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

2015-03-27 21:28王益军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摩擦力

王益军

摘 要:从认知负荷理论角度分析摩擦力概念教学过程中难点的形成原因,并尝试提出降低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摩擦力;概念教学

摩擦力一直都是高中力学部分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过降低难度的方法。有的教师试图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试图通过改变实验器材来降低难度。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难点的形成,并试图提出降低认知负荷的措施。

一、认知负荷及其理论概述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最早是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J.SweUer在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按认知负荷的不同来源,可以把认知负荷分为两类:内在的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外在的认知负荷(ExtraneousCognitive Load)。内在的认知负荷来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如复杂度),不易被教学设计所改变。对学习者来说,教材各要素的交互性较低时较易理解。因为各要素可被单独处理,不需要参照其他信息;当各要素之间具有高度交互性时,则较难理解,因为需将较多的要素纳入工作记忆中思考,这将造成较高的认知负荷,阻碍学习。外在的认知负荷是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来源于教材设计与呈现的方式,或教学活动本身,可以通过改善教学设计来降低。

二、“摩擦力”概念中认知负荷的分析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总是似是而非,如摩擦力是否存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以及摩擦力是否做功等问题。然而摩擦力不但是力学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摩擦力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在判断摩擦力是否做功时,必须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是静摩擦力做功时,怎样理解“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动摩擦力又怎样理解“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关系?这些元素不是离散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很高的内在认知负荷。

三、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

1.创设情境,提高相关认知负荷,减少内在认知负荷

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学习者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唤醒学生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图式或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和解释问题,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本节课中,笔者通过以下设计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注意力。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地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引出课题)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播放视频1──《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摔跤的情景。(播放画面2──小朋友捉泥鳅,一捉一滑)。(播放画面3──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

找一找:以自行车为例,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地方是减小摩擦?(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讨论)

2.优化教学设计,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由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重新组织信息和材料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下列方法和原则都能从不同角度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按邻近原则呈现材料,避免注意力分散;清除多余信息,避免冗余效应发生。

笔者设计如下问题串:(以下问题的讨论均在该平面内无其他作用力的情况下)

问题1.一物体以速度v0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2.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以速度v0沿水平向右运动的车厢

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3.将一物体以向右的速度v0,放在速度为v沿水平向左运动的车厢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4.将一物体以向右的速度v0,放在速度为v沿水平向右运动的车厢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5.将一物体以向右的速度v0,放在速度为v方向与v0垂直的沿水平运动的车厢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6.以上问题中,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大小是否相同(同一物体,同一车厢)?

问题7.以上问题中,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方向是否改变?

问题8.地面是静止的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应该让学生明白:

(1)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才会受滑动摩擦力;

(2)某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该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与速度大小、方向无关,与相对速度大小也无关,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方向不变;

(4)如选施力物体为参照物,问题就可简化为相对参照物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5)地面仅是参照物的一种,其他物体也可作为参照物。

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摩擦力概念教学的难点和原因。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降低了内在认知负荷;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减轻外在认知负荷,保证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负荷不超载,提高了摩擦力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谈“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9(06):14.

[2]朱向阳,施朝群.“楞次定律”教学探讨与实验设计[U].物理实验,2010(06):20.

[3]李志专.认知负荷理论的解读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50.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摩擦力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透析摩擦力
帮你认识摩擦力
摩擦力的“功”与“过”
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神奇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