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波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张扬个性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高中数学由于难度大、抽象性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分层教学成为其最佳选择。分层教学有着充分的理論依据,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实施分层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分层教学和现代的教育需要契合。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依据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71-02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到来,分层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理论,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并广泛应用的在教学实践中。然而,分层教学并非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它已有了四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几经兴衰,经历了各种生存状态。近年来,它再次被我国的教育界专家提出来,再次进入它生命中的繁荣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进行探究,以求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1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1 历史依据
无论是在国内和国外,分层教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分层教学最古老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因材施教”理论的基础,也是我国历代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在国外,17世纪之前也一直坚持个别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育。到了17世纪中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位教育教学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才使得班级授课制代替了个性化教学。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有人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兼顾了共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需求——提出了“按学习、成绩分班分组教学”,再次将分层教学提上教育日程,分层教学的理论再次成为教育理论中的时尚元素。
其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现代教育也一直将其视为一种教育、教学原则,要求各位教师一直贯彻执行,只是没有明确地将其写进教学大纲,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指导罢了。
1.2 课标依据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新课程标准是新时期的教学方向和指针,是上级教育部门在充分研究了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确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九年义务阶段初中数学的基础都存在极大差别,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灵活变通的应用能力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传统意义上的“一刀切”的教学大纲已经落后于教育的时代需求。新课标的诞生正是在对传统教学大纲的修改、补充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目前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中的“多层次、多种选择”正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课标对分层教学的建议,是在充分研究高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的现代教育理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现实依据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很大的差距:成绩优秀者能考到接近满分的成绩;成绩差者不到及格分数。面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差异,统一的教学目标只能让成绩优秀者“吃不饱”,成绩落后者“吃不了”,所有的人都对教学有怨言,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发展。而分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数学基础、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既有利于教学培优,又能保证差生不彻底放弃数学学习,进而推进全班学生整体前进。
目前,素质教育正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不再将升学作为唯一目的,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这里所谓的“有用”,就是指能为学生将来生活、工作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各异,数学知识的需求也必然千差万别。分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分层教学不仅有历史依据、课标依据,而且有现实依据,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2 分层教学的实施原则
分层教学仅仅是教学的一种理念和手段,并非只要我们实施分层教学就一定能去明显的成效。相反,如果分层教学实施不当,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以便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1 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理念,必须遵循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最大程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的课堂角色要及时进行转变,充当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起到引导学习方向、点燃学生激情、激发学生智慧、推动学习深入发展的作用,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儿。
2.2 差异性原则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而采取的教学方法,遵守差异性原则是它最基本的出发点。教师要对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有明确的了解,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了然于胸,还要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学习效果等,以保证对学生的层次划分公正、合理。比如,部分男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导致成绩相对落后,但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只是非智力因素,他们的智商很高,接受能力也极强;还有一部分女生,由于学习刻苦,成绩相对不错,但是,数感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不占优势。面对这些学生,划分层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可能做到层次划分的科学、合理,且能被学生接受。
但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具有动态特点,不断在发生变化。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变化,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促使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效果,减小个体之间的差异,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遵循差异性原则的最终目的是缩短学生的差距,促进学生成绩不断优化,因此,教师要正视差异、承认差异、缩小差异、消除差异,促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并实现整体优化。
2.3 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分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包括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要切实了解分层教学的意义:是为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学生划分等级。让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分层教学是立足学生的现实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整体进步、发展。这种分层教学,强调是学生个人纵向的比较,弱化学生间的横向对比,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进步的愉悦感。
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当人体验到从事某一活动的快乐时,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参与热情。高中数学学习在九年义务数学的基础上进行,之前的数学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高中成绩。一味的横向对比,只能让成绩较差者接受打击,逐渐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甚至完全放弃。分层教学则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的途径之一。与自己学情相符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需要。
2.4 激励性原则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成绩是正面激励出来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作业,并进行分层测试,因此,学生虽然学习绝对效果有差异,但是在测试分数和心理感受上并没有大差异。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测试分数中,总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体验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
教学评价也要注重遵循赏识激励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结合他们相应的学习目标,对优秀学生可以从他们的绝对优势入手激励;对于差生要注重对学生的相对性进步进行肯定,弱化差生在班级中的位置、与他人的差异,让學生从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中汲取向上的力量,激励差生对数学学习不放弃,达到全班学生整体进步的教学目的。
总之,分层教学是一个古老的教学理念,又有其崭新的时代意义。分层教学既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是数学科目特点的要求,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对分层教学这一重要举措,要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科学实施,切实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追求共同进步作为教学的努力方向,彻底结束高中数学是尖子生专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许吉平.中专化学教学中班内“隐性”分层教学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 吴斌卡.论诵读教学的层次[D].湖南师范大学,2003.
[3] 周美娟.中职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王梅.高中数学班内显性分层教学与隐性分层教学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