但整个数量不会太少。即使相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还随区域经济和学校实际有所不同,同一个专业名称之下有不同的方向,产生了大量的“隐蔽专业”,还有各类企业主导人才培养方案的订单班,实际上也是分门别类的专业变种。这种专业框架的产生,一方面使以专业为龙头的技术技能发展更加清晰,边界更加明显,与职场中掌握核心业务能力的职业种类对接,回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大为增加,同时也降低了校企合作的门槛,有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使在学科聚集下的专业人才有了一个发展的共同平台,适应外界技术技能的需求变化、推进知识创新的需求更加自如。依托学科培育人才和学校建设以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

(二)职业教育专业逻辑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其规定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工作领域、形象展现、标准评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最初的专业设置来自于学科分类,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专业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与市场脱节严重。从职业教育的来源来看,职业教育需要将一种成熟技术,并将成熟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高等教育[11]。实际上,成熟技术首先产生的是成熟职业种类的需求,形成了特定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的职业。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依托的不完全是学科专业,而应该是相应职业种类的技术技能专业。专业的成立,是以技术技能的传授为目标,技术技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办学。某一专业在职业院校的开设,就是以这个专业所囊括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工作领域,并且要有一定的向相近专业迁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讲,职业院校的形象展示也应该是所开设专业与市场的切合程度,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政府、企业、行业与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评价也是观测其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接驳度的重要维度。职业是变化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职业种群有着明显区别,以小商品聚集的温州市场和以电子产品聚集的深圳市场在职业种群需求上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并且今天的深圳市场和明天的深圳市场也有不同需求。那么,立足于当地、服务于当地的职业院校需要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专业调整,整个教师队伍和管理框架需要依次而发生变动。

(三)专业逻辑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们所说,起点在哪里,逻辑就在哪里。分析专业逻辑是怎么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专业产生的起点出发,专业是依托成熟技术技能而生,那么专业逻辑的起点是成熟技术技能的职业能力结构。首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依托市场的职业种群需求办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调整趋势,结合现实学校情况,增强专业建设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在强化技术技能的形成中关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关注职业人才相近专业的迁移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只遵循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12]。因此,要将人才养成的规律内化为办学的基本思路。其次,专业建设需要协同市场性和公益性的冲突。一般来说,专业建设是由市场所决定,但市场有大小之分,准入有高低之别,但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而言,不是因为市场的变迁而造成部分人群的不发展或者欠发展。因此,专业建设一方面要考虑市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特殊人群的职业发展需求,做到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比如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一种需求量小的专业,但从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视角出发,同样需要相应的专业设置,以满足需求。第三,要提高专业教育的开放程度,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我们知道,以服务特殊地域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会随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发生变化,但是围绕专业所形成的资源尤其是专业教师流动能力不强,这需要在专业建设中考虑市场作用,考虑教师和其他资源的合理流动,促使各个资源要素在需求驱动下实现优化配置。

三、社会逻辑: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

教育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演变中由原来的不正式转变为正式,由以往的边缘走向中心。职业教育起源于技术支撑的生产力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技术为门槛的行业,人们需要获取技术,才能进入这个门槛,技术占有者通过传授技术来获取收益。慢慢的,这种模式通过特定的形式如拜师等仪式进行固化,师傅成了职业技术的传授者,学徒制成了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13]。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古代学徒制形态,这也是早期社会的教育特征,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现了“学习内容与经验完全融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统一”的特点[14]。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解放了生产力,并拓展了以技术为支撑的行业,也促使了技术的“去情景化”①,传统的师徒制在日常工作中分离,职业教育逐渐变成了由学校执行、为“机器大生产”培训熟练劳工的过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第三次工业化浪潮,社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工作场所更需要大量能把握整个生产流程的工作者,去承担更大范围的工作,简单劳动逐渐被机器人所取代,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的割裂不再适合面向经济转型发展的现代企业需求,类似“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不再符合市场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各国效仿德国,进行了学徒制改革[15],现代学徒制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标签。以专业群为标志的现代学徒通过制度化的框架加大了经验与知识的沟通,他们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获取了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价值问题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经验学习成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模式的要求。

(二)社会逻辑的表现形式

探求职业教育的社会逻辑,就是试图挖掘职业教育过程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支配原则。进入现代,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隘,以“工程技术哲学”为标志的职业教育哲学主张受到批判,这种哲学是工程技术专家从技术内部考察创造发明活动的自身特点,分析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关注技术活动的功能价值和其他社会价值等产生的哲学思潮[16]。这种哲学观念认为,科学技术一旦正确应用,包括人类共同关注的贫困、饥饿、污染、灾难等问题和个人问题如疾病等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技术脱离了人而独立存在,通过教育学生利用技术控制自然和人类,职业教育成为了面向“技术”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特定的“职业人”,“发展内在的自我”、“对工作意义的自我认识及自觉”、“使学生成为具有真正人格的个体”等作为“完满人”的因素被人为剥离[17]。但“转型发展”对人的影响最大的是“发展”,“发展”也就意味着情形的变化,支撑发展的正是技术技能的变化以及支撑技术技能的理念变迁,这就意味着针对特定时段职业教育不再符合转型发展的需求,折射到职业教育上就是缺乏关注“经验”和“发展能力”等这些无法用精确量级来描述的能力。社会需要通过“完满职业人”来克服面向人生存上的不安和思想困扰,职业教育的视野就从培养适应单一技能的“职业人”向“完满职业人”变迁,尤其是“完满职业人”所需要的职业伦理和职业审美素养的高级职业能力。

(三)社会逻辑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层次嬗变,在这种社会逻辑中,职业教育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前工业时代,技术技能的传授依托与师傅的经验交流,表现为完全的经验学习,学习和工作融于一体,作为一种生活状态而存在。工业时代的职业教育旨在为工厂培养大量技能熟练工人,各种抽象和模拟训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形态。后工业时代强调“完满职业人”的培养,注重人的自我实现,从企业需求上也需要从业者有一种更为广博的视野,职业教育从单纯的追求技术熟练到关注个体的生活体验。可以说,职业教育内生于社会需求,其形态随社会需求变迁而变化。但是,职业教育也并不是完全地依附于社会,职业教育通过职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在职业人才中播种质量生存的理想,影响社会的发展形态。一方面,社会依托职业教育来培育企业界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的要素由资源高消耗和低素质劳动力投入向技术进步、高素质劳动力投入转变[18]。通过需求导向、经济投入、评价导向等作用,不断改变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促使社会转型发展的实现。对于社会个体来说,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选择的职业教育形成合理的社会层次流动,为“扁平化”社会的塑造打造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事物的发展是多因素驱动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是一个方面决定,而是知识逻辑、专业逻辑和社会逻辑融合驱动的结果。知识逻辑通过促使知识与技术革新的世界保持联动,不断更新和深化实践能力的内涵,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它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离不开以专业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建设,同时也离不开物质技术支撑的社会变迁对职业教育新的要求;专业逻辑通过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形式与平台,促使了职业教育工作领域、形象展现、标准评定、组织结构的形成,通过不断优化的专业框架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成熟技术的对接促使职业教育内部组织的优化,通过专业将教师、资源和企业行业联系在一起,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但专业逻辑效用的产生同时需要依靠变化的实践环境对专业性质、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形成有效指引,也需要与社会通过不断调适,适应和服务于社会需求;社会逻辑通过技术升级改变的社会形态来改变职业教育生存的逻辑基础,促使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形成,但其实现同样需要通过知识逻辑的内容支撑和专业逻辑的平台支撑来实现。总之,任何单一的驱动都不足以改变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需要三者不断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灵魂”与“体魄”的健全发展,满足国家在经济上转型发展对巨大规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促进全人类在世界上“诗意居住”和“精神幸福”发挥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6-27.

[2]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

[3]丁云龙.论技术的三种形态及其演化[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6(12):42-26.

[4]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5]lave.J.& Wenger,E.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1-17.

[6]黄锐.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3-15.

[7]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7.

[8][14]文静,薛栋.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13(8):83-89.

[9]万力维.学科:原指、延指、隐指[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6-19.

[10]刘小宝.论“跨学科”的谱系[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28.

[11]杨光.坚持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试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2):44-51.

[12]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N].人民政协报,2011-01-026(C03).

[13]Scoot, John  L.Overview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4th ed)[M].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Inc.2008:27.

[1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16]刘大椿,刘劲杨.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

[17]勒维克.技职教育哲学——多远概念的探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77-78.

[18]辜胜阻,洪群联.新型工业化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18-23.

On the Developing Logic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u Nanzhong

Abstract  As an educational model focu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ologies and skills,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influenced by logics of knowledge, specialty and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which decides the content, form and mo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pectively. To realiz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integrant to integrate the three, hence to approach the goal of “ poetic residence” and “moral happiness”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ing logic; logic of knowledge; logic of specialty; logic of society

Author  Wu Nanzhong, lecturer of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