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块技术在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应用

2015-04-24 17:19邢楠楠范洪涛
人民音乐 2014年12期
关键词:音级短笛音程

邢楠楠 范洪涛

一、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

这部无标题大型交响曲是作曲家有感于上个世纪中国最严峻酷烈、最激烈动荡的特殊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作品写于1999-2000年之间,并于2001年9月11和12日于台中、台北演出,2005年4月9日由谭利华指挥国交在北京举行了大陆首演。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评价说:“我极力推荐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这是在欧洲先锋派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他在中国的音乐大流中保持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他还推荐王西麟参加了美国Grawemeur(格莱沃梅尔)作曲奖。

全曲虽连续演奏,但依然可从内容和情绪表现上比较清晰地划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1-126/小节):人类生命和命运的历史长河;第二乐章(127-354/小节、355-499/小节):铺天盖地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中的挣扎;第三乐章(500-594/小节):巨大黑暗中的死难和无底的深渊中升华;第四乐章(尾声595-791小节):人类在毁灭和苦难的灰烬中反思和觉悟。

音块技术是《第四交响曲》采用的主要作曲技法,是把握整部作品内容和情绪的关键所在。此作品的内涵也如同“音块技术大全”般的丰富,本文主要分析节选的两例分别位于作品的第127-135/小节和第796-801小节,即作品第二部分的开始9小节与最后结尾6小节,即首尾两则,立足于配器的安排、音高组织、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力度与速度四个维度,尤其关注了其中的音高组织,从中寻求王西麟的创作风格及美学思想。

二、关于音块技术

关于“音块”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音束同时发出的一群极不协和的相邻的音(例)。在键盘乐器上,用拳头、手掌按奏,或用前臂、固定尺寸的木板压奏发声。约在1912年由考埃尔创用,巴托克和艾夫斯亦曾使用。50年代中期以后,常用在管弦乐曲中。”

“音簇是与和弦有关的一个术语,指和弦音之间为大二度或小二度间隔。在美国称之为‘tone-cluster。键盘上的音簇是用小臂的平面在键盘上同时奏出一群相邻的音,1913年美国作曲家考埃尔最先使用,艾夫斯也曾采用同样的手法。”

《新格洛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记述与以上描述相仿,拓展的内容为“考埃尔是音簇技术的首用者,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和里盖蒂也曾为丰富音簇作曲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音束也称之为‘音簇,也是本文所表述的音块。

其技术运用得巧妙之处必将纳入到研究范畴,不禁慨叹《第四交响曲》是一部“音块技术大全”,因为所有基于音块的可能实现方式都被作曲家巧妙地应用到作品的实践中来。

三、开始部分的音块技术分析

1.配器的安排

在此部分中,木管组使用了两支短笛,长笛、大管、低音管各一支(且大管与低音管演奏同一旋律),双簧管、单簧管各三支;铜管组中,四支小号、四支圆号、长号三支、大号一支;打击组使用了四只定音鼓、钹、大军鼓、钟琴、木琴;键盘乐器组使用了钢片琴;弦乐器组只是用了高音声部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在这部分中,铜管乐器的音色趋于主导,而木管紧随其次;低音声部完全由管乐器填充,尤其是音区较低的铜管乐器。从配器的安排来看,大量民族打击乐器的加入使这种音块技术层次的分布更为丰富,通过管乐与弦乐的交融汇合,体现着乐器之间音色的强烈对比。

2.音高组织

采用音级集合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作曲家对音高的控制,将除定音鼓以外其他旋律乐器自上而下划分为长短笛组、双簧管组、单簧管组,大管与低音管演奏的音高与短笛最高音声部同音异名;小号组、圆号组、长号与大号组;键盘与固定音高打击乐器组(钟琴、钢片琴、木琴所使用的音高一致,故归纳为一组);提琴组(由于只使用了第一、第二小提琴,因此只有两个旋律线条)。

(1)三音列组

长短笛组:采用音高为短笛的bD、C与长笛的B;双簧管组:采用音高为G、F、F;单簧管组:采用音高为bB、A、bA。三个组的集合名称均为3-1(12),是一个单纯含有大小二度,且小二度为主的集合。

同样,木管乐器各分组的音级集合也都是3-1(12)。这也导致了木管组乐器在声音效果表述上的同一性,其音响效果与营造的紧张氛围可想而知。整个木管组乐器音块结构为由F到bD的完整闭合音块,出于对乐器发音性能的考虑,作曲家作了相应的上下八度位移,位移的原则是遵循音级集合3-1(12)的牵引。

(2)四音列组

小号组:采用音高为F、G、A、B,集合名称为4-11,音级(0,1,3,5),音程含量为[121110],除了三全音,该集合囊括了所有的集合音程,且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的比为1:1。

圆号组:采用音高为C、C、D、E,集合名称为4-1(12),音级(0,1,2,3),音程含量为[321000],与小号组集合在音级上含有交集:

木管组音级集合3-1(12)为其子集,圆号组与小号组集合相比,不但没有三全音,而且还取消了对纯四、五度,大三度的使用,二度音程占有绝对优势,且小二度音程的数量又处于二度音程之首。

长号、大号组:采用音高为E、F、A、B,集合名称为4-Z15,音级(0,1,4,6),音程含量为[111111]与4-Z29,音级(0,1,3,7),音程含量为[111111]。二者由于音级都是从(0,1…)开始,所以只能将E、F置于基本音级的开始部分,进而得出其正解即集合4-Z15。这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集合,它涵盖了不同类别的音程,且都仅包含一个数量值。

铜管乐器各分组根据音区的不同采用高声部紧张、低声部趋于缓和的结构模式,且与木管乐器相比,其音程色彩也作了更加多样化的处理。八度内12个半音键盘与固定音高打击乐器组使用的音高为:A、B、C、D。集合名称为4-3(12),音级(0,1,3,4),音程含量为[212100],与小号组、圆号组、大号长号组在基本音级上均有交集。而在实际运用中,主要侧重于小三度的纵向与二度的横向组合。endprint

(3)六音列组

第二小提琴组:采用音高为G、A、B、B、C、D。集合名称为6-1(12),音级(0,1,2,3,4,5),音程含量为[543210],该集合颇具特色的地方在于音程含量随着半音的差距呈现等差排列状态,且等差数为1。

(4)九音列组

第一小提琴组:采用音高为F、F、G、A、A、B、B、C、D。集合名称为9-1,音级(0,1,2,3,4,5,6,7,8),音程含量为[876663],该集合是木管组音级集合3-1(12)的补集,同时也是第二小提琴组音级集合的一个母集。

整个示例一各乐器组音级集合关系归纳如下:

王西麟在《第三交响曲》中已将这种音高集合理论体系融入到作品的整体背景中,而《第四交响曲》在音块技术运用手法上则显得更加凝练。与作曲家其他交响曲相较,技术上虽都是音列结构的拼贴,但体现出作曲家对固有创作风格的突破,题材上虽同样充满悲剧色彩,但却是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3.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

在音响的横向安排上,木管组(大管、低音管除外)主要作十六分音符的交替运动,内部律动性以打破纵向同步为准则;大管、低音管与铜管的交替以四分音符为单位;钟琴、钢片琴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持续演奏;木琴与第一小提琴都是以三度量的,但前者是后者的一倍,即木琴以二分附点为单位,第一小提琴则是以四分附点为单位,在有明确节奏记谱的声部形成切分效果,改变原始强弱次序;第二小提琴严格按照二分音符的律动展开。各种节奏型的交替使得作品的内容丰富而生动,这是除了音色表述之外对命运长河中各种艰难历程描述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纵向安排上,非规整节拍的声部由于进入位置与发声点的稠密不同,导致音响上形成发音点的相互填充与共鸣,与规整节拍声部形成不同单位拍的对比。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木琴的节奏单位比图示如下:

这种规整与非规整节拍的纵向安排,使得作品的结构织体更加紧凑、严密,声部进入的无规则性与整体的有序性结合,正是在生命抗争中各种力量的体现,通过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音块技术的使用中关于节奏所特有表现技法,在作品整体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速度与力度

该音乐段落速度标识为J=J=120,加上木管组音响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就更加凸显出了速度之快:整个乐器组的力度标识为fff,且木管组(除大管、低音管外)与木琴所有音响均作了着重处理。因此,整体感觉如同轰鸣与咆哮,诚如作品简介所云:“铺天盖地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浩劫…”

四、结尾部分的音块技术分析

1.配器的安排

此部分除低音大管、低音号单音,大提琴、低音提琴双音外,木管组短笛划分成2个声部,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各划分成3个声部;铜管组小号、圆号划分成4个声部,长号划分成3个声部;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各划分成两组,每组含4个声部,中提琴划分成2个声部,在力度指示下,管乐器尤其是铜管乐器音色依然占据了主要声响空间。这种配器安排上的首尾呼应,足见作曲家对铜管乐器音色的亲睐,但在音块技术使用并强化过程中使原有的基调更加突显,同时音色层次的描写也更为深刻,加深着作曲家对人类的诠释和命运的反思。

2.音高组织

(1)木管组(三音列)

长短笛组:采用音高为短笛的D、G与长笛的G,集合名称为3-5,音级(0,1,6),音程含量为[100011],是一个含有小二度、纯四、三全音的集合,不协和音程占2/3。双簧管组:采用音高为B、C、F,集合名称及性质同长短笛组。单簧管组:采用音高为E、F、B,集合名称及性质同长短笛组。由此可见长短笛组、双簧管组、单簧管组采用的音级集合均为3-5,这也成为三组木管乐器的主要联系手法。

(2)铜管组(四音列)

小号组:采用音高为C、C、F、G(见谱例1)

集合名称为4-9(6),音级(0,1,6,7),音程含量为[200022],木管组中的长短笛、双簧管、单簧管音级集合3-5便是它的子集,该集合还被应用到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组。圆号组:G、B、D、E,集合名称为4-25(6),与木管组中的大管、低音管音高的音级集合是一致的,这种一致还体现在长号与大号音高的音级集合中。

(3)提琴组(四音列)

第一小提琴一组:采用音高为D、E、G、A,集合名称为4-23(12),音级(0,2,5,7),音程含量为[021030],两个半音音程2个,三个半音音程1个,五个半音音程3个,完全协和音程占1/2,具有民族音阶的元素。第一小提琴二组:采用音高为D、F、A、B,集合名称为4-26(12),音级(0,3,5,8),音程含量为[012120],两个半音音程1个,三个半音音程1个,四个半音音程1个、五个半音音程3个,也是很有民族音阶的感觉,这个集合也被应用到了第二小提琴一组与第二小提琴二组。第二小提琴一组:采用音高为C、E、G、A,第二小J提琴二组:采用音高为E、F、A、C。中提琴组:采用音高为F、G、A、C,集合名称为4-22,音级(0,2,4,7),音程含量为[021120],协和音程占到音程含量的2/3,完全协和音程也占到了1/3,在音级上,与第一小提琴一组的4-23(12)含有交集。

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音级集合与小号组是一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组:采用音高为E、F、A、B,这部分音乐采用的音级集合主要为3-5、4-23(12)、4-26(12)、4-25(6),其他集合都是通过与以上四组集合发生关系衍生而来的。此部分各乐器组音级集合关系归纳如下:

此段音列在音块技术的运用中使作品的整体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凑,这种现代的作曲技法将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作了详尽的表述,将他的艺术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音块技法作为西方现代音乐中常用的作曲理论,对古典创作技法而言是创新,突破传统和声的规律,必然带来前所未有音响效果。

3.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

本示例片段的节奏管乐器组在横向上呈现出分散集聚的态势,例如796小节十六分音符与797小节之间休止3个四分单位拍;797小节四个十六分音符与798小节之间休止2.5个四分单位拍。提琴组则主要保持长音进行,尤其是大提琴声部,并没有着重处理,一组和音直至作品结束。在提琴长音的伴随下,更显示出节奏型的紧凑的重要性,密集型节奏与休止符的频繁交替中,强调着力量的间歇与持续,这无疑推动着整部作品的发展。

纵向上的对位主要体现在管乐器与弦乐器之间,管乐器发音密集,且重音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弓弦组强调线条,加上连音线的的使用,导致部分小节(798-799)重音失衡。密集的音响与失衡的重音深化了作品的动机,使得作品的冲突更加鲜明,这也是作曲家音块技术使用的巧妙之处。

4.力度与速度

在开始部分的基础上,此段落速度保持在J=50,较为急迫,力度在不同声部形成明显的对比,管乐器组的力度指示为fff,弦乐器组则为pp。从音响效果的角度看,作曲家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管乐的颗粒性与进行性,弦乐起铺垫作用,与作品介绍中讲到的“罪恶和黑暗并为死去,善恶的斗争仍在继续,人们!警觉!”交相应证。

结语

通过对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首、尾两处使用音块技术的片段进行的分析,无论是在配器的选择,还是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的编排,作曲家都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并非单纯出于炫耀技巧,更多地是出于内容表现的需要,使技巧方法与思想内容达到完满的统一。

王西麟作为对中国当代新音乐发展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第四交响曲》充分体现了他音乐创作的独特个性,对其创作手法的研究也成为我们解读王西麟个人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音块技术在《第四交响曲》中的应用,描写的是毁灭、痛苦、哀悼、悲剧的情绪,但体现的是抗争的精神。通过作曲家对人生的理解,体现的却是人性的光辉。正如梭罗所言,“发现了自己的人再也不会失去世上任何的东西:在自己心中握住了人性的人将会了解所有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级短笛音程
一种序列思维的延展途径——布列兹音级乘法技术的原理及初次应用
调式音级“隐形结构”论
——与音级听觉心理相关的音级内在结构机理分析
清晨的短笛
浅析短笛在乐队中的运用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短笛在管弦乐队中的演奏研究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中西弹拨乐器单音乐音结构比较分析
论短笛在贝多芬交响曲中的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