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角下英汉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2015-04-18 10:46:58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

唐 君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文化差异视角下英汉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唐君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问候语是各个国家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先导者,问候语使用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际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问候语的不同,本文主要从问候语在称呼使用、内容和内涵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入地解析文化差异。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称呼语;问候内涵

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认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作用,是礼仪化的行为[1-2]。它是开启交流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切入主体的导入方式,问候语运用的巧妙、得体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成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了解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反映社会思想文化和习惯[3]。

根据汉语文化的源和流,顾曰国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敬、谦虚、热情和文雅[4]。将其特点结合在英汉问候语的比较和研究当中,就会更加深入解析问候语和文化差异的关系和影响。本文主要从问候语的称呼使用、内容和内涵等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英汉问候语在称呼使用上的差异

称呼语既是语言范畴,又带有社会因素,因此,称呼语可分为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呼语两大范畴。汉语中的亲属称呼语更加体现了姻亲和血缘关系,称呼的使用也更加细致和鲜明;社会称呼语则更加具有时代的特征,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改变而不断变化[5]。正是因为受社会结构、传统观念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汉语中的称呼方式远比英语复杂。

(一) 体现礼貌、敬意的汉语称呼

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家总是把礼仪、礼貌、谦虚看成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在称呼的使用上也表现出文化的特点。见到长辈我们会很自然的加上尊称,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是如此,比如,阿姨、大妈、叔叔、伯父等等;看到领导时也会在其姓氏后加上其职位,比如,张主席、王书记、李科长等等;就某些人们从事的职业而言,我们也习惯称呼其“王医生、李老师、赵师傅等等;汉语中为了表示关系亲近,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常常称呼对方“老李、老刘、老王等等;还有为了表示对某一专业领域资深专家的尊敬,常常称为“李老、张老、王老等等。

(二) 体现亲密无间关系的英语称呼

在英语中,人们之间的称呼是可以直呼其名的,这种称呼甚至存在于子女与父母之间,它可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另外,英汉职务上的称呼存在明显不同[6]。在英语中,只有极小部分的职务,人们才会习惯上将其放在称呼语中,比如,President,Prime Minister等等;加上职业的称呼也是微乎其微的,英语中“老师”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中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老师”已不仅仅代表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人的尊称。所以汉语中常常出现的“王老师”,英语中只称呼为“Miss Wang”。英语中也绝不会用到“old,little”作为称呼语的,更不能在姓氏后加上“老”字,“老”不是英语的尊称,相反会让对方误认为是贬低、不重视自己。另外英语中,陌生人之间使用问候语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礼貌形式,没有目的性,也无关对象。但在中国,陌生人之间在语言方面基本上是零交流的。

(三) 汉语中的称呼即问候

汉语中人们习惯于把称呼当成问候,而事实上,英语中是很少以称呼代替问候的,如果英语中人们说 “Miss Zhang”,那么对方的回答一定是 “yes?”或者是 “what?” 因为对方一定以为是有什么事情找她。

导致英汉语称呼使用上差异的根源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语是很重视辈分和等级的,这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明和君主专制制度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汉语中带有职业和职位的社会称谓也随之改变,但不变的是期间蕴含的敬意;而反应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亲属称谓却是特殊的语言符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也是汉语称谓的历史瑰宝。

二、英汉问候语在问候内容上的差异

J.Laver指出:问候语的使用受到了礼貌原则的制约,比如社会因素方面:年龄、血缘关系、熟悉程度、社会地位和场合都会影响问候语的选择[7]。这一特点完全适用于英汉问候语的使用中,但是问候的现实内容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理念和社会生活意识影响着汉语问候语的内容,彰显了实用主义元素及其社会关系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情感关系[8]。

(一) 汉语问候语的历史演变

杨振国根据历史发展过程,归纳出汉语问候语的内容历经了 从 “无它乎”—— “无恙乎”—— “饮食”——“寒暄”的变化过程。这里“它”指一种蝮蛇; “恙”指疾病灾难;“饮食”指是否饥饿、有无食物;“寒暄”指气候冷暖变化[9]。问候语的变化历程也展示了祖先与恶劣条件斗争的生活史。

那么,现在汉语问候语的内容比较随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是问候的素材,“吃了吗?” “去哪儿?” “买菜去呀?” 人们的关系在这你一言,我一语的问答中得到升华。汉语中讲究的是礼节,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食物已经俨然成了一种涵盖美学、文学、礼仪的文化,简单的一句 “吃了吗?”就反映出了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问候中,对方如何回应,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对方接受了信息并给予应答,这就是成功的问候。另外,还有表示关切的问候,比如“天凉,多穿点” “天冷路滑,注意安全” 等等。这样的问候,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汉语中还有针对家庭、收入、年龄、个人问题、健康情况的问候,这些问候的目的旨在表达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的心理状态。

(二) 体现独立、避免隐私的英语问候

而英语中,习惯于谈论天气,这与其海洋性气候有关,天气变化无常。另外,英语中比较注意个人隐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打扰对方生活,对别人的私人问题不敢兴趣,往往选择中性话题,同时英语中尊重个人的独立,不会将表示关切的话用于问候语中。

从问候内容上看,汉语中的问候是具体的、真实且正在发生的,而且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它是根据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环境场合的需要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决定的,而英语中的问候大多是循规蹈矩的泛泛而谈,它的随意性强,并且这种问候是比较谨慎的、不涉及隐私的,这体现了文化差异制约言语行为的社会特点

三、英汉问候语在内涵上的差异

学习外语的人早已形成自身母语的语用原则,如果将这些原则套用在所使用的外语中,那么在语用方面可能会产生失误[10]。比较典型的差异就是时间问题,对于早中晚,英汉语的界定就不尽相同。这些知识点,很早就学过,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被忽视。

(一) 体现宗教特点的英语问候语

事实上,英语问候语中的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据说是与《圣经》有关。因为《圣经》里上帝创造世界时曾多次使用了上午、中午、下午这三个词。为了表达对上帝的感激和得到上帝的保佑,英语中就开始出现了这样的问候语[11]。而汉语问候语中所说的“早啊!” 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问候,还带有赞扬的意味,表扬对方的勤劳,因为汉语中的早晨不是英语中的一上午,而是清早八点之前。

(二) 体现传统美德的汉语问候语

中国的传统美德还表现在自谦和赞扬他人方面,在问候语中,人们常说“几年不见,你还和从前一样一点儿没变!” 汉语问候语中的“一点儿没变”指对方还是那样年轻、充满活力; 而英语中是强调求变的一种心理状态,希望自己有所发展、不停进步。另外,在问候语中我们还习惯于赞扬别人的同时,自我谦虚一番,“这孩子真可爱,而我们那个却很淘气!” 在汉语中看来是很谦虚的一句交谈,而英语中则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西方的个人主义认为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汉语中我们说“龙的精神”是“团结凝聚、造福人类”的精神,“龙”象征着“权利、智慧和胆识,而英语中的“龙”,则是邪恶、阴暗、恶魔的象征,所以在英语问候语中应避免使用“龙”。

(三) 问候语所表达的内涵差异

汉语中,在早午晚餐时间段,比较典型的一个问候语 “吃了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而在英语中却误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没关系或是一种邀请,让对方误解,尤其是性别不同的人之间。汉语问候语中赞扬对方物品好的时候,是对其的肯定和恭维,而英语中则表示自己想拥有或尝试一下。比如,对方拥有了一辆新车,赞扬其车的性能好,西方人就会认为受否要尝试着开一下。

(四) 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差异

这种英汉问候语内涵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肢体语言方面,中国人在问候小孩子时,常常轻抚或轻拍孩子的头部、肩膀甚至臀部以示友好,而在西方国家,父母会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另外,我们熟知的眼神交流方面也有所差异,西方人喜欢问候时频繁地直视对方以表尊敬和对获取信息的关注,而中国人尽量避免眼神碰撞,认为直视对方带有挑衅的嫌疑。

以上几方面分别从问候语的称呼使用、问候内容及内涵方面对英汉问候语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英汉问候语的共性和不同,为其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看似简单的问候语,确展示出复杂的言语交际模式,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历经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差异,更体现了本民族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思想价值观的差异。

参考文献:

[1]Goffman,E.Relations in Public: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 [M].Harmondsworth:Penguin,1972:90-135.

[2]唐君.文化差异视角下英汉幽默语的比较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6):40-4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10-17.

[5]李勉.从亲属称谓语看中国伦理文化的等级观念[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2):102-105.

[6]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75-79.

[7]Laver,J.“Linguistic routines and politeness in greeting and parting.” Conversation Routine[M].Ed.Coulmas,F.The Hague:Mouton,1981:289-305.

[8]杨晓莉.中国现代问候语之文化传统内涵和人文主义精神透视[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17-19

[9]杨振国.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释[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1):41-42

[10] 何自然.中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J].现代外语,1994(4):13-17

[11] 吕晓凤.英汉问候语话题内容之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4):76-77,8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ANG 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 132022,China)

Abstract:Greeting is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part of daily life in each country,it is a pacesetter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ch other,and the brilliant use of greetings is related to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Becaus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 to different greeting,the article makes comparisons mainly from their use of address,content and connotation,and then makes further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greetings;cultural differences;address form;connotation of greetings

中图分类号:H 319.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12.007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12-0024-03

作者简介:唐君(1978-),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化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及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4 年吉林化工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文化差异视角下英汉问候语的比较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10

猜你喜欢
问候语文化差异
现代汉语问候语演变研究
论问候语的历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越南问候语中的交际文化特征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教学应用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14:41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09:48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7:26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