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数学“微作业”设计

2015-04-08 19:08毕丽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微媒体微时代以人为本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介进入到校园之中,对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学“微作业”作为数学教育与微媒体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作业模式,以其“微”而区别于传统的数学作业,在教学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结合“微时代”背景下教学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微作业”对数学作业创新的意义,并提出“微”积聚、“微”训练和“微”交流等设计和应用策略,提高数学作业的信息化创新程度。

关键词 微时代 微作业 微媒体 数学 以人为本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不少教师都将信息化改革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忽视了对课后作业的信息化改革。而作业作为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学习渠道,也是教师调整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应纳入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环节之中。尤其是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不断普及,为作业的创新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基础。数学教师应顺应“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利用“微时代”教学信息传播的优势,探索微媒体与作业相融合的新式作业,拓展数学课外教学的渠道。

一、“微时代”背景下教学信息传播的新特点

“微时代”是以微信、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作为信息特征的文化传播时代。和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传播媒体相比,微媒体的应用使得传播信息呈现出个性化、交互化、海量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提高了受众群体的传播地位,把宏观叙事转化为依托受众而开展的日常叙事。在其影响下,教学信息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学信息丰富且交互化

在“微时代”,数学课程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化传播渠道,形成了“多点对多点”交互化传播模式,从而使得数学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加灵活、接收方式更加自主。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即时搜索学习信息。受多点交互传播模式的影响,学生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转化为兼具信息发布和接收的双重性角色[1]。同时,微媒体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作业探讨和作业展示的平台,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分享教师练习题目和教辅资料、共同评论数学问题等,这使得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少成多,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

2.教学信息海量并碎片化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传播渠道,“微时代”的教学信息传播能够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减少教学信息传播的障碍。此外,学生所收到的数字知识不再限于权威媒体,而是来自不同的信息源。各信息源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与“微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时间散、频率高、形式多样化有直接的关联。碎片化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使他们能够在乘车、饭后等间隙时间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即时学习,为“微作业”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3.教学交流平等并多元化

微媒体信息传播提高了学生作为受众的传播地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数学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的“论道式”模式,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打破传统宏大叙事的方式,以多元化的日常教学叙事提高教学信息的亲民、生动、鲜活程度[2]。这使得数学教学能够突破课堂时间的局限,也打破了讲台与学生座位之间的界限,为师生平等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平台。

二、“微作业”对数学作业创新的意义

“微时代”背景下教学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推动了“微作业”的形成和发展。“微作业”主要指以微媒体为基础,以有效学习为中心,并具有微型性、活动性、探究性特点的非书面作业。“微作业”强调以尽量少的书面语言去完成作业任务,以开放性、实践性的活动代替传统数学作业中的抄写、练习等。“微作业”在数学教学中的推行实践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1.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转变

“微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内“写”、“练”作业,使得作业内容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促进课外作业的拓展。例如在学习某一数学公式后,传统数学作业往往是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锻炼公式的应用能力,而基于微媒体的“微作业”则能改变这种课内“写”、“练”的模式,通过搜索、整理、发布以及评论、分享等方式,将该公式的应用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提高作业内容的实用性[3]。此外,“微作业”还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能够以群讨论的形式进行,提高学生课外讨论交流的便利性。通过丰富作业形式,把学生从僵化的书面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促进“教学”向“导学”转变

在为课堂教学提供后续练习和反馈的同时,“微作业”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例如,通过课前作业目标和作业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新课开始前预先通过微媒体开展自主学习,搜索相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并在课堂上以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回顾。这将提高数学作业的“导学性”,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推动“知识巩固”向“情感培养”转变

在“微作业”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方便地收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案例、杰出人才的各种事迹等等,从而拓展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信息化知识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思考数学知识和理念,形成一定的体会和见解,促进情感培养。此外,学生在做“微作业”时能够依托媒体,与教师开展平等的交流,因而可以向同学和教师求助,开展课外数学作业讨论[4]。这不仅有利于数学教师建立亲和的形象,而且有利于广泛了解并搜集学生作业中的“疑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三、“微时代”背景下数学“微作业”的设计和应用

1.“微”积聚,强化数学知识积累

数学课堂以传授概念、公式、定律及其相关的证明过程、应用技巧为主,而较少讲解相关知识的背景、推广以及应用案例等内容。这虽然能突出数学重点、节省课堂时间,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数学文化的积累,使得数学教学变得刻板化和机械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微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海量性,以“微作业”引导学生强化数学文化知识积累。其中,在积聚数学“微知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量少而精”作为设计和应用的原则

教师应充分利用微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从作业量上强调“微”,通过减少作业篇幅而减轻学生对课外数学作业的心理抵触和压力[5]。以微博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互相关注,形成班级微博圈子,进而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发布“微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索相应的数学知识信息,再筛选、整理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信息,形成长微博,发布到微博平台上,艾特教师和部分同学。教师对学生的“微作业”进行评论或点赞,并转发部分做得较好的“微作业”,让学生们学习和参考。

(2)提高数学“微作业”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微作业”不是规条化的作业,更不是普通练习的另一个化身。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微作业”积累数学知识时,应突破教材框架局限,提高作业内容和要求的趣味性,以多元化的媒体信息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走进生活”,提高“微作业”的生活气息,引导学生更多关注身边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作业内容

“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学生学习潜力的可提升空间。教师在设计“微作业”时不仅要围绕教学重点,还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内容,使得所积累的知识能够起到发掘学生潜力、增添数学趣味、推动课堂教学的作用,避免“微作业”知识积累偏离教学方向而流于形式。

2.“微”训练,强化数学实践应用

教师在设计“微作业”时应注重作业的实践性,以便强化学生对数学公式定律的理解、数学方法与技能的应用以及数学创意思维的发展。

(1)创新作业形式,提高“微作业”的实践性

为了在减负的同时实现增效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微作业”时应提高作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一,教师应遵循拓展性原则,创设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微作业”,让学生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深化学习课外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结合课程知识,在百度贴吧等媒体平台上发布主题贴,提出具有悬念的数学“未解之谜”,让学生们自行搜索相关数学知识,以回贴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尝试解答教师所提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学生能够深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突破传统的“题海型”数学作业,提高作业的拓展性。此外,教师所提的问题及学生所作的回复,将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二,教师应遵循实践性原则,提高“微作业”中实践活动的比例。“微作业”设计中的一个重点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方式达到知识应用的目的,争取在生活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甚至创新。教师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6]。

(2)设置“微作业”梯度,开展由浅入深的数学思维训练

目前不少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容易出现方法刻板单一的问题,甚至只是参考例题直接套用公式定律,缺乏多维思考的能力。教师在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不应让学生一下子接受多难的规律,而是通过每一次的“微作业”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分析数学抽象概念定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7]。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采取坡度式训练、发散式训练。在坡度式训练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目前的数学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依托微媒体平台发布由浅入深、从易及难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逐渐培养起多维、缜密的思维方式;在发散式训练方面,教师可在控制题目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补充其他条件,使得同一道题目呈现出多元性、发散性的解题方向[8]。

3.“微”交流,强化数学学习互动

(1)提高“微作业”的开放性

“微作业”的设计和运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依托微媒体发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情感性的作业形式,从而促进作业由文本向活动、由教学向导学的转变。教师应充分发挥微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优势,逐步提高“微作业”目标、内容、要求、评价的开放性,并通过有效协调线上交流及线下交流的关系,引导学生开展“微”交流[9]。

(2)提高“微作业”的合作性

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BBS等社交性平台,让学生从“个人作业”转向“小组作业”,提高数学课外作业的合作性。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微作业”,能够集众人之长,在降低学生个人作业任务量的同时提高作业效率。其中,这个“小组”可包含同学、家长、教师等,以便增强对微媒体平台的监督,提高学生广泛合作学习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群里发布“微作业”要求,让小组成员自由讨论数学题目,互相交流意见和见解,并通过E-mail、群资料等方式向教师发送具体的合作解题成果。这类“微作业”虽然题量小、计算少,但由于让学生自行组合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在加深做题记忆的同时强化思考逻辑和数学思维,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

在“微时代”的影响下,数学教学信息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教学信息丰富且交互化、教学信息海量并碎片化、教学叙事比重提高、学生群体地位提高等,这些特点为数学“微作业”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形成良好的互动媒介平台。通过应用数字化传媒,教师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渠道,并在师生之间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交流方式,进而实现内容简短、方式便捷且时间分散的“微作业”。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微作业”的布置方式和内容,通过“微”积聚、“微”训练和“微”交流等方式,提高数学“微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这将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文化知识、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意识,促进数学能力的长远发展。

————————

参考文献

[1] 武兴华.教师应站在“微时代”前列[J].中国教育学刊,2015(3).

[2] 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3] 许晓莲,王成营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4).

[4] 陈德前.数学作业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31).

[5] 仲建维.学生作业改革的知识观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5(4).

[6] 王婷婷.关注作业反馈促进有效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

[7] 胥兴春,张青.小学生的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2).

[8] 徐军民.减负增趣提效:发展性作业改革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4(5).

[9] 苗建.作业改革: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J].中小学管理,2012(3).

[作者:毕丽萍(1982-),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微媒体微时代以人为本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