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院校农村籍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对策研究

2015-04-18 10:46:58刘巧莉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自卑心理对策

刘巧莉

(吉林化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一般院校农村籍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对策研究

刘巧莉

(吉林化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分析了一般院校中的农村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危害,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弟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选择继续学习,读高中、参加高考,2010年全国高考中农村户籍学生比例高达62%,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籍大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虽然据统计重点高校的农村籍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北京市大学生生源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18.5%下降到1999年的16.3%,清华大学从1998年的20.7%下降到2000年的17.6%。”[1]“2010级清华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据清华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2011)入学的3 349名大一新生中,县级及以下中学的学生不到500人,”[2]仅为14.9%。但是一般院校的农村籍生源比例一直很稳定,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2012-2014年招收的新生中,农村籍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3.46%、43.69%、42.71%,一直保持了接近半数的水平。在部分专业中,农村籍学生甚至大大超过城市生源,比如材料学院11级至14级共有在校生997名,其中农村籍生源664,几乎是城市学生的两倍。因此对于一般院校来说,关注、解决好农村籍学生的实际问题、使之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意义更为重大。而其中,做好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一、农村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危害

农村籍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环境的改变、巨大的城乡差异强烈的冲击着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多思想上的困扰,因此很多人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失衡。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3],而据吉林化工学院负责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工作的老师统计,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中,一般把自卑视为一种性格上的缺陷。”[4]自卑心理会对学生产生很多负面效应,引发严重后果:

首先,自卑感会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活动的正常进行。离开家的大学生内心中都渴望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向往着美好的友谊和爱情。但由于对个人持否定态度,导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与人交流;内心却又极度敏感,对他人的言谈、玩笑会有过激反应,从而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中逐渐边缘化。

其次,自卑会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影响自身的进步和潜力的发挥。大学正是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的阶段。农村籍大学生由于自卑感,自我评价过低,消极的心理暗示束缚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比如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特长和才华无法得到发挥;或者面对陌生领域害怕别人笑话,不敢尝试,拒绝进入以掩盖自己的弱势,导致无法开拓新的领域,开发自己的潜力。

第三,自卑还会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长时间的自卑,不但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也会导致生理上出现亚健康状态,具体的危害在于会使人心理上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顾影自怜,甚至自疚、自责;自卑的人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抓不到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等。而在生理上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籍学生中存在的自卑情绪,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恢复身心健康。

二、自卑情绪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籍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成长经历的因素:

首先,经济困难是农村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城市和农村还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很多农村家庭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有的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最困难的农村籍大学生必须靠贷款才能支付学费,靠平日打工挣钱负担生活费。奖学金、贫困补助、贷款虽然给农村籍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整个群体仍为经济问题所困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支出上也与来自城市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对于贷款的农村籍大学生来说,他们除了感受到现时的经济困难,还要面对未来偿还贷款的经济压力。经济困难“不仅是生活的困窘的无奈,更让人体会到的是由于物质的贫穷而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度欠缺感、剥夺感以及无助感。”[5]而这些都导致了自卑感。

其次,综合素质不突出也使农村籍大学生感到自卑。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应试教育领域。受限于经济条件,农村家庭也很少为学生负担应试教育以外的教育支出,因此农村籍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当来到大学,面对众多的学习以外的社交活动,农村籍大学生发现自己不仅没有突出的特长,而且在很多领域和其他同学相比都明显落后。同时,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农村籍大学生在外在形象、气质的完善和呈现上也比不上那些来自大城市、见多识广的同学们。“心理学认为,当个体能力不能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和行动上的自我闭锁。”[6]即产生自卑感。

第三,家庭教育的不足。由于农村中学比较分散,学校离家较远,农村籍大学生很多从中学就开始就寄宿学校,在青少年时期得到的家庭教育比一般孩子要少一些。而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得到的父母关爱和教育则更少一些。这都造成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显得视野不够开阔,个性呈现上大多内向、谨慎、害羞、沉默、不善言语、在公共场合羞于表达。这种个性给农村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适应新环境增加了更多困难。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的不顺利又加剧了农村籍大学生的自卑感。

最后,社会环境的因素。由于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还不能完全消除,农民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资源、社会声望等方面都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在社会上存在着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歧视现象。而受到这种情绪影响的一些城市学生无意中会在农村学生面前流露出优越感。外部环境的态度和身份判定,影响了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这些因素并不是大学生自己造成的,也不是进入大学才产生的,只是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不再唯成绩和学习论,“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农村籍大学生面对这些困难和自身不足时,无法正确处理才导致了自卑情绪的产生。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帮助农村籍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除了利用各种渠道帮助他们勤工俭学,渡过难关之外,要在全校树立自强不息先进典型,通过报告会、宣传材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自强不息、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扶贫先扶志”,因为已有学者研究发现贫困造成的心理问题“深层原因在于由动力潜意识和认知潜意识导致的不合理构念、低效能信念、负面图式、自动化思维和错误的自我导向”[7],只有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信念和价值观,才能使之相信困难都是暂时的,通过个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现状,赢得未来。而且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的经济困难,是整体城乡差异造成的,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区经济不平衡造成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客观事实,而不是随意归因,觉得自己不如人。

其次,引导农村籍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客观的评价自我,发扬优势,找到自信。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农村籍大学生有劣势,但也有优势。比如,农村籍大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态度认真,成绩好。能够从教育资源落后的农村中学考入大学,他们的学习天赋和学习能力都是得到了事实肯定的,即使大学里已经不再“唯成绩论”,成绩优秀仍然能给人自信。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农村籍大学生大多中学就离开家庭,寄宿学校,所以他们独立生活的经验、生活自理能力都要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能更快更好的适应远离父母的住校生活。当很多城市的学生手忙脚乱、疲于应付的时候,他们表现的往往更成熟、理性。所以要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以便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也能运用语言暗示:“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也能激发自信心。

第三,引导农村籍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奋起直追。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与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克服自卑感。每个人的成长都受到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影响和局限。农村籍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是他们先天才能的落后,而是后天接受教育的落后。而后天教育缺失引发的落后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弥补追赶的。大学校园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的选修课、内涵深刻的主题讲座,学生只要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就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弥补应试教育的欠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要用理性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要正确的分析原因,不能轻易否定自己[8-9]。

第四,加强心理辅导,对农村籍大学生在心理上给与鼓励和支持。农村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获取、掌握信息的渠道较以前更为便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应借助时代的便利,多学习,快追赶。同时积极发掘学生的特长潜力,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将农村籍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引导到正确方向,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与肯定的方法帮助农村籍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农村籍大学生学习、思想方面的积极表现、正确做法和细微的进步,要采取一定的方式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对农村籍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之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心。在批评农村籍大学生缺点或错误时,也要适当的肯定其积极因素,做到批评中有鼓励。有自卑倾向的人一般都比较脆弱敏感,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提醒农村籍大学生注意,给自己制定的阶段目标不宜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人获得成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最后,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且避免农村籍大学生产生极端思想。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便利,校园和社会的思想信息传播没有任何障碍。“三观”没有完全确立的大学生,正在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的影响。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驳斥网络传播中的极端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了正确的“三观”,可以减少城市学生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歧视现象,减少农村籍大学生来自环境的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减少农村籍大学生产生极端思想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周睿.文化再生产理论解读大学农村生源下降[J].经济管理者,2010(7):84.

[2]孙西军.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折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J].中关村,2011(10):83.

[3]张运生.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12):121-122.

[4]张继如.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S1):210-212.

[5]宋大力,马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4):86.

[6]矫宇.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J].东北师大学报,2008(4):184.

[7]邓治文,等.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特征的理论分析与教育对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4(1):26.

[8]施德宝,陈飞.一般本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69-73.

[9]周永.高校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2):101-104.

Study on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IU Qiao-l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 13202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widespread inferiority complex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harms are analyzed,the causes of its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inferiority complex;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12.036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12-0129-04

作者简介:刘巧莉(1981-),女,河北晋州人,吉林化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明清史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校级项目(201405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233)

收稿日期:2015-08-10

猜你喜欢
自卑心理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未来英才(2016年16期)2017-01-11 19:45:28
论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00:59
在教学中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33:57
浅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 18: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