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2015-04-05 00:44张翎雁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习语西方人

张翎雁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来说,翻译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授课内容,教师对翻译的教学,往往是结合听、说、读、写四个基本环节完成。这种方式是由英语教学大纲决定的,但并不代表翻译这项技能不重要。实际上,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都是建立在母语与外来语互译的基础上的。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英语方面涉及最多的,第一是英文资料的收集与翻译,第二是英文公文的书写。和大学期间不同的是,不管是翻译还是写作,工作中对英语的应用要求更加准确,能最大化地产生技术效益和商务效益。然而大学毕业后的从业者们却普遍反应,面对工作中专业而海量的英文资料,以及各类要求严谨的商务信函,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后悔在大学里没有透彻地掌握知识。其实,就翻译教学而言,按照大纲要求,对词汇、语法的教学已经比较充分和成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是学生学不好英语、学而不能致用的主要原因。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考试中翻译题的比例偏低,导致翻译课程不受重视,大多数教师对翻译的教学也是应付了事,对翻译理论知识传授得不够,只是教学生在词汇与语法的堆砌下进行“直译”。另一方面学生受CET四、六级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对翻译的学习不够投入,在不了解西方国家的表达习惯的情况下,学生的翻译显得“粗鲁和僵硬”,使得句子翻译不通或是翻译后的句子存在语病与表达障碍。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加上各类考试,包括期末考试、CET考试、出国考试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解决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就显得阻力重重。[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改善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于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

“文化”这个词,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了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翻译也就成为文化的翻译。因此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英语翻译的学习,实质是学习母语(源语言)与外来语(目标语言)之间相互的转化。可见如果不了解两种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是学不好英语这门课程的。

2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提升翻译教学质量

受总体课时的限制,对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不宜过于展开。如果过于展开进行讲授,就成了另外一门专业的课程了。笔者认为在有限的课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2.1 宗教信仰

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中国受佛教的影响,关于“佛”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而在西方,很多习语是和“上帝”有关的,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过河拆桥)”,等等。实际翻译中切忌将外来文化强行向本土文化靠拢,从而导致翻译生硬,一定要了解语句背后的宗教文化差异,使译文准确得体。

2.2 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习俗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价值;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表达情感直率。这种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2]

2.2.1 称谓上

中国人有很多自谦的说法:“鄙人、贱内、犬子”,同时也有相应地对别人的尊称:“阁下、尊夫人、令郎”,这些是中文典型的“情感称谓”。而对西方人来说,可以用“I,Wife,Son”来统称,并没有高低贵贱、对内对外的区别,这就是不同价值观下不同的表达习惯。在中译英时,可以不加区分直接翻译,不必画蛇添足自创词汇;而在英译中时,可根据原文的背景、情节设定以及故事叙述的需要,适当引入中文中的“情感称谓”,使译文更加饱满,贴近国人的语言习惯。

2.2.2 生活情感的表达上

在生活情感的表达上,中西方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当遇到夸奖时,比如“字写得真好!(What the beautiful handwriting!)”,西方人的回答往往是直率的“Thank you!”。而中国人通常会谦让地说“哪里、哪里,承让、承让”。又如到别人家做客,如果主人是西方人,会大方地介绍所做的每道菜肴叫什么名字,用了什么材料,尽力让宾客体会到主人的用心,因为在西方人看来,餐桌上的交流是从每道菜开始的。而如果主人是中国人,则会热热乎乎做一大桌子菜,哪怕忙得腰酸背疼,也会谦虚地说“没什么菜,做得不好,将就吃”之类的。西方人就特别不理解中国人的这种表达习惯,认为那么一大桌菜怎么叫“没什么菜”?既然“做得不好”为什么还请我们吃饭?其实这都是习惯表达差异惹的祸。那么面对这类问题的翻译,该如何处理呢?如前面提到的当受到别人夸奖时,中国人说“哪里,哪里”,就不能生硬的译成“Where,where”或“No,no”。这样的翻译会让西方人无法理解。正确的做法就是采用“不对等法”,[3]承认中西文化或中英翻译存在无法一一对应的语言习惯——即语言的不对等性,不必“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生搬硬套。这样,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哪里、哪里”巧妙地翻译为:“Thank you,it's no big deal.”从而化解了中西语言理解上的不对等性带来的问题。

2.3 对事物的认识

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对事物认识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3.1 动物

以狗为例,西方人眼中,狗是人类的最好朋友,是善良的化身。关于狗的习语也很多,如top dog(重要人物、领头羊),Every dog has its day(人生总有得意时),lucky dog(幸运儿)。可见关于人生正面的比喻都和狗相关。如果将“领头羊”直译成“top goat”就不符合西方人的习惯思维和表达。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俗语里,狗却是一种负面的形象,常常带有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如果将“狗急跳墙”翻译成“A cornered dog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却让西方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如果改为“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就显得非常得体了。

2.3.2 颜色

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的是吉祥喜庆,但在西方人眼中却没有这层意思,而仅仅代表了紧张与危险。所以在翻译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样的句子时,不必刻意突出中国色彩中的“红”,而可以译成“The day is booming”,避免了由于色彩认识的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2.3.3 数字

在长期的文化沉淀中,数字被赋予了情感意义,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如在中国人眼中,“九”代表着长久、高远、极多极大等意义,比如九牛二虎、九霄云外;而西方文化中的“9”却是一个平凡的数字而已。所以在翻译“九牛二虎之力”时,如果生硬地译成“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会让西方读者不知所云,不如简单地说成“with the greatest effort”,这样就抓住了文化互译的不对等性这个要点,[2]显得自然不做作。同样,将“抛到九霄云外”灵活地翻译成“throw out of the window”,而不是在数字上过于纠结,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对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要转变思想,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中西文化差异的授课量,促进翻译教学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1]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6-49.

[2]刘万里.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3):77-78.

[3]贾越明.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161-162,165.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习语西方人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