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研究述评

2015-03-28 09:06田海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述评

张 蕾,田海洋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研究述评

张蕾,田海洋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844006)

[摘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其课程结构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学界集中对此类院校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与经济社会实际需要的关系,学科课程与实践教学、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及质量等方面的困境进行了热烈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而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不仅能够说明这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试图发现其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述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等机构先后成立,既为学界提供了研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平台,也为增进院校间彼此的了解和资源的共享,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根据人才市场的反馈,高级应用型人才仍然是短缺的人才类型,已有的应用型人才并没有达到人才市场的质量要求。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持,学界普遍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集基础性、职业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人才类型。[1]就其培养规格而言,学界对其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而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学界则存在一些争论。首先,争论体现在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关系上。潘懋元教授主张不追求全面的知识系统,而更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优结合,突出强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顾建民教授也同意此点,认为在知识结构上,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是具有行业性,[3]并不一味要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然而,另有一些论者则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夏建国提出,由于现代科技、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现实要求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4]罗三桂也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要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需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以提供其发展的后劲。[5]其次,学界在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上也存有争论。吴晓义倾向于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淡化专业基础教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和通识教育上。[6]史秋衡教授也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他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深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理论知识平台,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7]面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争议,邵波、陈飞提出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通识教育,而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通识教育是较为合理的选择。[8]应用型人才主要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的工作,能够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为具体的操作构思和产品类型,是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类型”。[9]或是“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质,并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的人才类型”。[10](P56)其培养规格由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决定着其是否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有关知识上的争论,反映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良好的课程结构的事实,而课程结构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是影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落到实处,课程是核心,良好的课程结构是基础和保证。由于研究对象、角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学界对于课程结构的定义较多样,还有学者将狭义的课程体系解释为课程结构,如赫冀成教授就认为:“课程体系就是课程结构,二者是等同的,其含义是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在各自有不同的分工的同时彼此配合,它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部分。”[11](P19)还有研究者认为,课程体系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的综合体现,[12]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框架之下探讨课程结构问题。现将学界有关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方面的研究做如下综述。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思想的探寻

课程思想,即课程观、课程理念,是课程的认识论基础。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曾指出,课程流派是影响课程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课程理论流派、不同的课程理论思潮体现出不同的课程价值观,也要求不同的课程类型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13](P187)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课程思想,即理性主义的课程思想和功利主义的课程思想。前者看重对高深学问的追求,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广博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14](P22)因此,课程以学科分类为依据,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而后者关注知识的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实际运用能力,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现实需要服务,[15](P7)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从现实需要出发。虽然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理论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课程思想,但是单纯注重功利追求的课程思想有明显的弊端。因此,皮武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当将两种课程思想进行合理的综合,以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为目标来重组课程思想。[16]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论述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更应当具备利用高深学问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打破理性主义课程思想和功利主义课程思想二元对立的局面,从应用型教育过程中突出的复杂性、情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出发,重构新的课程思想来指导课程结构的建设。潘懋元教授认为,结构主义的课程思想既关注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建构,又注重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思想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17]而这种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思想的重新厘定,其实是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关系的再认识和再确定。谢笑珍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应用”为取向,而不再遵循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从知识到技能的课程思想,要经过再创造,将这两个割裂的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她提出“知行合一”的大课程观是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现实需要的课程思想。这一课程思想既注重对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整合,又注重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整合,根据各部分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关系,使其有机融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拼凑,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18]黄克孝教授则进一步认为,为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要博采众长,因而提出“多元整合”的课程观,主张将凡是有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想都拿来进行再加工,再组合,以摆脱传统理性主义课程思想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能够避免单纯的功利追求以及其他纯粹的“本位”主义的危害。[19]可见,在更新课程思想,使其适应应用型教育的论争中,虽然各家具体观点不同,但都注重“学、术并举,崇术为上”[20](P68)的理念。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内涵特征

在课程思想史上,虽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戚勒、斯宾塞以及杜威等人的研究都曾在课程实践的层面涉及到课程结构的问题,但是还没有给出“课程结构”的概念。[21](P238-241)学界真正针对于课程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此,学界对课程结构展开了持续不断的研究。然而,由于研究角度和层次的不同,研究者对于课程结构的内涵界定也有所不同。顾明远教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对课程结构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广义的课程结构是“学校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形式”,而狭义的课程结构则是指“一门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22](P258)施良方则认为,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23](P92)而廖哲勋指出,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24](P68)由上述关于课程结构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学者对于课程结构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各家给出的定义都是在一定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为达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而设定的,关于学校开设哪些课程,以及对所开设课程的合理安排。[25]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则是为达到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一定课程思想的指导下,确定院校应当开设的课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当前,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建构,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将通用知识以及通用能力的课程模块与学科课程和职业课程模块相结合,重视实践课程的安排,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增强其就业能力。[26]其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建构要以行业企业中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结合教育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涉及的行动领域整合成课程。再次,应重视实践培训部分,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开设实践实训课程,使学生深入工作一线,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良好衔接。[27]同时,实践实训可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组织,以避免学科知识为中心建构课程结构的弊端。可见,当前学界重视根据实际需要为导向建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强调对其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突出课程的“网状”结构的特点。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困境

学界已有不少研究者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做了研究,发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困境:(1)有研究者从实践视角考察发现,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缺乏成熟的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泛化的问题,[28]使得人才的应用能力不尽如人意。李波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才培养没有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课程结构与职业需要相脱节造成的。[29](2)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理论课程比例过高,实训过少,实践取向不够的问题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关注。严丽萍提出,从学理方面考虑,虽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不以学科为主要依据,但是学科依然是院校课程建构的重要支撑。再从实践角度考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确实存在难以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因此,这一问题对院校课程结构的困扰较大。[30]因此,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基础课程学术化倾向严重,学科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在安排上系统性不强,课程内容偏难、偏深、偏狭,课程结构注重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脱离实际需要,忽视实践课程,从而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1]陈新民、金劲彪等也提出这种与研究型大学课程结构相似的安排使得课程的应用性特点不够显著,故而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2](3)通识教育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程,比例过低。由于受“对口”思想的影响,院校往往较为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学科课程相比,比例明显失调,使得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传统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缺乏对专业发展前沿的把握,轻视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现在课程结构方面,则表现为分科课程多,交叉课程和综合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而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比例少上,更突出的问题是质量不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这样几类:一类是全国统一的必修课程,例如大学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等,另一类是教育部规定的选修课程,这一类主要是由学生选修的人文素养类课程;还有一类是依据院校的性质而开设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如工科院校开设的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等课程。这种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方式较为被动,缺乏长远的考量,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课程缺乏,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作用大过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影响到课程质量,使得通识教育课程没有达到沟通文理,兼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效果。[33]

(四)对突破课程结构困境的探讨

就如何突破课程结构中的困境这一问题,研究者已多有思考。首先,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地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地方。叶树江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提出,为提高服务地方的质量,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上要紧跟地方政府公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发展规划等文件,密切关注地方对于人才提出的要求;[34]同时也要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出发,紧跟市场的变化和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并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以培养特色人才。[35]体现在课程结构方面,则要以行业、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为导向来构建课程,明晰专业课程和应用能力所应达到的程度,并将其细化和落实到课程当中去。

其次,就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的关系而言,马建荣从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转化的视角探究,认为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非此即彼,二者必选其一的对立关系,不应完全否定学科知识的价值,只有建立在学科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由此,他提出突破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困境的关键在于平衡好学科学习和应用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应以学科为基础,展开学科知识学习基础上的能力教学。[36]而马龙海则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要达到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要打破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相分离的局面,而树立“面向职业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观念是达到学术与应用能力相联系的平衡点。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则是整合学术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优势策略。[37]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要打破按照学科范畴建构课程结构的旧框架,紧密围绕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标准,设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注重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对实践能力的提高。[38]

再次,就如何突破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的困境,有研究者认为,首先应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并提高选修课程的学分。[39]进一步而言,有研究者认为,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而由于专业教育是相对较窄的领域,还不能使学生形成宽厚的基础,因此提出通识教育应当围绕专业教育构建课程结构,设置开放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形成专业和其学科领域的理论得以互动、沟通、对话的平台。[40]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对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做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既紧密围绕专业课程,又不与专业课程的内容重叠,同时,这样的安排还能够避免通识教育课程过于空泛的弊端。另外,要对通识教育课程做系统性的安排,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融于一体,以达到通专交融的目的。

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特点

虽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特有的院校类型,国外很少有针对这一院校类型的专门研究,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却是各国大学共同面临的任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美国的州立大学、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等大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机构,它们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借鉴。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配合以双元制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主要采用“学习—工作—学习”的“三明治”式的课程结构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而美国则通过合作教育的模式完成这一工作。[41]各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具体形式安排虽有不同,但都紧密围绕社会变化,以及行业企业的需要进行,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以服务地方作为课程理念的核心。虽然在社会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服务理念的内涵有所变化,但是服务地方的理念从未改变过,始终通过满足社会要求来促进自身的活力,保持创造力,以获得发展,尤以美国的州立大学为突出代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学生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力争服务地方的同时给予所有学生以平等的教育。体现在课程结构方面,则是以灵活多样的,不断经过调试的课程结构满足地方和学生的需要。[42](P116)(2)课程结构重视实践性。课程分阶段进行,由宽泛到专深,逐渐深入,以“项目化”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根据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变化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将学科的前言知识和行业知识及时地引入课堂和教学过程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紧跟时代的意识,增强应用创新能力,并提高其发展的后劲。[43]即使在理论课程中,习题课也占有很大比重。(3)以上各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方面都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强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通识性课程的重要作用,以通识性的课程帮助学生与工作世界建立联系,通过将相关课程组成学科群的方式建立交叉课程。[44]选修课以专业课为基础,所占比例很大,通识教育课程起着补充、深化专业课程,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作用。[45]

三、评价与展望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职能,而课程结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由此促成学界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学界对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两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但是对其知识结构的分歧较大,尤其体现在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三方面的关系上。而种种争议,一方面反映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良好的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这也因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地方和行业办学,本科应用型人才要做好学术和职业两方面的准备,因此其课程结构较为复杂所致。面对其复杂的课程结构,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课程结构给出了较多样的定义。本文对于课程结构的研究将狭义的课程体系也包含在内,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就是此类院校为达到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一定课程思想的指导下,确定院校应当开设的课程,并对其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对课程结构的界定,是以“学、术并举,崇术为上”为指导思想的。而要促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厘清课程结构的含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此类院校课程结构的困境进行深入地研究,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目前,为突破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中的困境,国内已有大量针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此类院校课程结构中存在的困境已有一定认识,认为课程结构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缺乏深厚、有效的理论指导,课程结构脱离经济社会实际需要,学科课程与实践教学、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及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并且,研究者在借鉴国外同类型院校课程结构建构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已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应用、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转化,或从教育社会学等视角出发,对如何突破现存的困境做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思考。但是,已有的研究多是从某一方面思考如何突破此类院校课程结构中的困境,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而以职业化发展为视角思考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困境及其突破,能够将多个研究侧面进行整合。职业化发展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一元制下寻求转型发展的合理选择,可以理解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满足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就业,解决自身定位不准等问题,对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参照地方行业企业的需要,[46]保持主体的普通教育特性,同时在院校的一个或几个系科培养高级职业型人才的发展方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处于部署重点大学和省属综合大学之后,资源获取的不足限制其发展。而在人才培养上也往往难以摆脱学术性、精英化的定位,仍存在以知识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这就使得此类院校的课程结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实践实训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脱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阻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毕业生在知识的应用与转化上较之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要弱,在实际操作能力上较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要差,这成为此类院校发展的一大困境。若此类院校实现了职业化发展,也就找到了自身的特色办学路径,在资源的获取上能够取得一定优势,同时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也更为明确,有利于完善课程结构中的不足,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从职业化发展的视角来思考,而不单单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应用、问题逻辑或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离等某一方面做思考,将更有利于突破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困境,从而也将更有利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整体需要。

[参考文献]

[1]邵波.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14,(13).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4]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5]罗三桂,蔡忠兵,李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课程体系建构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6]吴晓义,唐晓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2008,(4).

[7]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8]邵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9]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10]宋伯宁,宋旭红.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11]赫冀成,张喜梅.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

[12]赵艳林,冯兵,吴志强.全程互动 科学构建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13]John. D. Mcneil.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M].Boston:Little Brown,1996.

[14]〔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何曙荣.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皮武.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以H大学为案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7]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18]谢笑珍.再造“知行合一”的大课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19]黄克孝.论技术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创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1).

[20]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4]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5]曹小琴.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6]张纯荣.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7]李占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逻辑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8]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29]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

[30]严丽萍.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中的两难问题[J].江苏高教,2013,(3).

[31]朱永江.新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2]陈新民,金劲彪,周朝生,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33]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基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4).

[34]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35]杨科正.论面向地方优化专业课程结构[J].教育评论,2010,(5).

[36]马建荣.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转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37]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 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社会学课程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38]刘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9]钟英.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40]何太碧,范国英,马力.专业教育视域下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41]魏银霞,彭英.英德美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评论,2011,(6).

[42]Frederick Rudolph. Curriculum: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ublisher,1978.

[43]卢亚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13).

[44]徐同文,陈艳.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45]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6]李作章.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导向与路径选择——基于文献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

责任编辑:谷晓红

Review o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Problems of New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ZHANG Lei,TIAN Hai-yang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Kashgar 844006,China)

Abstract:At the key mo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 adjustment of occupation structure requires the adjustment of the training goals of applied talents. New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institutions for this type of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system. In recent years,more academic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these universities,its relation to the economic society needs,relation with subject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and major courses concerning portion and quality,and other issue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the achievements are summarized and meanwhile problems are discovered.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new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curriculum structure;review and comm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26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2—0117—06

[作者简介]张蕾(1989-),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田海洋(1968-),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1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述评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