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林论“卫出三焦”及其临床经验

2015-04-15 20:52:01秦莉苏文弟赵蓬柴霞指导张柏林
江西中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养胃

★ 秦莉 苏文弟 赵蓬 柴霞 指导:张柏林

(天津市第一医院张柏林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天津 300232)



张柏林论“卫出三焦”及其临床经验

★ 秦莉 苏文弟 赵蓬 柴霞 指导:张柏林

(天津市第一医院张柏林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天津 300232)

重点阐述张柏林主任医师关于卫气的生成、出处的独到见解。传统医学理论有“卫出上焦”“卫出下焦”的不同说法,张柏林认为卫气的生成、出处应是“卫出三焦”, 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实卫之道,养胃为宝”和“养卫之道,积精为本”,临床从健脾、补肾着手,养阳护卫,取得良效。

卫气;卫出三焦;实卫之道,养胃为宝;养胃之道,积精为本

卫气是一种性质慓疾滑利、行于脉外的阳气,具有护卫肌表、温煦肌肤,司腠理开阖而调节汗液的排出,调节体温衡定,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界平衡的作用。《卫生宝鑑》曰:“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司开阖,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因此,卫外而为固是卫气的基本功能。

张柏林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第二、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首批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载,对卫气的生成、出处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关于卫气的生成、出处有“卫出上焦”“卫出下焦”的不同说法。通过复习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张柏林认为“卫出三焦”,提出“实卫之道,养胃为宝”和“养卫之道,积精为本”,从健脾、补肾着手,养阳护卫。

1 卫气的生成、出处应是“卫出三焦”

1.1 卫出上焦 卫气的生成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与肺吸收的清阳之气,即《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而卫气的输布运行,靠肺气的宣发而布散,从而起到充养肌肤的作用,发挥卫外、温煦和调节腠理开阖三方面的功能。《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张志聪《灵枢集注》云:“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可见卫气是由上焦生成,并宣发、布散,作为人体藩篱的卫外之气。

张柏林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如果卫气虚者,则腠理空虚,营阴不守,开合失司,极易外感,而见自汗、恶寒发热、形寒肢冷、气短乏力等症,治疗当“健脾以益卫气之源,补肺以助卫气达表”, 临床常以黄芪、白术、防风、五味子等以益气固表,使脾肺充实,卫阳振奋,邪气自除,诸症得消。如果肺气郁闭,则卫气不能畅达,郁而化热,则见发热、头身疼痛、咳喘诸症,治疗当“宣肺通气,疏利营卫”,临床以麻黄、桂枝、杏仁、石膏、连翘等,使肺脏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则卫气自通,邪气得除。由于上焦肺与卫气易同时受邪侵袭,临床上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疾病治疗时亦同时施治,故往往“肺卫”并称,这也表明“卫出于上焦”。

1.2 卫出中焦 卫气和营气一样也是由水谷之气所化生。《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素问·痹论》说:“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说明肺宣发卫气的基础是因肺受气于胃之谷气,所以胃气强,谷气充沛,肺才能宣发卫气。对于营卫生化过程,《灵枢·营卫生会》有具体的描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说明卫气有赖于脾胃水谷之气的不断充养,所以《王九峰医案》说:“胃者,卫之源。”“卫出中焦”是实至名归。

张柏林指出,临床上常见久病脾虚不运,腹胀、便溏、面色无华之人,常常出现身倦、气短、咳嗽、恶风寒、易感冒等症状,即因母病及子、肺胃气虚所致。临床还可见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补脾益肺为法,以脾为本而肺为标,常以党参、黄芪、黄精、五味子等,补益脾肺,使脾气得运,生化之源充足,肺卫之气得到充养而诸症自除。

1.3 卫出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有“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之说,《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明确提出卫气出于命门,“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肌肉、筋骨、皮肤” 。肾对人体呼吸生理,气的升降、吐纳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碥·气》说:“气根于肾,亦归于肾……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可见肾的藏精而起亟的作用是卫气生成之根。肾气与肺卫之间有着“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的重要生理关系,卫为阳气,而肾为阳气之根,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所以“卫出下焦”真理昭然。

张柏林指出,临床上中老年肾虚患者在见腰膝酸软、眩晕、神倦甚至面浮肢肿等症的同时,也会出现恶风寒、自汗、易感冒等肺卫之气不足的症状,如《伤寒论》中附子汤证的肾阳虚而见卫阳不足的背恶寒和手足寒,临床上对阳虚感冒、少阴伤寒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证,就可说明卫气根源于下焦的临床指导意义。

2 实卫之道,养胃为宝;养卫之道,积精为本

2.1 实卫之道,养胃为宝 卫气由肺宣发输布,但卫气生成是受气于谷,所以胃气强,才能谷气充沛,卫气盛,方可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起到防御、温煦和调节腠理开合的作用。

不但卫气生成于谷气,而且脾胃在人体元气升降、出入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门法律》说:“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可见,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是卫气生成和宣发的重要基础。因此温养脾胃也必然是卫气不足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临床中卫气不足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恶风寒、自汗、易感冒等肺卫之证,“胃者,卫之源”,所以补卫气当以健脾补中为先,以母能令子实,补土可以生金,胃气强则肺气足,卫气实,可以御邪,可以驱邪。常用玉屏风散、六君子汤为基础,酌情加减治之

前遇一五旬男子,因恶风、易感冒来诊。患者自诉有慢性咳嗽史,近日未发作,平时神疲、乏力、气短、背恶风寒、两手不温,经常感冒,易诱发咳嗽,并且多年来大便日2~3行,便稀,无腹痛。查:脉沉无力,舌淡红,苔白。周学海之《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因此,考虑此患者证属脾肺气虚、卫外不固,治以健脾实卫,方用玉屏风散、理中汤加减。处方:黄芪30g,防风10g,白术20g,党参20g,茯苓20g,甘草5g,干姜9g,黄连5g,厚朴10g。14剂。两周后复诊,患者服药后自觉神爽气强,恶寒已去,大便转实,查脉、舌如前,宗原法,药物稍作调整再服14剂,患者未再复诊。

2.2 养卫之道,积精为本 人之元气由肾精所化,通过三焦而布达全身,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人之卫气资始于肾间动气,经三焦循经而行达于上焦,精足持守,则气化长行不已。肾气与肺气之间存在生理上“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的依存关系,才促成了“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难经·四难》)的吐故纳新的呼吸运动。由于肾的纳气使肺卫之气不致于动泄耗散,肺卫的宣发又使肾气不至于沉陷。以上说明肾为卫气之根,治疗肺卫气虚当调补肾气,以积精为本,如肾气不足,命门火衰,可用金匮肾气丸加黄芪,以温补肾阳,益气实卫;如肾中阳衰精虚,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曾治一28岁女子,产后四肢关节疼痛,身体沉重,手胀难以握拳,虽值夏季,自汗恶风,无风而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这是表里阳气俱虚,风湿两盛之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载:“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这是水气病阳虚之证,以此推之,此患者为产后不但气血亏虚,而且冲任损伤,肾阳不足而致表里阳气俱虚,风湿两盛之证,治宜温阳益气、祛风除湿,以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和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黄芪、桂枝、甘草)加川芎、当归、菟丝子等治疗,一个月诸症大减。

总之,卫气宣发输布于肺,生成于脾胃水谷精微,根于肾间命门动气,此乃“卫出三焦”也。

秦莉(1969—),女,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糖尿病、脂肪肝。Tel:15222706167,E-mail:qin.li05@163.com。

R249.2/.7

A

2015-04-01)编辑:万崇毅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养胃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养胃六法 缺一不可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新传奇(2019年44期)2019-11-25 01:48:33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早餐这么吃,健康又养胃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春季养生六个字 春捂 养胃 护肝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11-17 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