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与科研的博弈中促进学校发展

2015-04-08 19:08段海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博弈科研教学

摘 要 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发展平衡,几乎是每一所学校的良好愿景,然而目前不少学校存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博弈、相互抗衡和相互制约的问题,给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师的职业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学校应正视这一问题,通过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两者经费分配比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措施,建立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双赢关系,从相互对立向协同发展转化,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博弈 办学定位

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两项基本职能,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学校推进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但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这不仅制约了学校健康平衡的发展,而且导致部分教师出现极端性选择,扭曲了职业价值观念。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营造出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氛围,共同提高学校的科研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博弈”

1.科研高于教学

一是学校各项工作围绕科研而开展。学校的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是政府、社会对学校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少学校为了迎合政府和社会的评估指标而将办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科研领域上,逐渐形成了科研至上的工作价值趋向,导致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成了科研实力的评估。部分学校还制定了全面提高研究能力的发展目标,将提升科研质量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开展多个教育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工作。[1]这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应对各种研究任务,如参加研讨会、撰写研究报告等,减少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在经费投入上,该类学校重点扶持教师的科研工作,将大量经费投入到科研实验室建设、调研项目等方面,而教学建设项目的经费申请则难度较高,难以得到可靠的资源保障。[2]

二是教师考评机制以科研为重点。近年来,学校在开展教育改革的同时也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调整了教师考评机制。但部分学校所建立的教师考评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科研指标挤压教学指标是主要的问题之一。学校根据教师的论文质量和数量、课题研究成果的水平和科研经费的数额等因素衡量教师的能力,并以此决定教师的年度专核、评优评先情况以及职级职称和津贴发放水平。在这种考评机制下,教学性指标被忽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等因素缺乏应有的关注,导致科研和教学关系出现严重的偏颇。[3]

三是教师盲目追逐科研的利益价值。在学校工作重心和考评机制的影响下,教师的科研等级及成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职称的评定与工作奖惩,因而教师只有提高了科研质量,才能实现职称的晋升并获得学校的经费支持和奖励,提高职业成就感。[4]这种做法虽能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但长期盲目放大科研效用,将会导致教师价值取向失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实现“名利双收”,将大量的工作精力转移到科研工作上,而将日常教学工作作为“兼职”,尤其是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工作上敷衍了事,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2.教学高于科研

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将学校工作重点放在教学上,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形成“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给学校的全面、均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一是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弱化科研价值和意义。一些学校意识到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获取社会信任和提高社会影响力的主要因素。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由于学校没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导致教学与科研在学校出现明显的失衡甚至冲突。[5]部分学校认为教师难以同时应对多项工作,容易导致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下降,而科研投入又具有长期性,难以在短期内提高学校的研究层次。尤其是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科研能力和经验,导致学校的科研层次较低,增加了提升科研实力的难度和成本。在多种种因素影响下,部分学校将工作目标定位在强化教学上,削弱了对科研的重视和经费投入,不利于学校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是学校扩大招生人数明显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新世纪以来,扩大学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的同时,也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班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导致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需要兼顾更多的学生,并加大了作业、试卷批改的数量和难度;二是学校越来越重视新专业的发展,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了新课程,导致教师需要同时执教多门课程;三是教学时间延长,尤其是住宿学校的教师需要定期巡视宿舍,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由于教学压力繁重,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无暇申请和开展科研工作,导致学校出现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的现象。

三是教师偏重教学成绩而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科研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觉得科研很“虚”,其成果难以在短期内应用到教学领域上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作用不大。同时,部分教师认为科研需要长期投入才有成效,但最终的成果却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缺乏参与科研的热情,不愿意花费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此外,部分学校忽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训练,没有营造积极的教学研究氛围,导致校内教师缺乏开展科研的能力和经验,使得学校的科研工作更为滞后。[6]

3.科研与教学互相脱节

部分学校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协调机制,不仅出现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上的脱节,而且使得科研理论成果难以推广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启发又难以推动科研工作创新,加剧了科研与教学两者的分离。

一是学校管理体制上的脱节。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推行教育改革,但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将教学和科研划分开来,分别配备管理人员和制定规章制度,导致教学和科研出现界限分明、施政分权等情况。这在制度层面上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当双方人员出现利益之争时,将可能导致对立局面,加剧学校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不利于教学与科研的融通和渗透。

二是学校人员配备上的脱节。部分学校为了提高科研层次而专门开设研究中心,并聘请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开展深入的专项研究。但这些研究项目往往只向专职科研人员开放,导致大部分教师缺乏参与科研的机会,难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专门从事科研的教师又缺乏日常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科研主题和内容容易出现偏离教学的现象,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三是教学实践和科研理论的脱节。部分学校的科研理念存在功利化倾向,其提升科研层次只是为了迎合政府和社会的评估,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在申请科研项目时以国际国内研究前沿为指标,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问题设定研究方向;在完成理论研究后,学生缺乏推广科研成果的意识和行动,没有及时将新理论融入到教学活动中。[7]

二、学校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策略

1.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应实现自主化和个性化,从而形成办学特色。我国学者针对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比例,将学校分为研究型学校、教学型学校、研究教学型学校以及教学研究型学校等类型。这些学校的办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导致教学和科研的比重也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办学价值,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师生的发展需求,形成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办学方针,形成清晰的、长远的发展思路。同时,学校应完善教学与科研相关的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好发展关系,并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而科研人员也有机会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科研主题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并促进科研理论成果的推广与应用。[8]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办学的最终目标,以教学和科研为办学手段和途径,让教学和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而非仅仅是应对政府和社会的评估。这将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应涵盖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上,政府和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以往“科研为先,教学为次”的评估理念,制定多套评估方案,并根据学校的具体职能选择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方案,尊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通过建构具有差异性的学校评价体系,政府和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习的评价将更加科学和客观,并有效避免学校为迎合评估而盲目强化科研工作的问题,从而协调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9]在教师层面上,学校应对本校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查,严格制定教师的科研水平评价指标和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同时调整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在教师考评、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分值比重,提高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此外,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的科研考核观念,降低对科研数量的重视,将考核的重点放到科研成果的层次和质量上,并对具有高度教学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给予重视,促进科研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协调。

3.调整两者经费分配比例

一是科学量化经费投入。政府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管理,进而调整经费投入的总量和科研、教学比例,提高对学校科研和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让每一所学校都能获得合理的经费,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同开展。二是加大经费扶持力度。政府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整经费和拨款的具体数量。政府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学生素质高且社会美誉度高的学校进行经费倾斜,通过拨款等方式实现对学校的物质鼓励,引导学校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学校办学实效。三是实行“非均衡投入”。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调整经费使用的方向和比例,如教学研究型学校应优先保障教学师资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其次保障科研工作经费,以期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使得经费投入符合教学研究型学校的办学特色。

4.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及人才配备有关,还受到教师职业精神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教学任务上随意应对,出现不备课、不批改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合理协调学校下达的任务要求和自身的发展需求,平衡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功利、虚荣而忽视学校利益和学生利益。同时,教师还应主动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假日时间进行深造,并向教师前辈学习,总结、积累教学与科研工作上的经验,提高自身的兼顾能力。而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调整管理职能等方式,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看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避免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外,学校还应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并完善培训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氛围和科研氛围,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不管是科研高于教学、教学高于科研,还是两者互相脱节都容易造成学校科研与教学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学校应转变对教学与科研的认识,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通过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两者经费分配比例以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措施,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同时,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为学校提供合理的经费支持和监督,引导学校在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下实现“以科研促教学”和“以教学带科研”,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 吴立保,张建伟.论科研与教学关系:非线性思维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 吴平.让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34).

[3] 于兵川,吴洪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

[4] 魏冠凤,何静.教学科研人员激励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9(5).

[5] 郭英德.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经验谈[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6] 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2008(5).

[7] 季宇.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8] 张以顺,冯双.加强教学科研资源整合,促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

[9] 吴洪富.国内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J].江苏高教,2011(1).

[作者:段海峰(1978-),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博弈科研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