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彬+周中惠
摘 要:课程设计是门高深的学问。在晶体熔化教学完全失败的背景下,通过反思教学实验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晶体熔化的实验方案。课堂实验表明,该实验方案更先进,实验结果更有效,充分解决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晶体熔化;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终于上完了,可心里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两节实验课均以失败告终,这对于自信满满的我是个不小的打击啊!看来,我的课程设计的确有问题。俗话说失误不害怕,害怕的是对失误的忽视,量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这样的话肯定误人又误己!不行,我得去“取经”。于是,我找到我们物理同科的一位老前辈,向她详细叙说了我刚才实验课上学生的实验数据以及我的课堂困惑,前辈听后点点头,一点也不着急,对着我呵呵轻笑,然后轻轻地对我说了四个字:反思,搅拌。突然间,我似乎灵光一闪,脑中好像抓住了什么,而前辈似乎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报以微笑,轻轻说道:去吧。带着刚才的感觉,我快步回到办公室,开始“细细回味”我的课堂。
实验课上存在的问题:
1.熔化温度:实验时,学生实验药品选用海波,海波的熔点是48℃。实际上,学生实验时观察发现,温度计示数才30℃多就出现了海波熔化的迹象。所以在巡视中,学生投来了疑惑的目光。为了和课本一致,我对他们辩解道:“可能是实验室的药品海波不纯吧,所以我们的实验数据才与课本不一样。”
2.熔化过程: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热。而从学生实验报告单记录的实验数据来看,几乎没有小组有温度保持不变的记录,数据走势都是一路上升的记录,这与非晶体石蜡的熔化特点一致了。尴尬便在此了,如果依靠学生的数据引导,大家得出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所以我最后只能否定学生的数据记录,再次把实验问题归结为海波的纯度问题,实验的结论也只能由我代为总结口述。
3.熔化结束问题:只有海波全部熔化后,海波的温度才会上升。但实际上,有的学生发现温度都60℃多了,海波仍没有熔化完全,也就是根本没有一个熔化过程,变成了一直在熔化。
在回忆上述问题时,我的脑海始终闪现着老教师的“经书”——搅拌。那搅拌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才搅拌呢?炒菜时我们需要搅拌,是因为锅底受火焰烘烤,温度较高,而上面温度较低,这样就会上下温度不均,把菜烧煳了;煮饺子时也需要搅拌,关键是怕饺子受热不均造成爆肚了……对啊,学生实验时产生的这些问题是不是都是受热不均造成的呢,搅拌不正好能使药品均匀受热吗?回想一下:实验中温度计是插在药品的正中央,而给药品加热时是外面的先受热,所以外面的药品先达到熔点进而先熔化,而中央的药品受热较慢,当然温度较低,因此,我们才看到温度计示数还没达到熔点海波就熔化了。至此,我感觉我可能真的找到问题所在了。想不如做,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实验室,重复刚才的实验,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我现在手里又多了一根玻璃棒,用来实验时进行搅拌。可是实验时我又发现一个问题,由于装药品的容器是试管,并且试管中还插有温度计,所以实验时根本不能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不过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我撤下了原来的试管,改用了一个小烧杯作为药品容器,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这下用小烧杯能进行搅拌了,但搅拌时玻璃棒很容易碰到中央的温度计,甚至碰破温度计或玻璃棒,如果让学生进行实验我想这样的后果肯定会发生的。怎么办呢,实验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不知什么时候,楼下工地上搅拌机的轰鸣声将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真是烦了。”我走的窗台边嘟囔道。突然间,我的目光被搅拌机的搅拌轮吸引过去,嗯?如果实验时我们旋转着进行搅拌不就能避免碰撞了吗?于是我动手用粗铁丝做了一个螺旋形状的搅拌器,并在上面加装了一根横铁丝作为旋转把
手。接下来实验再次进行,上课学生实验时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看来一个“搅拌”还真是了不得啊!第二天,学生上课时我又组织大家再次进行了实验,那些恼人的问题也都没了,实
验数据很准确,完全符合晶体熔化特点,大功告成!
心情终于轻松了。静气慢思——也许平时自己太轻视初中物理吧,总觉得那点知识还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手到擒来,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造成钻研教材不够,研究教法不深,考虑问题不周,这才出现教学以教材为主,变成了教材的奴隶,而不会灵活变动或者加以改进,以至于生硬的教教材,彻底违背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看来我真的该好好学习了。
最后,告慰一下自己吧——潜心静气,宁静致远!
参考文献:
任俊仙.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改进[J].物理实验,2011(12).
作者简介:王海彬,男,1985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临汾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改革,学生自主式学习。
周中惠,女,1984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临汾市第三小学,研究方向:班级的民主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