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荣珍
关于高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吕荣珍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是教师的职业追求。但是,目前诸多教师不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条件和标准,作为教师,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首先应明确高效课堂的标准,了解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更主要的是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
高效教学;标准;条件
提升教育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卓越性是每一位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永远的追求。教师们为了实现教学的卓越,除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但是,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师们对于何为高效教学,其标准是什么,它的实现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标准决定着操作的走向和路径,也是验证操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依据,之所以将高效教学的标准作为上位问题进行思考,是因为在现实操作中,高效教学的标准本身存在着很多争议,标准的研究也未引起实践者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高效教学实际操作中的诸多困难。
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教师对高效教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有了现实中的三个理解维度: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高速度反映着学生获得知识及学业成绩增长的速度,虽然这个指标并不全面,但因其外显性和直观性,被多数人认同并成为实践中的标准,这其中有着很多操作和现实的无奈。笔者认为,如果就此定位高效教学的标准,据此评价高效教学的措施和效果,可能违背规律且能快速提升成绩的方式就成为教师的首选,如机械的训练、大量的作业、严苛的控制等等,这些措施因对教师素质要求最低、操作最为便捷、投入最低并且易于操作等成为常见的教育手段,这样的高效教学操作一旦成为常态,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质量反映的是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高效教学标准,也是很多教师思考后选择的标准。不过,仔细分析也会发现其偏差,教学及学生发展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进行的,既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也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成本,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本,所谓的高质量会通过非常耗时的教学方式获得。因而,高效教学应该是质量与成本统筹考虑的效益标准。高效教学应是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探索节省时间和精力的行为方式。
其实,教育中有些要素是可测量的,有些要素是无法测量的,并且不可测量的要素远远多于可测量的要素,目前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是针对着教育中可测量的要素,而可测量要素中只有知识量的增长才有着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更为深刻的诸多方面,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因此难以得到科学的评价,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操作缺少科学性的情况下,追求成绩的高速方式同样会被欣赏并长期存在。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高效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标准做出清晰的思考,同时,还应思考在目前的评价手段下如何操作才能得到预期的评价结果,只有思考到位了,高效教学的操作才有了依据,才能对高效教学操作的有效性、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作出科学的判定。
高效教学在理论上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教育不只是理论上的讨论,当一个教育改革缺少了对前提和现实条件的审视时,其结果是值得怀疑的。将这一问题作为上位问题加以思考,是基于目前教师的思考视角和研究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教育改革来自于某人的观点和行政的推动,当本应通过思考、试点以及研究的内容变成了行政强力推开的实践方式后,很多尚未理清的问题变成了阻力和困难。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高效教学也是一种盲目的教育改革措施,而是说作为一项旨在变革当前课堂的教学形式,要明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才更有利实现预期的目的。
班级授课制从产生之初就追求一种工业化的操作理念,是以最经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以统一化的模式、进度,教育和引导一批学生。从纯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操作是高效的。不过,高效教学并不仅仅指群体的高效益,从学生个体的角度而言,确保每位学生都获得有效的发展同样是高效教学关注的问题。此时,教师面临着公平和速度的矛盾:关注课堂教学的速度势必造成部分学生掉队,让每位学生都学会似乎是公平的,不过这就要求教师放慢授课速度,降低训练难度,这又背离了高效教学的初衷。对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还应考虑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成长特点的吻合度,高效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个体是高效的,这种理想化的设想与现实的操作有着很多冲突。
在目前班额较大的情况下,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被认为是有效的高效教学组织形式。在分层和分组的情况下,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中较为流行的是课堂上的同伴互助和课下的差异性作业。统一的作业常被分成ABC三等,优秀的学生做难度更大、作业量大的题目,落后的学生完成难度小、作业量小的作业,似乎这样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愉快的,都有成功体验。其实,学生的学习是有固定的训练量的,一味地降低难度和数量,固然有过程的轻松,但在学期结束以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并据此排定序列时,训练量不足的结果只会是学生之间梯度的拉大,过程的愉快不足以面对最终失败的痛苦,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并进行有效解决的问题。
高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不同于一般工厂的最大特点,不是教师的高水平和教师的努力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动机激发和学生的积极努力,缺少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无论课堂设计和操作多么高效,这种表面化的高效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对学生动机的激发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学习过程乃至教学组织充分关照的基础上,从学生需要出发采取的针对性措施。通过上述分析,至少有几个前提必须得到落实:一是高效教学的正确定位与理解;二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个性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形式。
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织者,其水平高低成为决定高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虽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笔者依然将其作为一个上位思考的问题,是因为很多管理者对这个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为目前的培训、教研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的各种行政化推进和培训措施,尽管力度很大,不过教师并没有理想的成长速度。笔者认为,教师如果没有自主的发展动机,高效教学所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就难以保障,高效教学就是一句空话。
既然我们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在无法全部招聘的情况下,自然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成长,需要思考的是,是否所有的教师都期望自身得到有效的发展。理想的状态是教师希望自己发展,因为发展了会得到一定的名利。实际上,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付出时间和成本的,成为名师并直接获益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教师的收益需要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间接实现。在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下,机械的训练方式完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相对于强制和大作业量获得的收益而言,教师成长的成本是高的。而且教师的高水平并不意味着学生的高成绩,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在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
高效教学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前提是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心理学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很少见到有教师阅读《儿童发展心理学》,也鲜有教师真正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连学生基本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都无法准确把握情况下,仅仅靠着经验的教学活动与学生需求之间有着多大的吻合度是可想而知的。
高效教学离不开熟练的课堂教学技巧,但是学习是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技巧也许可以保证某个知识点或某节课的高效,从学生整个成长的生命历程看,教师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特点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过程、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效教学在推进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难度,有时并不是因为教师不努力,而是教师的思维方式没有发生转变,只有变换了思维的视角才能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素质不是教学技术的培训、研讨就能获得的,是建立在教师不断地读书、反思和研究并内化成为理念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引导和关注教师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强调因材施教的今天,所有的管理者和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了解学生,不过,笔者认为更应该重视因师施教。教师应对自我有着清晰的了解,要明白自己的特点、条件、特长,在不断弥补自身不足,着力于专业发展的同时,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虽然不能完全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却在逐步靠近高效教学,因为只有有效落实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既定的目的。
缺少了上位问题的思考后,很多看似有效的措施其实只是依赖于经验的判断,虽然这些思考暂时没有提供更多解决高效教学具体问题的策略,却能保证其后的探索是在正确的定位下进行的,无论其进程速度如何,都是在不断靠近并最终能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责任编辑:刘君玲)
吕荣珍/莱芜市莱城区汶源学校校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