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瑜
摘 要: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很多的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体验;感知;交流;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66-0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灵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对此进行了研究。
案例1:
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我改变了以往在教室内和学生讲1千米有多长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体验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伊始,我从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入手,引出要测量公路、铁路、河流的长度,用上面的单位好像小了。学生都喊起来:“用千米做单位。”“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1千米就是1000米。”“你能比画出1千米吗?”学生愕然。于是我又说:“以前老师带领学生量过我们学校操场的周长,你们猜猜有多长?”“100米?”我摇头:“太短了。”“150米?”“还是少了一点。”“200米?”“对,学校操场外圈的周长大约是200米。老师现在要带你们下去走一走,体会1千米有多长。”马上有学生大叫起来:“要跑5圈,太多了。”“跑1千米你们有意见,那么我们就当是散步,下去走一圈吧!你们数一下走一圈要走多少步?”
学生们都兴奋地从教室来到操场,一个个精神抖擞地边走边数。回到起点时,一名戴手表的学生向大家报告所用时间是3分钟。“照这样计算,那么如果走完1千米,要多少时间?”“15分钟。”师生又回到教室。“刚才大家还数了自己走了几步,你们在草稿本上算一下,如果走1千米要走多少步?”大家都饶有兴致地算起来,结果发现走完1千米要走2000步左右。我继续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长度是1千米吗?”“二中的操场一圈是400米,跑两圈半是1千米。”“学校操场西边的短跑道长50米,跑20次是1000米。”“我们刚才在操场走一圈200米用了3分钟,我平时上学要步行要15分钟,我家到学校大约有1000米。”……学生说得多好呀!
评析: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学校”操场来组织教学,通过课中的走一走、算一算、说一说、找一找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充分、更深刻地了解1千米有多长,在体验中逐步构建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案例2:
教学内容是“认识吨”,考虑到“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所以,课前我就在想,有什么东西正好是1吨,可以让学生实地看一下呢?
一早来到学校,一同事兴奋地告诉我:“食堂仓库正好新买了1吨米,我们可以带学生去看一下。”我连声叫好。于是在揭示“吨”这个概念,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后,我们就去数大米了。“每袋大米上标有净重25千克,多少袋是1吨呢?”我问。“40袋。”学生边回答边一袋一袋数起来。接着学生都叫了起来:“这里正好有40袋。”“那么这里的大米有多少千克?有多少吨?”“是1000千克,是1吨!”还有的学生在叫:“原来1吨大米有这么多呀,我们家要吃一年吧?”我说:“恐怕一般的人家要吃两三年才能吃完呢!”
回到教室,我让大家交流还见过哪些东西重1吨。有的说:“我家的卡车运一车水果是2吨。”(他家是卖水果的)有的说:“我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我就重1吨。”还有的说:“一商场的电梯上标着:限载1吨。上次我们去乘的时候电梯叫了起来,原来超载了。上面大概有10多个人,后来一个叔叔出去了,电梯就开了。”……学生们的发言真精彩,或许是刚才的大米给了他们很多联想吧!
评析:“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认识“吨”有一定的难度,一是他们的年龄决定了感知的难度,二是因为其实“吨”在学生的身边并不常出现,无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触,就凭想象多少个同学的体重,看一些图片,感知仍比较薄弱。用40袋大米来表示1吨,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算一算来认识1吨,学生可以达到心里顿悟,对1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自己看到的、摸到的、体验到的数学知识才会牢牢掌握。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这样的教学,才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大了、活了、有意义了。
参考文献:
[1]蔡植洪.让课堂灵动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8).
[2]王照生,刘诚.巧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J].中学教学参考,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