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成因分析

2015-03-28 09:0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障碍

张 瑞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成因分析

张瑞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从教育者视角出发,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研究。文章试从接受主体、教育者、接受环境和接受反馈四个方面对受教者接受障碍进行成因分析,以期拨开云雾,化解接受障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释义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建构,是接受主体将接受客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是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起抵消作用的不利因素,致使接受主体与教育者的隔阂,接受主体情感拒斥、知行不一,教育预期效果收效甚微。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对人的态度、思想、观点、信念、行为和文化品位等造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从空间上看,它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运行机制的全过程,也可能发生在某一个环节;从致因因素分析,分为内障碍和外障碍。内障碍主要从接受主体视角分析,外障碍从教育者、接受环境分析,接受反馈障碍则体现了接受主体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的缺陷。

(一)接受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以社会为本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会调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阶级统治服务。”社会本位的工具性价值取向让受教育者对教育者领导权产生质疑而拒斥。受教育者主体权利被尊重才有促成积极接受的可能。下文将从接受主体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原因。

1.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被漠视而导致认知障碍

从传播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是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传播效果从微观层面看是探究带有一定动机的传播信息是否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态度、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多大影响,概言之,即传播者在多大程度实现了自己的传播动机;从宏观层面看是研究传播活动对个人及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的总体。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也是受传者不断被发现、受传者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越来越被重视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传播效果研究理论一方面从个体微观层面深化对受众心理和认知过程分析,另一方面从社会宏观层面,深化对受众所处的人际、单位等群体关系和社会结构关系分析。从本质上讲,传播效果研究的正是处于特定社会、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人与具有社会建构意义的大众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受众认识视角的转换来实现。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通约性,传播效果研究对受众的发现这一线索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从人口统计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背景有年龄、性别、职业、籍贯、民族、教育程度等区别;从社会关系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家庭教养、社会经济地位、隶属的阶层、群体价值和规范、宗教信仰、所处的时代背景各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必须考虑接受主体的背景特征:需要、动机、期待、兴趣、个性心理、认知机制、既有的经验、价值观、选择性;扮演的角色、人际交往、同辈团体、群体规范和压力等,认识到受教育者是个体的“人”,也是处于一定群体、社会圈子的“人”,更是特定文化模式中的“人”,充分尊重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视角的革新。这样,主体的接受活动才能更积极、更主动,从而更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原因之一就在于漠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将接受主体假设成无差别的一般受众,看成是被动的受传者,致使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受限,陷入被动消极的境地,缺乏积极互动和主动建构意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只被设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建议者、建构者。教育者的良好初衷和“苦口婆心”在接受主体看来是外在于个人的,已没有实质意义的约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秩序需要与受教育者个人的内在需要发生断裂,受教育者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看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而难以内化于心,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也会流于形式,进而阻碍预期效果的实现。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引发情感障碍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态度和期望发生根本转变,城市化、工业化、识字率、教育和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健康水平提升、地域性流动增长,城市人口迅猛增长。这片新天地也相应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社会的期望。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质社会结构。然而,我国的当代社会,应该说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也尚未完全进入现代社会,是一种“过渡型”的社会形态。现实却是过渡型社会满足这些新渴望的能力的增进要比这些渴望本身的增进要缓慢得多,结果就造成不断增长的需要与满足能力之间的差距。社会成员普遍感受到、体验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也就衍生出了各种马克思主义的负面标签,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现实解释力了,无用了,过时了,引发情感拒斥和逆反心理。加上过去采取抽象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知识化的方式像自然科学一样授受,将受教育者看作是“知识接收器”“美德袋子”,完全不考虑接受主体的心理需要和情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接受主体之间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关联,认同感、信任感无从谈起,这无疑是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雪上加霜。

(二)教育者

中国的现代化涉及价值观的改变,即“意味着社会内部集团会逐渐接受天下平等和以成就量人的那些规范”,传统宗法社会表现出的累积性不平等逐渐被假定的人人平等的现代价值观念所取代。然而特权、关系、金钱比规范制度更管用的某些现实践踏着社会成员秉持的信念信仰,摧毁人们的价值观。公正、平等、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扩大、犯罪、腐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凸显。社会乱象自然有“渴望和指望之间差距的效应”,与领导者也有必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渴望个人发展的机会均等和自身发展空间,希望看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政府清廉。

(三)接受环境

尼采曾经说过,“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形塑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由社会层、群体层组成。社会层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群体层是群体规范、观念和制度等。处于现代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受教育水平提高、媒介接触更加便捷和都市化、工业化迅速推进,另一方面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刺激和鼓噪起了社会成员对权力、财富和声望等的强烈欲求,加之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性及其垄断性与变动性的矛盾,常会引致社会冲突。”这些冲突和混乱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层面,接受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和混乱也不足为怪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将人们置于一个由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环境”中。传播学课程设置理论相关研究证明,大众传播可以引导和操纵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培养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大众传播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在引导社会成员对环境的认知上,引导舆论、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越来越成为地球村,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国之间政治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也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碰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身处信息社会历史之维,经济结构的调整、交流的频繁、媒介接触的便捷,涉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各方面的变革,也衍生了多元价值观,冲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接受反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持有传统价值理念,对受教育者缺乏明确的主体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更多见的是单向传播,即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接受者的单向过程,缺乏反馈和互动,即便有互动和交流,也缺乏及时性和灵活性。事实上,在接受过程结束后,对这个过程和结果本身进行评价、反馈,既有可能强化原有价值信念,继而增加后续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是对原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修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反馈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家庭、同辈团体为辅,对接受者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了解、评价和帮助。自我评价则以社会评价为参照。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他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人关于自我的感觉是以群体为参照镜,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想象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借他人之眼形成自我观念。接受主体在与教育者、家庭、同辈团体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潜在的反馈和评价,对接受主体的观念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单向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互动、沟通、交流、反馈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顺畅运行自然会受阻。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从教育者视角出发,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研究。通过对接受主体、教育者、接受环境和接受反馈四个方面对受教者接受障碍进行成因分析,有助于从思维模式方面提供价值参考,从而化解接受障碍。

[参考文献]

[1]唐震.接受与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李青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障碍的心理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8).

[4]王淑芹.传统信德的特征、断裂成因及其承继的原则[J].道德与文明,2005,(3).

[5]〔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谷晓红

Cause Analysis for Accepting Difficul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Rui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low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at previous education is educator-perspective-oriented and hence ignores the educatees’ “acceptance”. The cause analysis is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ubject of acceptance,educator,environment and response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acceptance difficulties.

Key word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cceptance difficulties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27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2—0123—03

[作者简介]张瑞(1989-),女,湖北枣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10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障碍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跟踪导练(四)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