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5-03-28 07:16杨迎平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管理者素质教育大学生

杨迎平,闫 青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概述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阳国亮教授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按照自身的特点,设计成才的目标,严格付诸实施,检验行动状况,控制日常行为,实现预期结果的活动过程。[1]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作出以下界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能够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成才目标并且付诸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能够对自身心理和行为进行监控、对目标实现结果进行考评的能力总和。也就是说,从实践的角度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在目标确定、目标展开、目标实施和目标考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通过努力要培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换言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主体包括高校和大学生自身这两大层面。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构成

根据大学生自我管理所涉及到的主要领域,可以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分为学习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生活管理能力、情绪情感管理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六种。

1.学习管理能力。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学习管理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以学业目标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有效调节和监控学习过程,并且能够对学业成就做出恰当评价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在自主性学习、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其中,自主性学习是学习管理能力的核心,它重视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强调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2.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可以理解为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调控,目的是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效率。时间管理的本质是通过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增强时间意识,提高时间的规划、分配和监控能力,以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任务的目的。大学四年是人生中的黄金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课上时间、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必然会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3.生活管理能力。生活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金钱管理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是每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面对的新挑战。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不曾离开父母独自在外地学习和生活,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将要面对很多需要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的自理能力正是在不断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金钱管理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对每月生活费的安排。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不盲目消费,做到有“节”有“度”。此外,生活管理能力还要求大学生能够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情绪情感管理能力。它包括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两种。前者指的是大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合理表达、宣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大学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体验。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管理能力不仅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有着积极影响,而且也会对其整个人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5.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常也叫做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规划过程,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大学生通常要综合考虑社会、家庭、目标职业和自身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兼职、实习等方式对目标职业进行初步体验和感受,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职业。

6.人际交往能力。进入大学前,学生还不太担心人际关系的问题,每天以书本为伴,一心只为考大学,无暇顾及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生都住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宿舍里,再加上大学阶段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多,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素质教育。此外,“素质教育”又频频出现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中。[2]这表明,实施素质教育已上升至国家意志的高度。

不少人认为素质教育的对象仅仅是中小学生,高等教育阶段就不用再谈素质教育了。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存在误区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3]这表明素质教育并不是对某一阶段或某类教育提出的要求,而是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的教育。也就是说,大学教育应当实施素质教育,大学生也是素质教育的对象之一。

从培养目标来看,素质教育要造就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对于一个受过素质教育并且合格的大学生来说,自我管理能力也理所应当成为其必备的能力之一。

(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大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黄金时间,还可以为毕业后在职场中的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自我管理能力是其在招聘员工中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在求职时必备的能力之一。这是因为每个用人单位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领导层面的决策和管理之外,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普通员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以该职位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高效完成本职工作,那么这个组织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反之,则不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三)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高校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客观上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高校管理者高高在上,而大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呈现出明显的弊端,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便在此背景下产生了。新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要求高校将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且也要求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2.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随着高校扩招的逐步展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增多,大学新生人数呈逐年递增之势,且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远不及新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种类日益增多,层次更加分明,办学形式逐渐多样化。[5]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对自己负责。

3.学分制的施行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学分制在教学管理方面独具优势,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而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学分制的施行也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大学生从“他律”转变为“自律”,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其中就包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必备素质之一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诉求。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可行性

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从理论层面来看,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找到理论依据。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成熟是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重要条件。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诸多学科中有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理论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内因是大学生,外因则是管理者和一系列规章制度。高校若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管理,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要通过规章制度来保障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实现学校管理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使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是关键。

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思想成为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以及树立正确学生观的思想基础。[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心理学领域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几种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出现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的是发挥潜力、成为自己能力所及的人的需要。[7]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有效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理想的自己,达到自我实现。

(二)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成熟是前提条件

1.大学生生理发展日趋成熟为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体格发育逐渐完善,内脏机能日益增强,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发育趋于成熟,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育的后期,基本上已经成熟,具备了进行自我管理的生理条件。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成熟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发展较为完善,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意志发展呈现出较高水平,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个性心理发展逐渐完善等方面。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

3.大学生社会性的完善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前提。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发展与成熟,大学生的社会性也日趋完善。例如,大学生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增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这意味着大学生具备了从事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条件和进行自我管理的潜质。

(三)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重要条件

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成熟为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而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则是促成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大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地位,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少之又少,因而学生管理活动是一种从管理者到大学生的单向管理活动。与传统管理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管理不同的是,现代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热情,着眼点在于重视组织成员的个性和价值取向,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管理水平提升至一个新台阶。[8]当高校管理者转变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开始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大学生的主动性之后,学生管理活动呈现出生机,大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他律”转向“自律”,管理者也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受益,工作难度减小,工作效率提高。因此,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条件。

[1]阳国亮.论大学生成才教育与自我管理[J].高教论坛,2004(1):4-6.

[2]李学农.综合素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3][4]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3/2006/3/he7396032 197360029150-0.htm,1999-6-13.

[5]侯怀银.高等教育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92.

[6][7]李 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5,128.

[8]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10.

猜你喜欢
管理者素质教育大学生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