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坤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以创意写作革新高校写作教学
齐晓坤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西方的创意写作于近年来被引进国内,复旦、北大等多所高校先后设立创意写作专业,尝试改革写作学科及教学。而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写作学科发展滞后,写作教学效果频遭质疑。因此,研究西方创意写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国内普通高校写作学科和教学发展的实际,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变革,以推动写作学科的发展,提高写作教学的水平,是迫切而现实的需求。
[关键词]创意写作;写作教学;课程设置
什么是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美国学者这样介绍:一个在全国高校内开设小说、诗歌写作课程的学科;一个招募小说家、诗人从事该学科教育教学的国家体系。[1]19世纪末,美国爱荷华大学首先开设了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的专业课程。经过一百年多年的发展,创意写作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普遍设立的学科,授予本科、硕士学位。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奠定了美国文学繁荣的基础,更为美国的影视、广告、动漫等文化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创造性人才。
如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欧美国家,包括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也设立了创意写作相关专业及课程。在中国大陆地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也于近年纷纷设立创意写作专业,招收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学生。而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写作,只是一门公共或专业基础课,与英语、政治或其他专业基础课相较,是一门地位极其尴尬的课程。写作基本上属于院校不重视、教师没干劲、学生没兴趣的课程。这一背景又直接影响了教学本身,使得写作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教学与训练脱钩,课堂与社会脱钩等问题,影响了课程效果和学科发展。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来说,囿于教育体制、学科体制等因素,更为可行的是研究创意写作的教学理念及模式,革新传统、僵化的高校写作教学。
一、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努力做出了一些变革,但仍然过于强调专业性,即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目标设置课程,看似体现出专业性、对口性,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能力素养较为单薄。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作为一门缺乏对口专业的课程,课程定位不明,教学理念陈旧,课程和课时不断被压缩,甚至取消。很多院校只在中文或少量文科专业设立写作课,一般开课一或两个学期,每学期30课时左右。
“作为基础学科的写作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它除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外,还担负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创造能力、创新品质的重任。”[2]写作课应该作为高校基础课程,培养各学科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品质。裴显生教授的论断和西方创意写作的观点似乎不谋而合。
西方的创意写作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由一系列课程体系支撑的学科和专业名称。创意写作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既有传统的文体写作训练,又有感知、思维的系统训练。[3]117-118创意写作不仅着眼于教授写作、培养作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从业人员。
针对当前日新月异的职业变化和社会变化,普通高等院校的写作,完全可以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面向工科、理科、文科等不同专业开设,打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
如上文所述,西方的创意写作课程设置科学、系统,既有教授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写作的课程,如小说写作、诗歌写作、随笔写作、回忆录写作等,又有面向社会、强调创意的写作课程,如专题写作、博客写作、电视节目写作等。这些课程主要通过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得以实现。一个工作坊一般有一位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主讲人,配以1-2名助教,教学班级人数一般控制在10-20人,主讲人设计话题、活动、写作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写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和老师提出称赞或批评意见。工作坊的授课形式也比较自由,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以田野采风、实地考察等来组织,还可以以项目来推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据笔者调查,国内大多数普通院校只开设两门写作课程:教授原理和文体的基础写作和教授实用文体的应用写作,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趋同。写作课需要面向不同专业、领域、需求,合理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首先,通过基础课对不同专业的一年级学生进行基本的文体训练和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选修课满足高年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选修课还可以根据院校资源、专业特点、学生需求设计若干课程。另外,在课程管理上也可以更加灵活,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查方法等方面也可以做出更多的改革和尝试。
二、师资配备
西方创意写作的师资分为两类:一类是Writer,一类是Expert。Expert是专门负责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的学者,不能承担写作教学。Writer是主讲人,负责承担写作教学。Writer必须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同时又取得了创意写作的硕士学位(简称MFA)。当然,承担教学的Writer,还有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他们都有一定的创作实绩,来校停留几周或几个月,为学生授课,与学生讨论习作。
然而,国内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写作教师一般由中文各学科教师专任或兼职。教师具有文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教育背景,授予的是文学博士或硕士。大多数写作教师只能说是Expert,是文学、写作学的学者,缺少丰富的创作实践。复旦大学近年开设的创意写作硕士点由知名作家王安忆负责,她邀请了严歌苓、王蒙、叶兆言等作为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先后引进80后作家张悦然、著名诗人王家新等从事写作教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也有驻校(或半驻校)作家制度。
要想切实提高写作课的授课效果,加快学科发展,必须注重师资配备。首先,借鉴“驻校作家”模式,邀请作家、专家来校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授课。按照传统,许多院校每年也邀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家来校,但是仅仅满足于办一个简短的讲座,作用有限。所谓“驻校”,必须保证一个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其次,利用院校优势,与当地作协等单位合作,帮助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第一线的写作。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某领域的优秀校友,以合作项目、担任学生导师等方式,建立互帮互助。
当然,国内大多数普通院校,不具备北大、复旦等著名高校的特殊资源和优势,不具备大量引进作家的渠道和能力,何况,中国的大部分作家都跻身于各地作协,专事写作。所以,立足整合本校教师资源,才是最便捷之路。但,纵观高校写作教师的生存状况,由于学科偏见、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因素,大多数写作教师并不能深入、持久地研究写作教学、进行写作实践。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大多数写作教师感到院校对于写作学科不重视,并准备伺机“转行”,从事更要发展前景的学科,而能够坚持经常写作的仅占15.6%。
因此,优化写作教师的师资队伍,必须根据写作学科的特点,制定特殊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政策,鼓励写作教师从事教学和创作。据悉,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多元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机制,将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创作成果纳入进来。尝试多元的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机制之后,一定会吸引原本放弃或不愿从事写作教学的专业师资。院校可以进一步设定各项激励措施,鼓励写作教师从事创作,及指导学生创作。另外,统筹利用校内的已有师资,鼓励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教师承担课程,设计并开设相应的写作基础课或选修课。
三、教学内容
上世纪80年代,裴显生等教授建立了国内现代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这一学科体系延续至今,较少变革。不论是写作的教材编撰还是课堂授课,基本上分为两大块:写作原理和写作文体。写作原理主要分为主题、结构、材料、表达方式等几大块,写作文体主要分为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等几大类。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主要建立在这样一个框架之内,存在着理论多于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西方的创意写作工作坊尽管在教学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都不讲单独的写作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写作训练来引导学生体验写作、交流写作、掌握写作。
因此,不论是从写作学科的特点,还是从社会、学生的切实需要,国内写作教学的教学内容上都应该作出变革——以写作训练构建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写作教材都会谈到文章主题的重要性,往往会给出深刻、正确、集中等要求,虽然教材或者教师也会针对这些要求作一些阐释,举一些例子,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过于抽象,难以真正领会。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其实是本末倒置,倒不如根据教学目的、专业需求等,设计出一些个性化的、系统性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在真正的写作中体会。
国内的大部分写作教材,不论在写作原理部分,还是写作文体部分,都存在写作实例偏少、陈旧、单一等问题。写作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也存在同样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会采用一些写作实例,但这些实例多为已完成的优秀范文。展示优秀范文固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高的学习标准,但也会造成学生畏惧写作、难以下笔。写作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个性化的创作过程,应该向学生展示更真实的写作过程——素材收集与处理、创作心理、创作困境、修改过程。
所谓多层次的写作实例,一是指既要有优秀范例,也要有不那么优秀的范例,展示不同水平的创作。比如说可以展示作家或行业的经典范例,也可以展示稍显稚嫩的学生佳作,最重要的是展示一些不那么优秀的范例,指出其突出的优点和缺点。二是通过一个作品不同阶段的修改稿,展示作品的创作过程。众所周知,写作是一个不断思考、调整、修改的过程。写作的教学范例需要向学生展示这一过程,强化这一过程。三是紧跟时代变化,补充不同题材、不同样式的写作范例。教师的教学体系可以较为稳定,但范文、实例一定要实用、新鲜、多样,符合学生和社会需求。
四、教学方法
西方创意写作在长期的教学中摸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过程写作教学法。课程开始时,教师会设计一些情境或几个话题,请学生分组交谈,激发创作兴趣和灵感,这是“预写作”;然后,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草稿”,快速写出自己的构思,不要过多考虑语言、修辞、结构等问题;接着进入“修改”阶段,在“修改”之前,先请学生分组交流、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再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才是认真调整语言、结构的“定稿”阶段。
创意写作的教学重视传统写作教学忽视的“预写作”和“修改”阶段,而且引导、激励学生自己去写作,去体会。写作教学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经验的共享。[4]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讲的过多,变成“以讲代写”,也不能是先介绍原理和技巧,再布置写作练习,变成“讲写分离”,或者是“以改代写”,寄希望于通过教师为学生改病句、改作文,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国内的高校写作教学可以借鉴创意写作的“过程教学法”,帮助学生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写作训练和写作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写作,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作,共同探索。
近些年,国内关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谈的较多,但在高校写作教学中谈的较少。西方创意写作工作坊(Workshop)的授课形式,体现的就是合作探究。在工作坊中,写作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参与到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写作活动中,教师、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激发、反馈,教师起到引导、点拨作用。[3]115
国内高校的写作教学也应该切实转变,改变教师主导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改变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模仿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形式,建立学生的写作小组,引导学生交流想法、习作,互评互改。写作小组建立初期,可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制度,并引导其开展活动。另外,延伸课堂之外的写作实践与探究。可以通过开设网站、贴吧、博客、微信等方式,展示习作、评价,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式探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又生活在一个全民写作能力遭到质疑的时代。国内高校的写作教学如果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悠久传统和资源,汲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也可以为国内文学和文化的繁荣,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G.Myers.TheElephantsTeach:CreativeWritingSince1880[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2]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许道军.创意写作:课程模式与训练方法[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雪莉.艾利斯编.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何旺生)
The Reform of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 with Creative Writing
QI Xiaokun
(SchoolofHumanities,HefeiNormalUniver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 western creative writing has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creative writing major has been set up in Peking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But for the majo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writing falls behind, writing teaching effect has frequently been questioned. Therefore,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writing subj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have to make new attempts and reform the writing teaching method by studying western creative teaching idea and method of writ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course and improve the writing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creative writing; writing teaching; 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5)01-0083-04
[作者简介]齐晓坤(1982-),女,安徽六安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收稿日期]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