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晓雪
【摘 要】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怎样才能上好初中语文课?应该做到:学习和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所在;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上好课的前提。
【关键词】学习;领会;新标准;课前;预习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同学们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开放性,情感性,灵活性。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一、学习和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二、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所在
有些学生课前从不过问课文内容:字词关不过,课文内容不清,课后习题不思,这样一来,老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天书”!试想在不闻不问之下何以解得玄奥重重的天机。究其实质,乃学生课前不预习所致!其中,固然有教师是否严于督促之因,也不免有学生是否主动预习之过。至少,对课文内容梗概应有所了解吧!若能这样,授课中就不会出现一问三不知,不问全不知的被动局面了。
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里的备课,并非单指备教学内容,更指注重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应深入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与思维差异。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们所面对的几十位同学,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他们的思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同一问题的认识,领会程度也有所不一,教师切忌一鞭子赶,一把尺子量,而应针对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差异,精心设计面向全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教纲,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才有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这一切,在一定程序上都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深度。
导入,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法与学法。总的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交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教师除了要了如指掌教学内容,娴熟驾驭教材外,还应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体做到:“准、活、精、能”这四个字方针。作业是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据此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況,因此作业布置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作业引导,使其早日走近、认识生活是有深远意义的。
三、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上好课的前提
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为人师表,要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子。为人正直,师德高尚,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的思维差异,从不以“师道尊严”来压制学生,只是一位“学长”和“顾问”;不做知识的“贩卖者”,而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引路人。注意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
语文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文本中间去,去研读,去探索,去发现,把这种收获和体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经过这样一堂语文课的学习,语文课就有趣多了,在加上大量的阅读,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学习语文了。要上好一堂美观实用的语文课,还是得认真钻研,不断反思,互相切磋,这才是真正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