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2021-12-05 09:39徐胤聪
西部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百病

徐胤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

《灵枢·禁服》篇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1]89《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2]151卫气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黄帝内经》所强调与“百病”相关的因素中,经脉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1]29《灵枢·经别》篇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1]38《素问·调经论篇》载:“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2]227可见经脉功能正常与否亦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理。总之,卫气与经脉皆在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两者之间更相互影响,互为根本。

1 经脉是卫气通散全身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是覆盖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是古人在医疗实践和导引行气时对人体之气运行规律的总结与体悟。而气之运行无处不到、无所不至,因此经脉实为通过经验总结而人为标记的气血运行的主干道,络脉为经脉的小分支。因此,经脉是卫气通散全身的重要通道。

1.1 卫气赖经脉以化生卫气为后天之精所化生的慓疾滑利性质的气的统称。营卫二气皆以水谷为物质基础,脾胃为其生化之本[3]。即“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2]95。在此过程中,胃肠的受盛水谷和通降下行赖于经脉输送的脏腑之气,脾气需通过经脉才能作用于胃肠中的水谷,精微亦需经脉才可转输全身。只有经脉畅通,脾胃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从而源源化生营卫二气。

1.2 卫气循经脉以快速通行卫气慓疾,布散全身。《素问·痹论篇》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2]167《灵枢·邪客》篇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急,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1]118可见卫气运行远及四末,近及胸腹,全身各处皆有卫气循行。而卫气之气道包括经脉、络脉、谿谷、骨空等人体所有通路和缝隙。如《灵枢·胀论》篇云:“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1]72《素问·气穴论篇》云:“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2]205

从《灵枢·卫气行》篇对卫气运行路径的描述来看,卫气并未如营气般沿十二经脉首尾相贯,而是先以经脉为主干道运行至各处之后[4],再散行、别行而得以布散至各隙。因此,经脉实为卫气通行于人体中的快速通路,卫气沿经脉则可快速到达体表、脏腑。正如《灵枢·经脉》篇载:“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1]35。总之,卫气通过其循经与散行两种运行方式的结合,在人体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精巧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让卫气在最快的时间、最短的距离内到达体表或体内的任何部位,随后快速布散全身,发挥防御外邪侵袭、温煦充养机体、主司汗孔开阖、鼓舞脏腑气化、传达脏腑神机等作用[5]。

1.3 卫气依经脉而聚散转化卫气可以通过改变状态储存于体内,卫气的储存转化是维持人体能量与物质代谢的重要机制。大部分情况下,卫气源源不断化生并沿经脉等气道输送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当饮食过多或运动不足时,卫气的生产超过消耗,多余的卫气则被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储存过程中,一部分卫气呈液体状态存在于血脉之中,即所谓膏,犹血糖、血脂、蛋白质、氨基酸之属;亦有部分卫气凝固停着而为脂,即脂肪[6]。其中,液态之膏存在于血脉之中,循经脉到达脏腑百骸,发挥滋养、补益作用,或可再次转化为卫气,从脉中散出而发挥温煦、卫外等功用,或在循经脉到达脏腑或皮下腠理时凝为固态之脂,成为能量储存的库府。因此,经脉的通行作用对于卫气的散聚转化和储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1.4 卫气需经脉而获得补充处于功能状态的卫气需不断补充才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其补充有三种途径:一为水谷精微所化;二为脉中营气转化;三为液态卫气的补充。如前所述,水谷精微所化的卫气以经脉为快速主干道通达于全身各处,补充消耗的卫气。营卫二气在运行中,更并非营气仅在脉中,卫气仅在脉外,而是脉外卫气为主,但卫中有营;脉内营气为主,但营中有卫,营卫在运行过程中还会循经脉而不断内外交会、相互转化,亦可使卫气得到补充,故营卫衰少之时可导致“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1]50血脉之中的液态之膏,可化为卫气从脉中散出,不断补充在外之卫气,维持卫气功能的正常发挥。

1.5 卫气出入经脉而有昼夜节律《灵枢·卫气行》篇记载卫气运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1]132随后散行于手足三阳经,而后“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1]132为一周,即三阳一阴循行,并通过日行二十八宿和水注百刻来测度卫气循行。而后又论:“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1]133。因此,卫气昼夜运行的不同是人体诸多昼夜节律的基础。比如,在同样温度下,人清醒时不易受凉,但穿着同样的衣服睡觉就容易感冒,证实卫气昼夜分布确有不同。

然而,卫气不可能在白昼只行阳经,不行阴经,亦不可能只运行于体表,而不滋养固护内在的脏腑,夜晚也不可能只在体内,而体表全无。因此,所谓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实际是指卫气分布的偏向性[7]。即白天卫气渐出于阳,其发散慓疾之性渐盛,从经脉中散出而分布或停留在体表、阳经等属于阳的部位,护卫充养人体,维持白天的正常生命活动;入夜则卫气发散之性渐收而敛聚于内,由足少阴经的分肉之间入脏腑,偏注于体内,使人神安而眠,在外之卫气则较白日而少。因此,天地自然有昼夜阴阳变化,卫气随之有聚散之应,卫气依此昼夜分布变化而出入于经脉之内外,故调节卫气出入是治疗与睡眠失常相关病证的关键。

综上所述,卫气的化生、补充、运行、昼夜节律都与经脉密切相关。“审察卫气”之时务必注意审察经脉,只有经脉保持正常畅通,卫气才能充足并布散全身,发挥其多样的生理功能。

2 卫气是经脉发挥作用的基础

2.1 卫气挟经脉以固护脉体《灵枢·决气》篇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1]68脉体为固护营气而生,而脉体的固护则离不开卫气的作用,《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言:“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8]因此,卫气可通过其固摄作用来维持经脉的完整与通畅。故营气行脉内以充养血脉,卫气行脉外以固护脉体。若卫气失常,卫外不固,则脉失固护,腠理为之疏松,邪气因此而入[9],经脉则会出现痰湿郁积、瘀滞等不同病变。

2.2 卫气行经脉中扩充脉道《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1]3此处“气至”即为卫气至。说明卫气可利用其剽悍滑疾之性先行于脉道之中,扩充脉道,即“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急,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1]118,卫气至,脉道通畅无阻,继而荣血再至,气血共同濡养全身。因此,卫气是营血循脉运行的动力。若因经脉瘀堵造成的气血不通,则以针调其经脉,从而调卫气至,则气血得通。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使卫气循行受阻,亦可出现疼痛,痛点不在经脉也不在经筋的循行部位,可以痛点为腧穴,调其气至,疏通散邪[10],则痛立止,亦证实了卫气在维持经脉畅通中的重要作用。

2.3 卫气鼓舞气化维持经脉功能《灵枢·邪客》篇曰:“地有泉脉,人有卫气。”[1]119人体气化活动赖卫气鼓舞,卫气是气化活动和传导神机的基础,是脏腑气化与营血津液生化布散、浊气转输排泄之动力[9]。经脉作为气化的通道,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卫气的鼓舞。只有脏腑在卫气鼓舞下功能正常发挥,经脉才可发挥沟通联络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官窍的作用使其协调统一,才可发挥其运输渗灌作用将脏腑所生、所需之气血输布全身。而针刺经脉穴位所获之酸胀、沉重或气行感,亦是由于卫气剽悍滑疾,易于激发的结果,针灸治疗之调理气血实质上是对卫气的激发和调节[11],针灸通过补泻经脉而对脏腑百骸治疗作用的本质,是激发卫气使其正常发挥鼓舞气化、传导神机作用的结果。

3 两者病变相互影响

如前所述,卫气与经脉关系十分密切,经脉的正常通行保证了卫气的化生、补充、运行、昼夜节律和功能的发挥,卫气对经脉有固护、推动作用,能维持经脉功能的正常发挥。两者互为功能发挥的基础,任何一方出现异常,都会导致另一方的功能改变,进而招致“百病”。

3.1 卫气郁滞或不足,经脉瘀热若卫气郁滞或虚少,皆可导致卫阳不宣,推动无力,扩充脉道及鼓舞气化功能皆无法正常发挥,则经脉气血运行动力不足,出现经脉瘀阻,导致各种痹证、疼痛、痿厥、癥积等形体病证。甚则郁而化热,伤阴扰神,渐至焦虑、神躁等神志病变。

3.2 卫外失司,经脉受损若卫气卫外失司,则易招致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伤害经脉,从而产生相应的病变。且卫气护卫功能减弱,各经络皆无所护卫,邪气更易在经络间传变或随经络内侵。

3.3 卫阳浮越,诸邪循经上扰阴不敛阳,卫阳浮越,则可扰动已侵入经脉中的邪气循经上扰,更易产生扰心动肺及头面部诸症。如阳气偏盛上逆致各类神志病发生[12];肝经郁热伤阴化风,受卫阳鼓动,可上扰头面清窍,出现头面疼痛、目痒耳鸣等症。

3.4 卫气内伐,气化失司若卫气失常内伐脏腑,脏腑气化功能受到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水谷津液生成输布排泄障碍,则脉中更易酿生痰湿瘀浊,或化生痰火横窜经脉。

3.5 经脉不畅,卫气不达瘀热痰浊等致病因素影响经脉的运行,经脉气血运行瘀滞不畅,会进一步损伤卫气的生成和运行,加重气机失调。或清阳不达,神机失和;或卫不内舍,夜不安宁;或阻营碍卫,营涩卫滞,营卫失调,进而影响全身脏腑功能。

4 结论

卫气与经脉都是《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导致百病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相关论述进行分析,两者无论生理作用还是病理影响皆十分密切。因此,“审察卫气”需与“审察经脉”相结合,在临床辨证时应当全面考虑两者的功能状态和互相作用。对于经脉不通而致疼痛,或血行不畅出现血液黏度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经脉相关病症,应在畅通经脉的同时,有所侧重的配伍畅行卫气、补充卫气等药。而对于因卫气卫外不顾易招致外邪侵犯者,或卫气温养失常而见肢体发凉麻木者,以及卫行不畅而酿生痰湿瘀浊者,在调治卫气、补气行气时,勿忘结合患者病变部位经脉循行情况而在选用药物时注意药物归经,并循脉配合针灸等法。总之,从经脉分析辨证时,务必辨析卫气的状态;在强调“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而调治卫气失常时,必须配合调畅经脉。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百病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卫气运行理论探讨跷脉与不寐的相关性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泡脚驱寒消百病
“包,治百病”
素材积累·词语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