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空白”读写结合

2015-04-17 18:30:54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空白点桑娜廉颇

巧用“空白”读写结合

◎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 叶丽青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可让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的读写结合的“空白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课文“空白点”,引燃展开想象的“导火线”,调动学生“补缺”思维,发挥其创造潜能,进行超越文本的“补白”拓展训练,做到读写结合,为习作教学开创新路。

巧用;空白;想象;读写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版)》告诉我们: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可让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的读写结合的“空白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课文“空白点”,引燃展开想象的“导火线”,调动学生“补缺”思维,发挥其创造潜能,进行超越文本的“补白”拓展训练,做到读写结合,为习作教学开创新路。下面,我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重点词,想象描绘

文章中的重点词充满意象,富有情趣。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内涵进行理解、感悟、想象,将词语进行具体扩写,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既可丰富文章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这不失为练笔的一个好方法。如《触摸春天》在学生读懂安静的内心后,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张望”进行想象描绘: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有的写到: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蝴蝶在美好的春光里尽情地嬉戏;她仿佛望到了蝴蝶在香味扑鼻的花丛中跳舞;她仿佛望到了蝴蝶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翔……学生通过想象描写,把安静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想象、描绘。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完美地结合。

二、抓住标点,想象补白

课文中不少标点符号意味深长,给学生深深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补白,让学生把作者没有写出的内容细致描写出来。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如《草虫的村落》第8、9段:“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象工作者忙于观测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通过学习理解,学生都能感受到虫子们和我们人类相比,除了不会说话,它们也是很聪明的,也有非凡的创造力!这时,我抓住省略号进行小练笔。我说:“孩子们,句末的省略号是否引发了你无限的联想?在这草虫的村落,你们还能看到些什么?拿起你的笔,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把你看到的写下来吧!”学生们写到:我看见了蚂蚱嬉戏着,一会儿草丛里传出稀稀落落的声音,一会儿又没有了。我看见了一群小黑甲虫正围着远方来客蜥蜴玩耍。我看见了蛐蛐和别的昆虫在合作演奏歌曲,还看到了强壮无比的黑甲虫在摔跤。我看见甲虫演奏家正和着小溪发出的咚咚声拉小提琴。我看见小甲虫们坐在教室里认真上课,校园里书声琅琅。我看见小甲虫清洁工正在打扫街道……教学时这样及时切入,让学生抓住标点,想象补白,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童心童趣,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使读写巧妙融为一体。

三、巧用插图,想象描述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富有趣味。课文插图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反映文章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妙用这些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身背荆条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书上只有一幅插图并没有当时情景的描述。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利用插图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当时可能怎么说?怎么做的?学生有的写到:廉颇解衣赤背,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低着头惭愧地说:“是我心胸狭窄,容不下你,请您处治我吧!”蔺相如看见后,连忙扶起廉颇,紧紧握住廉颇的手说:“廉将军,您为赵国南征北战,堪称盖世的忠良,相如我自叹不如!”有的学生写到:廉颇惭愧地说:“是我误会您,妒忌您,今天我身背荆条登门请罪,请您责罚我吧!”蔺相如握住廉颇的手说:“快快请起!没有您的渑池陈兵,我也不可能和赵王全身而退!我们今后和睦相处,一起保卫赵国吧!”……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

总而言之,课文中的插图并不是多余的,而是课文有机的组成部分。教者应巧用插图之留白,引发学生想象,这样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调动他们写的积极性,使读写更完美地结合。

四、顺应思路,续编结尾

不少好的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一种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悬念,可引导学生抓住文尾的“空白”,顺应作者思路,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去续编结尾。如《穷人》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时,我设计了练笔: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两个孤儿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和关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学生的作文如下: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两个可怜的孤儿已安然入睡,感到无比欣慰,自己也和桑娜睡觉去了。自从领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生活更艰苦了。渔夫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打鱼;而桑娜天天都要照顾七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虽然孩子们都很懂事,很听话,很吃苦,但桑娜还是很操劳,每天都累得身倦神疲。……几年之后,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个个身强力壮。桑娜和渔夫也渐渐变老了,渔夫已不能下海捕鱼了。桑娜将七个孩子叫到身边,和蔼地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呆在这个小渔村里,应该出去见见世面,想办法改变咱家的情况。”孩子们很听话,含泪离开了这个虽简陋但很温暖的家。……又过了几年,桑娜的七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他们再也不是穷人了,再也不用为吃饭而发愁了!桑娜笑了,她笑的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幸福……

面对课文结尾留下的艺术“空白”,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创作与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创作的欲望。这样,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和新的构思,会在合作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这样的习作训练,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吗?

当然,巧用“空白”进行读写训练的入手点还有许多,如:于空白处补写,于精彩处仿写,于“迁移点”拓写等。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这一宝藏,巧用教材中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补白”欲望,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激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放飞他们的想象,升华他们的情感,做到启思、促读、促写,使读写完美结合,为学生的读写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空白点桑娜廉颇
穷人
《穷人》梗概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炎黄地理(2017年10期)2018-01-31 02:15:05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祖国(2017年14期)2017-09-04 11:13:33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续写《穷人》
作文起步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