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国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是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对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质和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的有力保证,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培养;语文;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心理特征。培养自学能力,借叶老的话说:“俾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就是说,它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为前提,以日臻善读善写为主要目标。因此,既能循文求义,读懂有一定深度的政治、科技及文艺读物,又会写出观点正确,文从字顺,表情达意,合乎法度的记叙、说明、议论及实际应用的文章,也就称得上具备语文自学能力了。
应用语文是一辈子的事。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需用语文是经常的事,而情况又错综复杂,不可能用几种“模式”去“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培养自学能力,才是治本之道。
怎样培养自学能力,笔者虑及三点,兹漫说如次:
一、端正思想认识,改变教学习惯
擅长演古装戏的改演现代戏,也许碍手碍脚;惯于“我讲你听”的转为培养自学能力,难免疙疙瘩瘩。改变教学习惯,无疑须待时日。但是,“改”是造就一代新人所需,也是知识爆炸的现实所逼。
其实,培养自学能力,连中世纪的夸美纽斯也注意了。他说:“凡是强迫孩子去学习功课的人,他们便是给孩子很大害处。”基于求知欲是人的本性的认识,他强调自觉学习,反对强制;强调理解,反对死记。固然,口耳授受是我国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痼疾,但早在先秦,孟子就有“自求”“自得”的论述。只是,古人提倡自学,不仅支离破碎,而且受培养宗旨制约,既有局限性,又很少付诸实践。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则身体力行。毛泽东同志早年就采用“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办过“湖南自修大学”;以后又提出了“要自学,靠自己学”的告诫。时至今日,培养自学能力的理论更充实,实践更普遍,形式更多样,经验更丰富;而语文界的思想更为活跃,各种试验竞相进行。这一形势,喜人,又逼人。乘此改变教学习惯,可谓势之所至,理有固然。
二、借鉴他人经验,传授学习方法
许多教师有“改”的愿望,而为缺少办法所苦。办法哪里来?一可学习借鉴,二靠摸索创造。目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介绍的经验殊为可观。这些心血浇灌的成果,或有启发作用,或有实用价值。只要认真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必能收到成效并有所创新。所憾者,有些教师一面大叫“无从着手”,一面让有用经验束之高阁。
培养自学能力,要紧的是传授学习方法。事实表明:记诵之学和填鸭式,抱着走,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动作用;而良好的学习方法,犹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犹如通往彼岸的桥梁。古往今来,被称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胜枚举。这里,谈三方面的意见供参考。
三、学会运用工具书
自学中碰到疑难,即使有机会请教别人,也难有问必答,有答必详;个人冥思苦想,有时百思而不解。学会使用工具书,常可享受“无师自通”的乐趣。
指导使用工具书,先得传授有关知识和技巧。诸如汉语拼音务求过关,字体笔划能够分清,主要部首必须记牢,四角号码口诀做到脱口而出……。有此基础,再加实际应用,久而久之,必然得心应手。目前,令学生查字典替生字注音较为普遍,而查阅词语解释的训练不太重视。教学中常发现,当问及某一词语解释时,课本注释中有的,学生纷纷举手,而后照本宣科念一遍;注释中没有的,则鲜有举手的。殊不知,这样抱本宣科,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只知其一,甚至时过即忘,实在无助于学习。
此外,还可指导学生查阅图书目录和文献资料。
四、培养做笔记习惯
学会做笔记,可望减少遗忘,积累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看书”,意亦在此。笔记形式甚多,常见方法不外乎:①标记和眉批。标记就是用圆圈、浪线、三角、方框、黑点、问好等符号作记,以示所属性质。眉批或叫旁批,指在书页头尾左右空白处写上个人见解、评语之类,可详可简,可褒可贬。②索引和摘抄。索引是把发现的资料,分题目、作者(著、译、编、注)、版本(刊期)及页数一一记下,进而分类,以便需用时按图索骥。摘抄是摘录重要、精彩及喜爱的文字。③提要和述评。提要,即提纲挈领地概括要点,它需先通解全文(全书),知人论世,把握精神实质。述评要求较高,可从评说一篇或几篇文章着手,可从思想性或艺术性的角度下笔,贵在一个“评”字。④随记或札记。随记,顾名思义,随带本子随时记。凡看到、听到、想到的有价值的内容皆可记入。这于积累资料,练习写作,乃至治学,均有用处。札记不同于摘抄,虽可适当摘引原文,但重点在联想发挥,阐述从中领悟的道理。⑤感想和日记。感想包括读后感和观后感,笔法叙议结合,以议为主。日记(或周记)应防止记流水账和抒发不健康的感情。
上述形式,教师须以范例供学生揣摩,并及时展览交流优秀笔记。
五、抓好读写“常规”
所谓常规,指读写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就读而言,如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提示;掌握划分段落的标准;具有归纳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特色;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重视阅读书籍的前言和后记;具有表情朗读的本领;懂得默读、快读、泛读、跳读的诀窍;善于口诵心推及背诵诗文……。诸如此类的“常规”过关了,指导运用通观全文,联系上下文来推测含义的“猜读法”;采用相同、相近或相反文章参照分析的“比较法”;逐层剖析,层层深入,揭示本质的“剥笋法”;披文入情,进入意境,欣赏玩味的“陶冶法”……,也就容易心领神会,激起兴趣。写亦如此。有关审题、构思、立意、详略、开头、结尾的基本要领和方法,要求大致掌握,会用。又如日常应用文的款式、规格,必须从严要求。再如记叙文要素及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议论文的提出论点、论据及进行论证的逻辑法,说明文的抓住事物特征、性质、功用及说明程序,都应不出大的差错。至于创新,既要鼓励,又不能苛求,正如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所说:“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
总之,指导学生切实掌握读书“常规”,正是为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提供扎实的基本功。
六、品尝“下水”甘苦,提高自身素养
“下水”,包括“练笔”和经常看书读报两个方面,目的是提高自身素养,增添教学“本钱”。许多特级教师在课堂上纵横驰骋左右逢源,随机应变,除了做到“吃透两头”,讲究教学艺术,还由于平时博览群书,勤于为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学风后,学生的质疑问难将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如果教师涉猎不广,贮腹过俭,必然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乐于练笔后,那种指手划脚,空讲理论的辅导,因为不贴肉,不亲切,容易使学生失望。反之,身先士卒,现身说法,共叙甘苦,能推动学生从乐写渐进到善写。
“下水”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一条捷径。道理虽属浅显,事实却难照办,改变这种现状,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