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静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随着本世纪全球化推进与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出现,我国文学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断流,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上的缺位,提出了回归并继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的理性诉求。致力于21世纪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史重建的学者、当代著名小说家方汉文于2012年12月出版的《青雪盟誓》,不仅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复兴,也为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语言霸权主义的东方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批评家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文本范例。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一文中,方汉文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中国古典小说自汉代的志怪小说起步,经历了唐代话本,至明清时期成熟,明清以后,中国所独有的章回体小说由于与汉语、中国叙事方式与审美观念的契合,而成为中国小说的正统模式,所谓四大名著都采用了章回体的形式。”[1]
虽然章回体小说被视作中国古典小说最优秀、最成熟的部分,但“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激进主义影响,放弃了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大都模仿西方文体形态,对传统章回体小说采取了贬抑、唾弃的态度。虽然20世纪20年代有过“鸳鸯蝴蝶派”的昙花一现,也有过张恨水时代章回体小说回光返照式的兴盛,但章回体小说这种传统文体形态最终在中国文坛销声匿迹,“这种传统的断裂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其实是一种失去传统濡养的灾难”[1]。正是基于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意识和异质性意识,方汉文表达了回归本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意愿。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中,“传统文学形式的断裂或是将其打为非主流都是历史的宿命。这也决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至少在文体上,其实与两千年传统之间存在着不和谐关系。回归本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并不仅仅限于‘第三世界文学’,甚至欧美传统文学内部也正在反思”[1]。
小说《青雪盟誓》采用了“回目”这一传统章回体小说基本形式,以及“看官”“话说”与“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回末套语。诗词贯穿整部作品,小说处处浸染着浓浓的诗意。但小说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语言风格与叙事模式,而是同时运用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语言风趣幽默,针砭时弊,创造了一种中西互补、古今兼容、现代与传统融合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文体形态。
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琳达·哈琴认为,中心之外性与差异性已经成为后现代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极力将意识形态与审美重新联系起来。“有些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指出,边缘是颠覆与违规的最终所在,另一分支则表现出边缘是如何由中心产生又是中心的一部分,以及‘差异’可以被转化为‘他者’。如我们一直所看到的,后现代主义往往通过维护‘差异’的多元性以及摈弃‘他者’的二元对立来与此进行斗争。”[2]小说《青雪盟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致力于在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建构世界文学史的严肃学者为维护“差异”的多元性以及摈弃被边缘化的“他者”地位所做的大胆尝试与不懈努力。
诚如我国著名学者王宁所言:“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其特征是对‘宏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怀疑或对某种无选择或类似无选择技法的崇尚,后现代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断片式叙述中被消解了。”[3]5虽然《青雪盟誓》基本采用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但小说通过古与今、中与西、现代与传统、诗意与写实的拼贴与杂糅,成功解构了主体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文本的“精神分裂式”的文体特征。
在“现代”阶段,科学从两种叙述类型之一寻求其合法性:一种是与启蒙运动和革命传统相关联的人类解放叙述类型,另一种是与黑格尔哲学相关联的一切知识将会统一的叙述类型[4]208。利奥塔对这两种合法化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提出了深刻质疑。虽然利奥塔论述的焦点狭隘地集中在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形态方面,却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在利奥塔看来,旨在追求平等解放的启蒙运动已经与其宗旨背道而驰,启蒙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灾难与政治灾难,如现代战争、核武器威胁,以及严重的生态危机等,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是官僚主义、苦难与压迫[4]209。后现代主义是发轫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第三世界中发展较快的经济大国,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经济上依然相对贫穷和落后,但在中国少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与经济特区已经出现了早熟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杂糅。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许多后现代与后工业社会印记[3]230。小说《青雪盟誓》不仅通过回顾中国20世纪60年代知青生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重大事件,而且描述了处于一个前所未有全球性经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从而表现了一个独具前瞻性的第三世界学者对后现代语境中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等问题的危机意识。
在小说第九回中,钱麟止带着美籍华人的捐款来到青羊堡意欲捐资办学。在宽敞明亮、装修考究、配备红木家具的村委会办公室里,马主任正在分析当天的股票走向。钱麟止被要求提供名目繁多的各类文件资料,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原先的捐资办学计划犹如海外仙山般的梦想。小说家以自然写实的叙事风格,反映并抨击了处于经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普遍存在的官僚作风。在隧道工程建设中,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导致黄河古渡口施工段隧道崩塌,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在小说第二十一回中,钱麟止受邀赴德业大学作学术报告,其间了解到该校科技周活动共举办200场报告会,邀请贵宾300位,其中国籍为中国的100位。钱麟止心中禁不住“为这种宏大的气派和壮观而兴奋,却也有一丝隐忧。但愿不要搞得像大型庙会或大型运动会,千万人的场地坐满了人,一哄而散后,只剩下垫着坐的旧报纸散落遍地,别的东西也随风散去”[5]。在被邀贵宾中,有位车万载大师,他有着多个世界级学术头衔,完成国际重大课题数十项,获奖无数,且车大师本人的精子已被收入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精子库并永久保存。正当粉丝们对其顶礼膜拜时,车大师瘦削的双手被铐上了手铐。车大师原来不过是一个偷手扶拖拉机和卖盗版书的骗子。作者以夸张嘲讽的语调,从一个美国学者的视角,为我们揭露了有着学术殿堂美誉的高等学府中存在的学风浮夸、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丑恶现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其敏锐的后现代意识深刻揭示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当下中国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由于对物质的过度欲求,人类恣意干扰自然进程,破坏生态平衡。科技进步与工业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不得不面临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后工业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在小说《青雪盟誓》中,我们看到昔日黄河岸边的古城风采荡然无存。如今的黄土高原竖起了数以千计的大小烟囱,吐着浓浓的黄白色烟柱;分布在千梁万壑间的炼焦厂、水泥厂排放的废气与粉尘呛得人嗓子疼;非法采矿的企业主打井挖煤,开采石料,导致山体裸露。山体移滑、路断桥坍、农田崩塌、泥石流与洪水等灾害频繁发生。可以说,作为小说家的方汉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对后工业社会的人类文明发出了深刻的质疑并进行了激烈批判。
方汉文创作的章回体小说《青雪盟誓》,表现了作家本人对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世界文学史中的缺位以及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断流所进行的严肃思考。方汉文提倡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差异性与同一性互动关系,主张多元异质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他明确指出:“世界文学归根结底就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并存,是全球化的多元文学呈现。”[6]
在此,方汉文所表现的后现代意识与后现代主义差异性意识和异质性意识不谋而合。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后现代话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利奥塔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种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提倡反对普世价值和标准的不公正运用,提醒人们在面对理性的总体化时必须评估差异,评估被压抑的、与理性相对立的冲动,并强调这样的差异和冲动必然要转向具有多样性的、无统一衡量标准的开放领域。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知识并不仅仅是政权的工具,它可以提高我们对差异的敏感性,增强我们对不可通约的承受力”[7]7。利奥塔进一步指出,语言游戏的规则只是存在于游戏者之间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本身并没有合法性。利奥塔特别强调,任何陈述都应该被看作是游戏中使用的“招数”。在利奥塔看来,可观察的社会关系是由语言的“招数”构成的,说话就是斗争,意即参加游戏,语言行为属于一种普遍的竞技[7]38。这种语言竞技的思想,不仅阐明了知识元话语权威下总体化原则的不适用性,而且对科学话语的合法性与权威地位提出了挑战,明确表达了对多元话语游戏合理性的认同。正是在这样的后现代语境中,当代小说家方汉文创作并出版的章回体小说《青雪盟誓》如一枝文坛奇葩在中国当代文坛粲然绽放。
在反对文化殖民和语言霸权的东方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界,作为理论家同时也作为小说家的方汉文是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在21世纪西方文坛出现的“世界文学史重构”新潮流中,方汉文提倡多元文化与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始终强调“在文化一体和文化冲突中,克服自我中心的文化冲突论,与异己的、异质的文化进行对话交流”[8]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当下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中,重视不同民族文学的异质性,彰显各民族文学特性,以多元文化意识重构世界文学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章回体小说《青雪盟誓》所表现的多元文化意识,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的回归与继承,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民族文学话语在21世纪多元文化语境下“世界文学史重构”进程中与世界文学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当代章回体小说《青雪盟誓》以其特有的后现代小说文体形态与多元文化意识,表现了一个东方学者对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的经济文化、人文精神以及自然生态等问题的忧患意识和哲学思考。方汉文在小说创作中所做的革新与创新,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对话架设了一座桥梁,在彰显中国民族文学独特审美形式与价值评判的同时,搭建了差异性与同一性互动的话语平台。
[1]方汉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J].广东社会科学,2010(1):155-158.
[2]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5-196.
[3]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SELDEN R,WIDDOWSON P,BROOKER P.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5]方汉文.青雪盟誓[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227.
[6]方汉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7]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方汉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J].中国比较文学,2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