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朋
摘 要:在考试指挥教学的大的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以本为本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精力大部分被局限在课本解读和习题训练中,对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忽视或“偷工减料”。该研究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从注重课堂阅读方法指导、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进行形式丰富的阅读展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阅读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阅读 方法指导 阅读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58-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这个目标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语感、阅读方法、情感、精神成长、阅读量等都提出了相对明确的要求。然而,在考试指挥教学的大的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以本为本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精力大部分被局限在课本解读和习题训练中,对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忽视或“偷工减料”。这种语文教育现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崇高情操的形成、高级趣味的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等都极为不利,导致学生成为只注重掌握解题技巧、忽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提高的高分低能者。因此,展开有效的课内外阅读,丰富学生语文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以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成为目前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师该如何科学处理课内外阅读的关系,以课内教学带动课外阅读活动的进行,发展学生的有效阅读呢?结合该研究者的教学实际,该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1 课堂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主要选择了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种题材,也选择了少量的剧本和电影文学。面对不同题材的课文,初一学生并不能自行快速摸索出与之相应的解读方法。如果教师不加以进行有效指导,很容易导致学生找不准阅读的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严重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渗透不同文体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每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有一个方向性的理解。比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中描写的事件或者场景来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以及揣摩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也感悟作者寄予的情感。初一课本选编了《金黄的大斗笠》《散步》《背影》等主题鲜明、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段来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美、精神美的。并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揣摩人物的情感,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当然,对于记叙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这些知识体系比较明确的课文,我们在学生首次接触这类文体时,有必要对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地讲述,让学生懂得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去阅读、理解文章,懂得解读不同题材的文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比如,阅读记叙文要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阅读小说要从小说的三要素、结构的四部分两个角度解析,阅读议论文要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去分析,阅读说明文应该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角度剖析,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之初就能快速明确阅读的技巧、理解的方向,尽可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术语”,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的学科语言去认识、解读文章内容。比如,同样是比喻这种修辞,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称谓:记叙性文章中是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喻;在议论文中是一种论证方法,叫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是一种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比喻这种修辞的表达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虽然都是以“生动形象”为中心,但是不同文体的术语却有着各自的文体特色。同时,在初中阶段,教师还要注意向学生强调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语文术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区分清楚它们的含义,在閱读过程中熟练运用相应的术语去思考、理解,以增加学生阅读理解的有效性,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效率。
2 以阅读教学为把手促进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的广阔天地
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共选编近180篇课文、80余首古诗。仅仅依靠课本阅读与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高雅情趣的目标。课内阅读教学要起到“酵母”的作用,能够起到激发、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功效。因此,教师在课内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课内外作品的链接,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作品或读物,以最精彩的片段或情节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女娲补天》这则神话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两则神话,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阅读兴趣,并向学生介绍与《女娲补天》情节相关的名著《红楼梦》,以神话故事增加《红楼梦》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诱发学生对其阅读渴望之情。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向学生介绍三毛的《背影》,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个隐忍、慈爱的伟大母亲的爱女之情。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向学生推荐他的散文名篇《我与天坛》,以及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作家的人生经历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学习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时,向学生推荐《贾平凹散文集》这部书,并指导学生感受作家质朴、浑厚而灵动的语言风格,并体会作家散文中流露出的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在学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进行适度拓展,让学生了解与鲁智深相关的情节,并鼓励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在学习《出师表》时,通过“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来成就霸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内容,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自然连接。
只有我们留心去关注,就会发现每篇课文都能成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利把手,成为课外阅读的有效切入点。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本单元后的“阅读链接”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种语文版本都设置了阅读链接内容,实现课本导读与新课程标准推荐读本的一致,尤其是河大版教材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初一到初三系统地进行了名著导读,且以对名著内容或特点进行高度概括的形式进行导读命题,题目高度凝练且有文学意味,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课外阅读的另一个有利切入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活动中,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向同学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章或课外读物,以保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
3 借助丰富多样的阅读展示形式,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入进行
由于受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难以长时间保持,如果不借助外力督促,一曝十寒的情况会时有发生,这会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阅读展示”环节来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变形式,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该研究者主要采用以下三種形式。
3.1 讲故事、谈感受
这种形式主要在初一上半年采用。针对初一学生还保留着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学生喜欢故事性强的课外读物,且喜欢与人分享有趣的故事。每周利用一节课举行“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讲故事或谈感受,向同学讲解自己阅读过的最有趣的故事片段或情节,或谈谈自己对某篇文章、某本书的阅读感受。通过先组内交流,然后班级交流的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并由学生评选出小组、班级阅读“明星”,让他们带领小组、班级同学进行下一轮的阅读活动。
3.2 做点评、写感受
这种形式从初一下半年开始培养。通过一学期的阅读、讲故事、谈感受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基本养成,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此时,教师开始指导学生尝试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做旁批、点评,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疑惑,并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后,写一篇阅读心得、感受。鼓励学生从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去写,或赏析语言,或点评人物,或探究主题,或鉴赏写作手法,不一而足,只要学生有感受、有收获,就值得肯定和表扬。教师要及时阅读学生的阅读感受,并选出其中的精品进行展示,或在班级论坛上发表,或在班级内张贴,或向校报、校刊推荐,或每学期末编辑成册,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以激发出更大的阅读兴趣。
3.3 再创造、演绎名著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独特的,有别于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过的作品、名著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创造。比如改写、续写、缩写等,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还可以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来演绎名著的片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自己对人物创造、再塑造的机会,让学生演绎出有自己特色的名著情节。
当然,以上三种阅读展示形式并非完全割裂开来,也可以交叉使用,几种形式共存。
总之,关于初中语文有效阅读的探讨是一个繁杂的、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但是,正是这种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才使得阅读活动更丰富、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 黄铭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0(13):35-36.
[2] 蔡伟玲.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语文学刊,2011(24):88,116.
[3] 张贺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才智,2011(15).
[4] 陈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