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圣
中小学微课热的追问与思考
●孙月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迅猛发展的过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理论研究仍然有些滞后,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因而对微课狂热的一些追问和质疑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和观察,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进一步加强微课的相关理论研究,切实规范微课的开发和实践应用研究工作。
中小学;微课;追问;思考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微电影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微课因此应运而生,悄悄降临在你我身边。特别是近一两年,微课一词可以说火遍大江南北,国内兴起了微课热,各种微课大赛和培训活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表达着他们对于微课的赞同,积极投身到微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它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而且也构成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这种微课狂热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微课能够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吗
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堂的尾声采用交互式的微课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只有找准微课与课堂的切入点,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才能使微课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如果把课堂当成一顿大餐的话,微课便是其中一种佐料,佐料的添加应根据菜品的需要,只有添加合适才会添香添色。并不是每一课都需要微课的介入,它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资源之一,其他的媒体资源和教具应合理利用。但无论如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有着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小微课能发挥大作用,成就大课堂。
(二)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做成微课吗
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微课。那些主题相对独立、知识点较小、教学时间较短、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等,适合制作成微课进行辅助教学或异步学习。目前看得到的许多微课视频,完全是传统课堂的翻版,有的只是将传统课堂上需要20分钟讲授的内容,强行压缩到10分钟以内,这与微课的出发点——“营造一种轻松、优雅的氛围,促进右脑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三)微课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新瓶”装“新酒”
很多人凭借所见有限的微课作品,误以为微课不过是传统教学视频切片的代名词,是装着“旧酒”(教学视频切片)的“新瓶”。难道从“教学视频切片”到“微课”,只是进行了名称更换,而没有本质内涵、理念和方法的提升?
其实,微课并不是教学视频切片。虽然两者均是短小精炼的微视频,但却有本质的不同。教学视频切片是能反映课堂上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视频片段。即教学视频切片往往是课堂实录被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切割之后所呈现的视频实体,是针对一个教学环节摄录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其中包含教师主体形象、学生主体形象、教室环境、多媒体辅助工具、师生行为等关键要素。观者可以从视频中获得教学内容、教师的话语行为和教态行为、学生的话语行为和学习行为、师生的互动情况等多元信息。如果观众是学生,那他们会主要关注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表现状态等;如果观众是教师,那他们会更多关注视频中自己的教态、语言和学生的听课反应等。但无论是哪一类观众在观看教学切片时,无关的信息都将成为干扰他们聚焦有用信息的障碍。因此,教学视频切片的缺点是信息含量较大,“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互为干扰。而微课则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为便于分享、交流和重用,微课资源包除微视频之外,还应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及其源文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开展基于微课的网络教研(包括说课、上课、评课和分享交流),将成为提升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研能力,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微课不是课堂实录,它舍弃了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和教室环境等信息,只留下经过微型化、情境化、可视化处理过的精华内容。有些微课内容适合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有些微课内容则适用于教师备课、说课、评课和研讨交流。微课使师生共同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而无需担心无关信息的干扰。因此,微课与教学视频切片并非同一事物,微课的创作起点和设计构想均远远高于教学视频切片。
(四)微课适合所有学生吗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学情不可能是一样的,他们的知识基础、社会阅历、学习方式、阅读图式、实践经验等也不可能是相同的,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因此有很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教师所预录的一个教学视频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吗?即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情预录三到四个视频,就一定能够达到满足每个学生需要的目标吗?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时,如果在某一小环节看不懂时,反复多看几遍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要是第二天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不能做练习,老师是全班讲还是个别辅导呢?是逐个环节地讲还是跳跃地提示?教师又通过什么方式去诊断学生观看视频的效果呢?
实际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轻松自如地看懂视频、看完视频。如果这个环节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课外观看微课的学习顶多就是传统课堂下的“预习”,而课堂上的“练习”仍旧变成了教师的“讲授”。
客观地讲,不可能有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懂的视频,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堂是很难适应每个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巧妙的“导”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产生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果,从来没有看到过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还有精彩出现。正如叶澜教授所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
(五)何时运用微课进行学习
视频作为教学的一种学习资源,在课堂上使用是可以的,用得好、用得恰当,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分享优质资源的积极作用;用得不好或不恰当,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这种翻转课堂方式,理论上显得很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会有一些现实问题,会有一些条件限制。首先,我们的中小学学生大多数时间都被学校占据了,晚上回到家里连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看视频?即使不做作业全看视频,也很无趣。看一个微课也许只要10来分钟,看多个微课要多少时间?这样跟看长视频有多少区别呢?而且家里的环境不一定有学校学习氛围那么好,如何保证学生在家看视频的时间和质量?如果保证不了,回到学校的交流巩固就无从谈起了。其次,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只适合特定内容、特定场合或群体,未必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升学压力日益严重的今天,中小学生课后(家庭作业多)也是很忙碌的,要求学生们课后花费大量时间来观看微课进行学习似乎是有点异想天开,想要在忙碌的课后来抢时间,恐怕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看来只能另辟蹊径了,那么能不能在课堂上开展微课学习呢?如此一来便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给他们减轻学习负担,可以这样试试看。
(六)微课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吗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关于新兴技术彻底颠覆课堂的声音一直存在。早在20世纪初,电影发明不久,爱迪生就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视出现后,人们也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课堂讲授,事实证明也行不通。微课出现前,新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不少教师采用视频课件教学,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此外,抛弃传统课堂推广微课教学在现有教学管理机制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在被分割为以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后,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重构,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考试系统重新设计。此外,时间较短的微课将学校原来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效率和流程。
教学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教室)和规定的时间(课时)开展的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要实现某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讲授是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这是被千百年来教学实践所证明的。你可以举出很多反面的例子说明,讲授不一定是必须的或最好的;你也可以批评讲授式教学有多少种弊病,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但作为普适性来讲,相信任何一种已知的模式在课堂上都难以替代讲授式教学模式。还有什么比拿起书本就讲,放下书本就交流讨论来得更方便、更快捷、更省事的?你非得让老师们事前把自己的讲课录下来,然后到课堂上播放;或者花很大的时间、精力录制精美的微课,让老师们在课堂上一段一段播放微视频,然后配合视频组织一些事先定制的教学活动,你不嫌麻烦吗?不嫌机械吗?老师的作用何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体现?老师会不会觉得自己可有可无?明明面前有个活生生的老师不让讲,你却偏要让学生观看视频里面老师的讲,学生们会不会有一种疏离感?学生如何与视频里的老师交流呢?如果只能与课堂里的老师交流,那课堂里的老师能替代视频里的老师吗?如果能替代,为什么不直接让他(她)讲?如果不能替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上课?为什么非得坐在一起看视频?
教育是科学,但也是艺术,像课堂这样的微观教学更是艺术,其艺术性甚至超过科学性。优秀的教师都是艺术家,好的教师会将每一堂课都视为自己的一个新作品,课堂上某些微小的改变都体现了他(她)的匠心,这是事前录制的视频做不到的。所以,微课也好、翻转课堂也罢,都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现场讲授,甚至替代不了教师讲授的主流地位,就像以前大力推广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没有能取代现实中教师讲授的主流地位一样。在课堂里,讲授可以改善,也必须改善,但无法取代。一个聪明的教师,宁可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也不愿总是在课堂上播放别的教师的讲课视频,因为这会伤害教师的自尊,危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七)微课适合所有学科吗
不仅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各门学科,有的似乎仅需要教师的讲授,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地讲,学生也是能够获得知识的。但有的学科仅有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教师哪怕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许还是在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诸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更多地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实验,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才能有所收获,学生也只有在亲自操作下才能探寻物质世界的定义、性质、规律。如果学生仅看视频,仅听老师逐一讲这个实验,学生会收获什么呢?这类需要学生大量实验操作的学科课堂又怎能仅靠微课来完成呢?不可能让学生在家做实验吧!即使在学校实验室,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吗?同理,需要学生参与体验的课程能靠微课实现吗?再比如语文这类知识结构为劣构的学科,前后内容和知识之间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对文本的理解全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淀。学生如果占有各种资料,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很多文本是可以自己看懂的。就这些具有劣构性质的知识而言,老师的教学视频对他们而言其价值不大,老师花较多的时间准备教学视频,还不如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助读资料。
(八)微课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是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会有教师教学风格的存在。在传统课堂里,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使用、教学结构预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和文本同时在场,课堂因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而千变万化,因为学生的现场生成而丰富多彩;教师也因为课堂的千变万化而随机应变,因为课堂的生疑解惑而妙语连珠。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得以充分地展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得到了教师灵动智慧的熏陶,获取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教师讲课,从前是面对鲜活聪慧的学生,而现在是面对一堆面无表情的机器,教师有讲课的激情吗?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讲课无异于自说自话,其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课下观看微课,课表上的课程几乎都是作业课,学生上课几乎都是在做作业。学生上午做了,下午又接着做,那这样的课堂又有多大价值呢?学生难道不感到乏味和枯燥吗?
在微课制作、设计、开发、应用方式等方面我们大多经验不足,大多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规范微课项目的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扎实做好微课,才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期望值。
(一)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
微课受时长限制,一节微课只能解决少量的知识点,对于课程系统的知识体系而言,它呈现的只是碎片化的片段。但是,微课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犹如树叶与森林,不要过分强调微课而忽略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按课程体系结构,录制一系列微课,进行微课整合。将微课渗入到课前的知识点回顾、课中的知识点归纳与提炼、课后的知识点巩固以及整个学科课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知识全貌、体现微课优势、实现高效教学。
(二)给微课贴好标签,让学生易查找
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的开发研究工作。学生想学习某方面知识点,到什么地方能找到相应的微课,查找什么关键词等,管理者应该予以重视。微课数量较多时,还可根据微课不同特点再作进一步分类查找设计,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方便检索到需要进行学习的微课。
(三)营造氛围,让教师参与微课开发,提高自身素养
微课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录像,微课面对的不是本班的自己熟悉的学生,要关注一定区域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班级的学生精彩的课,说的精彩的语句,有时在微课中不一定如此。微课的制作,体现教师多方面的素养,可以将微课制作运用视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推出精品微课,先要质,再求量
微课是用来资源共享的,首先需要保证质,别人才能从中得到较多收获和益处,这样的微课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为了推出精品微课,希望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教学科研部门多组织微课比赛、评审等工作来提高微课的质量和效益。
(五)增强微课趣味性,提高其生命力
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者更容易产生倦怠感。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课堂学习氛围、教师的监督作用都更利于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而对微课,学习者可以随时关闭视频中止微课的播放,控制权完全掌握在学习者手上。可见,微课制作的趣味性是微课发展的生命力。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应该更多地思考和设计,如何设置一些问题或活动来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展现更多的教学元素,给学习者带来更多视觉冲击,使微课更具趣味性。微课的设计制作,一切都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满足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热情。
(六)加强对中小学生微课学习的引导与监管
正是因为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小学生在家自己独立学习微课,需要对学生微课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对学习者加以引导和监管。例如,提醒学生微视频学习时间不能太久,避免影响视力;学完微课后,不能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玩游戏等等。
(七)整合优质资源,团队协作开发微课
首先,整合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其次,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查缺补漏式的学习,也能选定某些学科进行专题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学习,而不只是获得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这是当前微课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三是要注重微课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
(八)加强微课相关理论研究
在微课评价方面,针对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机制的专门研究基本为空白。现有微课理论研究明显还不全面,关于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策略、理念等方面还有空白需要填补。因此在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评审机制、教学设计等等这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网络时代的学习就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微课(微视频)是为网络而生的,是网络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资源,微课的未来在网络上,在课外。事实上,不需要等待未来,现在就可以看到端倪了。虽然微课在课堂内的应用不容乐观,但网络上的应用已经呈现出了非常喜人的局面,各种微课网站纷纷涌现。微课的内容也不仅限于学科知识,更多地向实用性、技能型的方向转变,广泛应用在非正式学习与非学历教育领域。在一些微课大赛的官网上,单个微课的点击率也都在几千、上万次以上。以前,慕课中的视频是比较长的,现在也越来越“微”了,微课也成为慕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以前视频公开课也是很长的,现在最受欢迎的公开课是什么?不是更接近微课了吗?相信今后网络上的教学视频都将会慢慢向微课看齐,都会变成微课。任何事物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长久,微课正好符合了网络时代人们学习碎片化的需求,所以它的未来也一定会很长久。
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网上更受欢迎。当人们无法到现场听课时,在网上看视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网络学习者不像在课堂里那样,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网络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年龄和层次差异很大;他们不像在封闭的教室里那样可以专注地学习,他们学习的场所五花八门、很不确定;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也不是整段的时间,大多是工作和生活里的“碎片”时间;网络的超链接性让他们很难在一个界面上停留过长的时间,一般每隔一小段(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他们就会跳到另一个界面去看看。微课因为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群人的需求,因而它有可能在网络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王竹力.微课勿重走“课程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2]何秋兰,徐占春.我国微课研究现状梳理[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井恒.“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4(1).
[4]王竹力.网络时代学习的三种主要形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5]江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
[6]中小学是否适合翻转课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e b69d0102v3d6.html,2014-10-15.
[7]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8]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9]陈心忠.关于微课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11).
[10]王竹力.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责任编辑:刘君玲)
孙月圣/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