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宠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两汉赵国县邑乡里考
赵宠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笼统而言,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赵国曾辖有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以及尉文 6县。两汉赵国所辖乡的情况不明。除中丘县里的情况不详外,目前已知赵国其余5县有32或33里。
两汉;赵国;政区;县邑乡里
关于两汉时期赵国的政区,集中见于《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的简短文字。西汉赵国情况,《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载:
赵国,故秦邯郸郡,高帝四年为赵国。景帝三年复为邯郸郡,五年复故。莽曰桓亭。属冀州。户八万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二。县四:邯郸。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赵敬侯自中牟徙此。易阳,柏人,莽曰寿仁。襄国。故邢国。西山,渠水所出,东北至任入。又有蓼水、冯水,皆东至朝平入湡。[1]1630-1631
东汉的赵国,《续汉书·郡国志二》“赵国条”云:
赵国秦邯郸郡,高帝改名。雒阳北千一百里。五城,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邯郸有丛台。易阳 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柏人 中丘。[2]3437
赵国政区看似一目了然,但实际情况却极为复杂。除秦汉之际的武氏赵国、赵氏赵国外,西汉就先后存在张氏赵国、刘氏赵国、吕氏赵国、刘氏赵国。[3]赵国几度废置,其所辖支郡(汉景帝平七国之乱后王国无支郡)、县亦常有变动,且变动较大。而《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所记载的实为赵国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所辖县以及平帝元始二年(2年)拥有的户口数。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九《汉书四·侯国考》认为:“班《志》郡国之名,以元始二年户口籍为断;其侯国之名,则以成帝元延之末为断。”([清]钱大昕著,方诗铭、周殿杰校点:《廿二史考异(附〈三史拾遗〉、〈诸史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也指出:“《汉志》事实上乃是两份资料的混合物。一份是平帝元始二年各郡国的户口籍,另一份大抵是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各郡国的版图(即所属县目)。”“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汉志》所载各郡国版图并不断于同一年。”(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而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则认为:“……《汉志》所录版籍为截止于汉成帝元延三年九月的行政区划信息,这便是《汉志》的时代断限。”“《汉志》所记录的行政区划面貌不是由不同断代的版籍拼凑而成,而具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年代断限:汉成帝元延三年九月。”“《汉志》实际上是由平帝元始二年各郡国的户口簿、成帝元延三年各郡国的行政版籍,成帝绥和二年全国《集簿》三份不同断代的资料拼凑而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2、84、106页。)王莽时改赵国为桓亭郡。东汉时期,赵国的情况要简略很多。建武五年(29年),徙广阳王刘良为赵王,复置赵国。十三年,降为公国。十九年,复为王国。大约在章帝建初四年(79年),原属常山国的中丘县划为赵国,赵国下辖5县。[4]106-107直至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邯郸、易阳、襄国属魏郡。[5]36十八年(213年),徙赵王珪为博陵王,赵国除为赵郡。[6]387,559《续汉书·郡国志二》所载赵国辖5县应为建初四年至建安十七年的情况;所载的户口数则为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2]3385的数字。
简牍、石刻等资料,为我们了解两汉时期赵国所辖县邑乡里等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它们可以从多方面来印证、补充、修正传世文献的记载。已经有多位学者就出土文献尤其是出土简牍中郡国县邑乡里进行了梳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①如陈直:《居延汉简综论·居延简所见地名通考》,《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130-135页;林振东:《“居延汉简”吏卒籍贯地名索引》,《简牍学报》第6期,(台北)简牍学会,1978年,第166-181页;吴昌廉:《居延汉简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统属表》,《简牍学报》第7期,(台北)简牍学会,1980年,第164-175页;[日]日比野丈夫著,周振鹤译:《汉简所见地名考》,《历史地理》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6-242页;何双全:《〈汉简·乡里志〉及其研究》,《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5-235页;王子今:《汉代长安乡里考》,《人文杂志》1992年第6期;周振鹤:《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165页;收入《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6-242页;冯小琴:《居延敦煌汉简所见汉代的“邑”》,《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贾丽英:《秦汉简反映汉初赵国属郡及南部边界问题二则》,《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简帛网2011年12月1日;高成林:《松柏汉简中的“便侯国”与西汉的侯国迁徙》,简帛网2011年12月14日;马孟龙:《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3辑;晏昌贵:《增补汉简所见县名与里名》,《历史地理》第2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9-255页;张莉:《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简帛网2013年1月21日;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简帛网2013年9月18日;周波:《说肩水金关汉简、张家山汉简中的地名“赞”及其相关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12辑,中西书局,2013年,第286-309页;孙兆华:《〈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里名及相关问题》,《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马孟龙:《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2辑;田炳炳:《〈肩水金关汉简(叁)〉所见县名与里名》,简帛网2014年7月22日;黃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叁)〉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简帛网2014年7月22日;赵海龙:《〈肩水金关汉简(壹)〉地名订补》,简帛网2014年8月23日;赵海龙:《〈肩水金关汉简(贰)〉地名补释》,简帛网2014年8月24日;赵海龙:《〈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简帛网2014年8月28日;赵海龙:《〈肩水金关汉简(叁)〉所见地名补考》,简帛网2014年8月31日;赵海龙:《居延敦煌汉简地名补释》,简帛网2014年9月19日,等等。下面我们也步武前修时贤的芳踪,尝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相结合,探讨两汉时期赵国的县邑乡里。
(一)赵国邯郸县
赵国邯郸县,如《汉书》卷45《江充传》:“江充字次倩,赵国邯郸人也。”[1]2175明确说武帝时期邯郸为赵国属县。西北汉简相关简文如下:
(1)戍卒赵国邯郸邑中阳陵里士伍赵安世年三十五(50.15)
(3)戍卒赵国邯郸县蒲里董平(346.1)
(5)戍卒赵国邯郸上里皮议 车工(73EJT1:19)
(8)戍卒赵国邯郸东赵里士五道忠年卅 庸同县临川里士五郝□年卅(73EJT7:42)
(13) 三石具弩一丝伟同几郭轴辟完 稾矢铜鍭五十其卅二完十八斥呼
简(1)中的“邯郸邑”值得予以探讨。我们知道,除地名中本身带有“邑”字外,两汉时期的“邑”指的皇太后、皇后、公主的汤沐邑。[1]742②《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邯郸邑”给我们提供了新认识:在某段时间,赵国的首县邯郸曾作为了汤沐邑。
但简(1)无明确年月,有学者讨论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所见汉代的“邑”,对该简的时代曾有所探讨:“……明言为‘邑’,但其中的‘三十’写法有问题。因为,简牍中的‘三十’写法为王莽简,王莽更邯郸为‘桓亭’。加之图版不清楚,字迹属西汉之物,简文当是‘三十’。”[7]这里有几处需要辨析:一、据前引《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所载,王莽时改赵国为“桓亭”;二、从西北汉简来看,“卅”写作“三十”,始于王莽时期,但在东汉建武年间也常可见到,有一定的延续性;三、因为图版很不清晰,如该简的释文无误,简(1)的时代似应为建武年间。也就是说,在建武年间邯郸县曾作为汤沐邑存在了一段时间。
简(13)“□郸平阿里”,查《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两汉时期县级政区只有沛郡(国)有“郸”,赵国有“邯郸”,无法判断“□郸”一定为“邯郸”,只是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因此据上列各简,可知邯郸有中阳陵里、成□里、蒲里、输里、上里、侍里、台邮里、东赵里、临川里、困里、广阳里、乐中里、鹿里等13里。平阿里或为邯郸县之里。
(二)赵国易阳县
赵国易阳县,见于下列石刻文字:
赵国易阳南界。
孙继民等考证该石刻文字的时代为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8]《东观汉记》卷9载邓训得人心故事:
邓训尝将黎阳营兵屯狐奴,后迁护乌桓校尉,黎阳营故吏皆恋慕,故吏最贫羸者举国,念训常所服药北州少乏,又知训好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于洛阳市药,还过赵国易阳,并载青泥一襆,至上谷遗训。其得人心如是。[9]294
按:邓训迁护乌桓校尉时为建初六年(81年)。[6]608《续汉书·五行志四》“山崩条”载:“(和帝永元)七年七月,赵国易阳地裂。”[2]3332永元七年为95年。其时,易阳为赵国属县。《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赵孝王良传》载:
(元初五年)赵相奏乾居父丧私娉小妻,又白衣出司马门,坐削中丘县。时郎中南阳程坚素有志行,拜为乾傅。坚辅以礼义,乾改悔前过,坚列上,复所削县。[6]559
而据《东观汉记》卷7记刘乾事则为:
乾私出国,到魏郡邺、易阳,止宿亭,令奴金盗取亭席,金与亭佐孟常争言,以刃伤常,部吏追逐,乾藏逃,金绞杀之,悬其尸道边树。国相举奏,诏书削中丘。[9]227
联系《后汉书》所记,此处赵王刘乾私自出国到魏郡邺、易阳,说明元初五年(118年)易阳时属魏郡。惜不知何时分属魏郡,又何时重归赵国所辖。
赵国易阳又见于以下西北边塞屯戍遗址出土文字:
(14)赵国易阳神爵三年戍
卒皁布复袍一领麻
重十二斤三□杨□
成少负造邯郸守丞
贾掾□令史忠临(帛,大湾出土)(乙附50)
简(14)神爵三年为公元前59年,其时易阳属赵国。简(17)下端残,“寿”应属于里名,但无法判断“寿”下有几个字,暂定里名为“寿□里”。因此根据上列各简,可知易阳有侯里、南实里、寿□里、长富□里、南市里等5里。
(三)赵国柏人县
赵国柏人县,见于以下肩水金关汉简:
(21) 四石具弩一
戍卒伯人宣利里董安世 兰一冠一
藳矢铜鍭五十(73EJT28:6)
(23)状公乘氐池先定里年卅六岁姓乐氏故北库啬夫五凤元年八月甲辰以功次迁为肩水士吏以与塞吏卒为职戍卒赵国柏人希里马安汉等五百六十四人戍诣张掖署肩水部至□□到酒泉沙头隧阅具簿□(73EJT28:63A)乃五月丙辰戍卒赵国柏人希里马安汉戍诣张掖署肩水部行到沙头隧阅具簿……亡若三
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庚申肩水士吏弘别迎三年戍卒……候以律令从事□□□(73EJT28:63B)
简(21)中“伯人”、简(22)中“佰人”,即“柏人”。简(23)残断,据简文,其时代大约为甘露二年(前52年)。其时,柏人为赵国属县。据上列各简,可知柏人有宣利里、平阳里、希里等3里。
(四)赵国襄国县
赵国襄国县,如《后汉书》卷44《张禹传》:“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也。”[6]1496张禹为东汉中期人。其时襄国为赵国属县。汉代玺印文字也可见“赵国襄国”:
赵国襄国宋谚字子义。[10]7
赵国襄国县也见于居延汉简:
该简上下残断,简中里名暂定为东麓里。襄国县又见于肩水金关汉简以下简文:
(24)田卒赵国襄国长宿里庞寅年廿六(73EJT1:13)
(31)田卒赵国襄国斋里李赐年卌三(竹简)(73EJT27:22)
简(27)下端残,“恩”应属于里名,但无法判断“恩”下的字数,暂定里名为“恩□里”。 因此据上列各简,可知襄国有东麓里、长宿里、下广里、泛里、恩□里、陈西里、曲里、公社里、斋里、稺楚里等10里。
(五)赵国中丘县
据考证,原属常山国的中丘县约于建初四年(79年)归属赵国。[4]106-107前引《后汉书》卷14《宗室四王三侯传·赵孝王良传》记载元初五年(118年)赵王刘亁因罪被削中丘县。后因悔过自新,得以复所削县。但出土资料中,似未见有关东汉赵国中丘县的记载。
赵国属县除上述邯郸、易阳、柏人、襄国和中丘外,尚见“尉文”:
根据相关文例,此处的“尉文”亦应为赵国的属县。但“尉文”却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
按:尉文应为赵国地名。《史记》卷43《赵世家》载:“(孝成王)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司马贞《索隐》:“尉文盖地名。或曰,尉,官;文,名。谓以尉文所食之地以封廉颇也。古文质略,文省耳。”张守节《正义》:“尉文盖蔚州地也。”《史记》卷 81《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邑名也。”司马贞《索隐》:“徐广云:‘尉文,邑名。’按:《汉书》表有‘尉文节侯’,云在南郡。盖尉,官也;文,名也。谓取尉文所食之邑复以封颇,而后号为信平君。”[11]2448说明赵国曾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而尉文自应属赵国。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颁布推恩令。[1]170据《史记》卷21《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元朔二年六月甲午,封赵敬肃王子丙为尉文侯,五年薨;元狩元年(前121年)侯犊嗣,元鼎五年(前112年)免,国除。[11]1080而《汉书》卷15上《王子侯表上》载赵敬肃王子分封侯国八,其中尉文,“在南郡”。[1]443我们怀疑此处的“尉文”,即战国时期赵国的“尉文”,而不应舍近求远,《汉书·王子侯表上》“在南郡”恐误。
联系简(34)“赵国尉文”,应可确认尉文曾为赵国属县,惜该简年代无法确定。周振鹤认为赵敬肃王子分封八侯国中的尉文、榆丘、襄嚵、封斯、朝节、东城,“此六王子侯国宣帝前皆已国除、省并”。[12]79有学者指出:“……此简言赵国尉文,可见其属赵国,而不属汉郡,则其年代应在尉文侯国国除之后,省并之前,即武帝元鼎五年至宣帝之间。”[13]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尉文县在“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后某年又划属赵国”,于成帝“元延三年(前 10年)被省并,故不见载于《汉志》”。[14]看来尉文为赵国属县的具体下限时间尚有待新资料的刊布与深入研究。
(1)笼统地说,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年赵国曾辖有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以及尉文 6县。东汉建武年间邯郸曾作为汤沐邑存在,而尉文县存在的具体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
(2)两汉赵国所辖乡的情况不明。
(3)赵国的里。邯郸有中阳陵里、成□里、蒲里、输里、上里、侍里、台邮里、东赵里、临川里、困里、广阳里、乐中里、鹿里等13里。平阿里或为邯郸县之里。易阳有侯里、南实里、寿□里、长富□里、南市里等5里。柏人有宣利里、平阳里、希里等3里。襄国有东麓里、长宿里、下广里、泛里、恩□里、陈西里、曲里、公社里、斋里、稺楚里等10里。中丘县里的情况不详。尉文有翟里。目前已知其余5县共32或33里。
[1]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司马彪. 续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孙继民. 赵文化的分期及汉赵国新材料的发现[N]. 光明日报. 2009-6-2(12).
[4]李晓杰. 东汉政区地理[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6]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冯小琴. 居延敦煌汉简所见汉代的“邑”[J]. 敦煌研究,1999(1).
[8]孙继民,郝良真,马小青. “赵国易阳南界”石刻的年代及价值[J]. 中国历史文物,2004(1).
[9]刘珍. 东观汉记[M]. 吴树平,校注.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0]罗福颐. 汉印文字征·第三[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1]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周振鹤. 西汉政区地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郡国县邑乡里[EB/OL]. 简帛网.
[14]马孟龙. 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3).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K232
A
1673-2030(2015)03-0010-05
2014-09-15
赵宠亮(1982—),男,河北永年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文物》编辑部编辑、副研究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秦汉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