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钢古琴协奏曲《静音》作品分析

2015-04-24 17:17陈雷激
人民音乐 2014年12期
关键词:静音音程音阶

陈雷激

《静音》是荷兰新音乐团1996年特别委约作曲家陈其钢为笔者所创作的,这部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所运用的许多新奇技术都在探索着古琴的演奏极限。而且,陈其钢对十二音的安排也是不着痕迹,十分巧妙。

《静音》的第一稿于1996年2月29日完成,首演于荷兰。修改稿则于1998年1月12日完成。在写作前,陈其钢仔细向笔者了解各种古琴演奏手法及探讨新的可能性,并录制了大量古琴传统曲目作为资料,在短短二十天内完成了初稿。因为赶着参加现代音乐节演出,比较仓促,他并不满意,到了第二年巡演时便又修改了一稿。演了近二十场后,陈其钢还是认为有很多可改进之处,因为古琴协奏曲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创作形式,而且古琴音量小,它与乐队音量的比例是很大的难题,陈其钢在音乐上追求完美的个性使他对这部作品精益求精,并表示再有机会还将进行修改。

一、作品音高材料分析

(一)核心材料

1.全曲的音高材料在作品的引子段落中以古琴独奏的形式呈现。记谱为一小节,时长约一分钟,速度J=52。其主要特点为:两个五度音程排列(见谱例1)及材料发展时的大二度运用(见谱例2)。

从谱例1、2中可以看到,构成《静音》主要音高材料的元素是C、D、E、F四个音,其音高材料的包含两个大二度、两个纯四度、一个纯五度和一个小三度。

2.作品的五度音程核心材料的变化使用,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种:其一是由双簧管在第10小节奏出。虽然音程没有改变,但第二个音的时值大于第一个音,使一个简单的五度音程动机得到了更好展现;其二,虽然节奏及速度与核心材料有所不同,但两个音之间的时值比例与主题保持一致(见谱例3)。

(二)十二音的运用

陈其钢先生巧妙地将十二音技法运用在这部作品中,而且非常自然地让人不易察觉。具体而言,他将八个不同调性(宫音)的五声音阶及剩下的四个音做了严谨、细致、有序地布局和安排。如在引子段落中,作者已经特意安排了整体音高布局的调式呈现,在第一小节出现了两个完整的调式。C徵(F宫)和E徵(A宫)(见谱例4)。同时,通过古琴的一个特殊演奏手法,巧妙地进行了一个三度的自然转调,使得C徵到E徵得到了完美地过渡与呈现。

在作品的第5-8小节,作者安排了另外两个不同的五声调式B角(G宫)和C商(B宫)的进入。由竖琴和颤音琴先后演奏出的这两个五声调式,既在音色上有了巧妙地衔接,又在调性色彩上得到了优美地变化。

接下来出现的五声调式bA角(bG宫)被安排在第12小节,由曼陀林、竖琴和颤音琴奏出。由此,我们更加清晰了作者的意图:将不同的五声调式有序地逐步呈现。

根据这些安排,紧接前面,新的五声调式D角(bB宫)出现在第15小节;在第34小节,又有两个五声调式F羽(bA宫)和A羽(C宫)登场;第七个调式F羽(DA宫)和第八个调式A羽(C宫)分别由吉他和单簧管奏出。至此,作曲家精心安排的八个调式全部登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可见,八个调式的顺序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F宫与c宫之间的所有半音(即八个宫音)进行转调交替运用,其特点为每两个音一组,以三度关系交替发展。这样,作曲家就完成了F和C这个五度音程之间所有半音的调式安排。

从谱例5中我们看到,为了区别于前面八个音所构成的完整调式(五声音阶),作曲家在第47小节运用了点描手法,将C、D、E、E这四个音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并结合节奏的数理原则实现了十二音体系的变化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曲家有意识地安排十二音的交替出现,并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带着这样的设想,笔者与作曲家进行了交流,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了这八个调作为十二音的调性处理,而另外四个补充音则放到了展开部进行时,陈其钢说他只是凭着听觉的感受来选择不同音阶的衔接,于是在和谐与不和谐之间,产生了力度变化及倾向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配器时管乐和弦乐的交替与衔接中,和声紧张度的加减起到了力度和色彩变化的关键作用。由此可见,作曲家的本能感受,先前于具体设计和思考。

二、作品结构分析

《静音》结构表:

这个作品由三个部分再加上尾声构成,其结构特点为围绕核心材料a和b不断进行再现及变化,甚至在连接句和连接段都能看到核心材料的影子。虽然作品围绕着核心材料发展,但作曲家并未安排完全再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时值的变化、音色的变化、配器的变化等手法,避免了材料再现的单调,使得整部作品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下又有新鲜的元素出现。这也许是作曲家对古琴音乐文化的感悟与理解,正如作曲家所说,“就像一个出家的僧人,云游四方”。因此,笔者根据这部作品在结构上的特点,将作品结构称为“核心材料再现时旋律化的开放性三部结构”,以下是每个部分的具体分析:

(一)材料陈述部

作品的第一小节引子段落以古琴独奏的形式呈现,通过运用最简单及核心的五度音程来展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开门见山地将古琴文化表现出来。

在这一小节中,作曲家安排了两个核心材料(a、b)作为作品发展的主要动机。其中,a材料是五度音程的叠加(见谱例1),其音区是从古琴定弦的最低音开始,底蕴十足,而五度音程多次叠加正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果把材料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整部作品的核心灵魂的话,那材料b则是将这种文化与西方文化所交融的关键。b材料由一个下行的五声音阶组成(见谱例4),采用了古琴特有的泛音奏法,其优势在于在转换徽位时能够轻易地达到移调的效果,对作品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ob材料马上将会被第二小节进入的竖琴模仿,从而将全乐队引入。不仅如此,这个材料在作品的很多地方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包括华彩段落古琴独奏部分及竖琴、打击乐、吉他等声部在不同的段落都有过类似的模仿与运用。如果说,核心材料a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音程和旋律核心的话,那核心材料b就是这部作品效果与发展的关键。作者从第二小节开始运用对核心材料b进行展开的手段,将乐队引入。endprint

(二)材料展开部

这个部分是作品从材料陈述以后进行展开到核心材料旋律化之间篇幅最长的一个段落,也是作曲家运用十二音技法理性创作的集中表现。

1.连接句(第9小节)用古琴独奏的形式加上弦乐持续音的铺垫,起到了连接的效果。古琴使在核心材料五度叠加的原型上使用了比较巧妙的变化运用,先是上行六度,再加上一个下行二度,以此类推,来完成五度的叠加。

2.展开段(第10-45小节)主要用核心材料a、b的原始细胞进行展开。在五声音阶纵向叠置的同时,双簧管清晰地奏出了核心材料a的五度音程所构成的旋律,同时时值略有增加,起到了变化的作用(见谱例6)。

从第17小节开始,在核心材料b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上行的五声音阶,从而构成了连绵不断的五声音阶循环的效果。正如作曲家标注,此处“如小溪流水,速度自由”。在“流水”的反复行进中,第19小节还不时出现了核心材料a的五度标志性音程符号,由单簧管声部演奏。古琴同时也在第21小节进行了五度音程的呼应,并在22小节突出了五声音阶上行的排列音程。此处作曲家有意选择了与核心材料b同样的音高、调性及演奏手法,可见其用心良苦。当核心材料b已经被完善成上下行巡回反复时,在第28小节作曲家将这一手法变成了一种音色的模仿。通过木鱼及弦乐器极限音高的拨奏,使这种流动性的旋律特点在不改变节奏形态的情况下突出音色的变化,极具效果。

3.连接段(第46小节)是作曲家将c插段引入的连接段,其中先现了将作为c部补充材料中的材料特点。

4.补充材料c插段(结构对位/节奏型对位,第47-86小节)是作曲家为了完成十二音技法的要求而有意安排的。他解决了完善十二音的要求,并在音乐形象上给予了对比性的发展。

5.连接段(第87小节)的文字注释如下:“30秒钟的即兴演奏,以滑奏和弦为主,注意强弱的搭配,高低音区的分配,音量在fff与PPP之间。结尾时是收束性的渐弱,以导入下一段,如可能可绞弦演奏。”演奏者在这一段落最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完整展开部做情绪上的铺垫。虽然演奏时间长短可以自由,但情绪的把握尤为重要。

6.完整展开段(第88-120小节)正如其名称一样,是将核心材料a、b以及插段中出现的c的材料进行组合、分离、并展开变奏。这也是整部作品的黄金分割点处的预备。在力度上,达到了fff。如第93小节,由古琴和弦乐共同奏出的五度音程叠加旋律:又如第100小节,时长在9秒钟的“流水”模仿,以及从第110小节开始的高潮段落的铺垫,都体现了完整展开段的特点与重要性。

(三)材料再现部

1.核心材料a再现(旋律化)时,作曲家安排了古琴最具特色的泛音演奏法,并将这个材料组成了感人而清新的旋律。在挑战了古琴演奏法中极限音的同时,很好地把握了古琴实际演奏法,避免了因为出现不可能演奏的音高而留下的遗憾。

2.核心材料a再现(乐队化)段落中,作者不仅再现了核心材料a(乐队化),而且将核心材料的时值加以减缩,由此更具旋律化,和前一段落相吻合。在力度处理上,要求ppp的效果,似有一种静态的感觉。

3.b材料的变化再现时,作曲家进行了反向再现,即一个五声音阶的上行音阶,并通过多次多声部的模仿给予确定与巩固。不难猜测,一个完整的上下行五声音阶,可能才是作曲家心目中最完整的核心材料。

4.连接段(第145-156小节)在核心材料a变奏出现之前,作者用古琴独奏的方式及b1材料的变奏作为连接段的主要素材。

5.核心材料a再现(旋律化)后的变奏(第157-165小节)是将核心材料a再现时的泛音旋律化,从清高亮丽的音色改为按音音色,更加抒情、温暖。同时,弦乐声部也加上了弱音器,并标有术语“优美地”(espress)。大提琴声部更是奏出了与古琴声部相呼应的复调对位旋律。

6.b再现后的变奏只是将核心材料b的下行五声音阶旋律改为了上行,有一种走向远方的感觉。重要之处是第176小节,由曼陀林和吉他也奏出了复调对位旋律,和前一段形成了一种对称效果。

(四)尾声

1.核心材料a再现(第178-185小节)将呈示部中的二份音符时值压缩一倍,使得作品的尾声更具旋律化,在音乐形象上由自由宽广转变为抒情温柔,在结构上,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用第134小节的连接段结尾(第186-192小节)在配器上以竖琴代替了古琴,使古琴可以有时间准备用木板辅助物演奏最后的尾声段落。

结语

通过对《静音》集中、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琴曲素材在作品中的运用以及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自信、责任与使命。《静音》在当代古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作曲家用自己的努力探索了古琴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可能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静音音程音阶
静音轮胎、静音轮胎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沥青路面降噪原理及其静音化设计
静音车厢正式上线, 能制服熊孩子和外放族吗?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为静音超市点赞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