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2017-10-13 06:32薛爱华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本族语问候语权势

薛爱华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薛爱华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研究探讨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的差别,从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角度出发,对各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面对高权势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并多选择公共话题。面对低权势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在问候语方式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偏好,英语学习者则较多使用询问型问候语;内容上两组受试者都多选择私人话题。面对社会距离近的对话者,两组受试者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和私人话题;面对社会距离远的对话者,都会大比例地选择问好型问候语和公共话题。

礼貌原则;英汉问候语;跨文化交际

礼貌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礼貌的理解和实施有所不同,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交流的失败。因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关注礼貌,关注礼貌准则的具体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问候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日常礼节,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存在,是礼貌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礼貌原则进行过研究,如礼貌原则的表现和应用策略、普适性研究、礼貌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应用等等。也有学者对问候语作过不同研究,比如问候语的分类、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等等。笔者之前有一篇文章(2012)曾经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过定性分析。此次的实证研究是对之前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希望从礼貌原则视角出发,对英汉问候语作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

一 中西方礼貌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Grice)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后来的学者发现,会话双方有时出于礼貌会故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会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利奇(Leech)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1]然而,这些准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们的使用需要依赖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为不同的文化理念会侧重不同的礼貌准则。譬如,中国文化更看重谦逊而西方文化更看重得体。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要注重礼貌准则与实际文化背景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下,就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教授对中国文化的礼貌做了系统研究。他总结了中国文化礼貌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而温文尔雅;并归纳了五条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2]顾曰国教授将礼貌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礼貌理论。中国的礼貌原则以“礼”为基础,与社会规范、道德因素相联系,体现了礼貌使用时一定的阶层性。而西方的礼貌原则更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独立与平等。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研究探讨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的差别,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英语问候语和汉语问候语是否有差别?哪一方面的差别最大?哪一方面的差别最小?(2)在不同的语境变量参照下,英汉问候语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哪些差别?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英语本族语者,一组为英语学习者。英语本族语者为美国大学中工作或学习的人,英语学习者为中国大学中工作或学习的人。两组研究对象年龄相当,受教育程度相当。每组均随机选择50人,分别向他们发放英文版和中文版的调查问卷。最终排除掉因故没有参加数据采集的研究对象和问卷信息不完整的研究对象,收集到的有效实验数据为82份,其中英语本族语者问卷41份,英语学习者的问卷41份。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调查问卷、电子邮件以及SPSS分析软件。

调查问卷是在刘陈艳(2013)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略加修改完善而成的。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第二部分是不同情境下给出的选择题。设定的情境分别为受试对象与父母家人、同学朋友、老师上级以及陌生人打招呼时,分别会选择什么样的问候语。选择项则是按照问候语的方式和内容分组的各种问候语。研究对象被要求按照自身经历做出相应的选择。

电子邮件是用来给随机选择好的受试者发送电子版的调查问卷的。之所以选择用电子邮件来做调查问卷,主要是因为研究者无法在当地找到大量的英语本族语者来参与研究。利用电子邮件和同事的帮忙宣传推广,可以很便捷的收集到研究对象的数据信息,并且也有利于实验后期的整理沟通。此外,利用电子邮件做调查问卷,也可以接触到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对象。

SPSS分析软件用于处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

(四)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分为三步。第一步,研究者将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调查问卷分别发给对应的受试者,请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问卷。并请他们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再将问卷转发给他们身边的同学或同事。所有的调查问卷完成后都会发回给研究者。第二步,将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审核筛选,并把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去掉,整理出有效调查问卷。第三步,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登记、整理、分析,得出结果。

三 结果与分析

按照笔者之前一篇文章(2012)对问候语的分类,问候语主要分成两大块,言语式问候语和体态式问候语。言语式问候语指问候双方通过话语来完成问候,体态式问候语则是指双方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来完成问候。本研究主要关注言语式问候语。

言语式问候语按照问候方式可大致分为问好型、询问型和评价型。

问好型:如汉语的“你好”和英语的“Good morning”,对方往往回复相同的问候语。

询问型:主要通过发问、咨询对方近况或动向来表达问候,比如汉语中的“吃了没?”和英语中的 “How are you?”。

评价型:问候一方通过赞扬、祝福或描述来评论对方的一个方面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比如汉语中的“你家宝宝真漂亮”“买菜去啊”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比如“Have a good day”。

言语式问候语按照内容可以分为私人话题类和公共话题类。私人话题常常涉及个人许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信息,比如年龄、收入、婚姻、身体健康以及家人等工作或生活细节。公共话题主要指天气、爱好、公共事件、社会热点等和自身联系不大的话题。[3]

(一)英汉问候语差别的整体分析

表1为全体样本中英汉问候语方式上的选择差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族语者使用最多的是问好型问候语,占57.32%,其次是评价型问候语,为25.00%,使用最少的是询问型问候语,为17.68%。英语学习者使用最多的是问好型问候语,达到66.46%,其次是询问型问候语,占23.17%,使用最少的是评价型问候语,为10.37%。

表1 全体样本中英汉问候语方式上的差别数据及分布比例

表2是全体样本中英汉问候语内容上的选择差别。可以发现,本族语者较多使用公共话题来打招呼,为61.59%,私人话题占38.41%。英语学习者在问候语内容上表现出了与英语本族语者相似的情况,选择公共话题的居多,占65.24%,比本族语者的比例还稍高了一点,私人话题占到34.76%。

表2 全体样本中英汉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别数据及分布比例

综合表1和表2,可以发现,从问候语方式来看,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但本族语者较少使用询问型问候语,而英语学习者则较少使用评价型问候语。从问候语内容来看,本族语者与英语学习者倒是表现出了相似的选择,都较多选择公共话题,较少使用私人话题。这倒是与研究者原本的预期不一样。究其原因,很可能现在中国日益与世界融合,受西方独立自由思想的影响增多,也开始看重个人自由、个人隐私,因而私人话题变少。

(二)不同语境变量参考下的英汉问候语差别分析

问候语是社会交往中表达礼貌的常规语言模式,而现实生活中具体礼貌行为的实施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子就是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因而在分析英汉问候语的差别时,需将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这两个语境变量纳入分析范围。

社会权势(social power)指说话者对听话者所拥有的权势。Spencer-Oatey(1996)发现人们对社会权利的研究涉及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1. 掌控权;2. 社会地位或等级;3. 具有影响力的权威或者合法权利;4. 对平等或不平等的一般概括。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指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距离。Spencer-Oatey(1996)认为社会距离与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有关:社会相似性、联系频繁度、认识时间长短、熟悉程度、了解程度和思维相似性。[4]

表3表明受试对象在面对同学朋友和老师上级这两个有明显权势差别的对话者时,从问候语方式上做出了不同选择。本族语者面对高权势对话者(老师上级)时,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为63.41%;而在面对低权势对话者(同学朋友)时,则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偏好,问候语方式的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英语学习者在面对高权势对话者(老师上级)时,使用最多的问候语方式为问好型,达到0.24%;在与低权势对话者(同学朋友)进行问候时,较多选用询问型问候语(51.22%)。

表3 社会权势角度下英汉问候语方式上的差别数据及分布比例

观察表4,可以发现本族语者面对高权势对话者(老师上级)时,80.49%的人会选择公共话题作为问候语的内容;而面对低权势对话者(同学朋友)时,则会更偏向于选择私人话题作为问候语内容,为70.73%。

英语学习者在问候语内容上的选择与本族语者非常相似。面对高权势对话者(老师上级)时,2.68%的受试对象选择公共话题;面对低权势对话者(同学朋友)时,选择私人话题的受试对象稍多,达到53.66%。

表4 社会权势角度下英汉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别数据及分布比例

综合表3和表4,可以得出,从社会权势角度来看,面对高权势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在问候语方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了相似性,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但具体使用比例上有些差别,并多以公共话题作为问候语的内容。而面对低权势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在问候语方式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英语学习者则较多使用询问型问候语;在问候语内容上,两组研究对象选择相似,都以私人话题为主。

Application of GMS i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Taking a coking

表5从社会距离角度出发,得出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面对父母家人和陌生人这两种社会距离不一样的对话者时,在问候语方式上的应用差别。

本族语者面对社会距离近的对话者(父母家人)时,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为48.78%,其次为评价型问候语,为29.26%,较少使用询问型问候语,为21.95%;而在面对社会距离远的对话者(陌生人)时,绝大多数研究对象会选择问好型问候语,达到82.93%,其它两种问候语方式较少涉及。

英语学习者面对社会距离近的对话者(父母家人)时,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为56.10%,其次为询问型问候语,为34.15%,较少使用评价型问候语,为9.76%;在面对社会距离远的对话者(陌生人)时,与本族语者类似,很大比例的研究对象会选择问好型问候语,达到97.56%。

表5 社会距离角度下英汉问候语方式上的差别数据及分布比例

观察表6,可以得出,社会距离角度下,本族语者面对社会距离近的对话者(父母家人)时,选择私人话题作为问候语内容的占多数,为63.41%;面对社会距离远的对话者(陌生人)时,所有人都选择公共话题作为问候语内容。

英语学习者在问候语内容上的偏向与本族语者类似。78.05%的英语学习者使用私人话题作为与社会距离近的对话者(父母家人)的问候语内容;所有人都选择公共话题作为内容与社会距离远的对话者(陌生人)进行问候。

表6 社会距离角度下英汉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别数据及分布比例

综合表5和表6,从社会距离角度出发,面对社会距离近的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内容上以私人话题为主;面对社会距离远的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的相近程度大大提高,都会大比例地选择问好型问候语,并以公共话题作为问候语内容。

四 结语

研究表明,在全体样本的整体分析中,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但本族语者较少使用询问型问候语,而英语学习者则较少使用评价型问候语。从问候语内容来看,本族语者与英语学习者都较多选择公共话题,较少使用私人话题。

从社会权势角度来看,面对高权势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在问候语方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了相似性,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但具体使用比例上有些差别,并多以公共话题作为问候语的内容。而面对低权势对话者时,本族语者在问候语方式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英语学习者则较多使用询问型问候语;在问候语内容上,两组研究对象选择相似,都以私人话题为主。

从社会距离角度出发,面对社会距离近的对话者,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都较多使用问好型问候语,内容上以私人话题为主。面对社会距离远的对话者,本族语者和英语学习者的相似程度大大提高,都会大比例地选择问好型问候语,并以公共话题作为问候语内容。

在跨文化交际中从礼貌原则角度出发,注意不同语境下问候语的使用差别,对语言学习以及对外交流合作将会有很大帮助。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样本数量较小,且研究对象较为单一,仅为中美某一学校范围内的研究对象。如果将样本数量扩大,或者将研究对象范围扩大,会有怎样的研究结果?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89.

[2]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0-17.

[3]薛爱华.面子理论在汉英问候语中的应用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9): 95-98.

[4]Spencer-Oatey,H. Reconsidering Power and Distanc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6:1-24.

[5]刘陈艳.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料[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7]叶朝成,瘳嫣然.实证研究Leech“礼貌原则”在国内应用中的不足[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31(3):81-84.

[责任编辑张永杰]

Abstract:The research is made on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re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power and social dist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facing speakers of high social power, both native speakers and English learners use greetings in the form of regards and choose public topics.When facing speakers of low social power, native speakers do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preference in the form of greetings, while English learners use greetings in the form of inquiry most. However, both groups choose private topics as their content. When facing speakers of close social distance, both groups use greetings in the form of regards and choose private topics. When facing speakers of distant social distance, both groups are very much alike in using greetings in the form of regards and choosing public topics with high percentages.

Key words:Politeness Principle (PP);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XUE Ai-hua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H31

A

1008-9128(2017)05-0066-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5.017

2017-04-03

2015年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计划项目:礼貌原则在英汉问候语中的应用及差异性分析(2015YQ50)

薛爱华(1987-),女,安徽天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本族语问候语权势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骄傲与谦卑
越南问候语中的交际文化特征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教学应用
动物的“恨”
常见问候语的汉外对比考察
别扭的问候语
狐假虎威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打招呼
从迁移理论看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学生的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