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华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对丁竹园教育思想的认识
邓华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丁竹园,从早期在京津医药界享有盛誉“以医济人”的回族名医成长为 “以言济世”为救亡强国而大声呼号的回族志士,他冲破民族畛域,既有济世救亡之坚韧,更有时代熏陶下所迸发出的进步爱国思想。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教育理念丰富了时代内涵,增添了中华民族抗争求索的力量,彰显了爱国信念,为苦难中的回族大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丝曙光。不离时代、重视品质、关注现实和突破畛域的教育特色是当今改革、发展教育值得借鉴的一笔珍贵财富。
关键词:丁竹园;教育思想;启示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107.1324.02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 13:24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外有列强欺压,内有封建压迫,民族苦难深重。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心系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安危,不计个人得失,不懈探索,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前进。在众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当中,丁竹园就是一位主张改良宗教、发展教育、振兴实业的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同时也是近代回族社会爱国知识分子,从早期在京津医药界享有盛誉“以医济人”的回族名医到后来成长为一名 “以言济世”,为救亡强国而大声呼号的回族志士,在回族以及整个近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既能感受到这位回族知识分子冲破民族畛域、济世救亡之坚韧,又可以体会在时代熏陶下所迸发出的进步爱国思想。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教育理念鲜为人知,却丰富了那个时代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民族抗争求索的力量,彰显了爱国信念,为苦难之中的回族大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丝曙光。近年来,国内有一些论文和著作对丁竹园个人思想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丁竹园本人的爱国思想和行动研究相对较多。如丁宏的《丁竹园与〈园竹丛话〉》[1],钟银梅的《救济苍生 矢志不渝——丁竹园济世救亡理念探析》[2],许宪隆的《丁竹园爱国民主思想初探》[3],张琴的《秉承家学 悬壶济世——记我国近代回族著名医师丁竹园》[4],张琴、马志俊的《论近代回族社会活动家与民间禁烟运动——丁竹园及其组织化禁烟活动探析》[5]和《近代回族社会活动家丁竹园及其禁烟活动述略》[6],张琴的《晚清回族知识分子丁竹园爱国主义思想评述》[7]以及张琴、王晶的《近代回族报人丁竹园的职业观及其社会实践研究》[8]等。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白寿彝主编的《回族人物志·近代》(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前人主要针对丁竹园的爱国思想进行论述,虽然有些谈到教育思想,但都比较简略。不难发现,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浅层次的阶段,深入不够。笔者从其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丁竹园(1869—1935)字子良,号国瑞,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回族爱国知识分子、医生、社会活动家、评论家和爱国报人。丁竹园经历了清朝光绪、宣统两帝没落的统治,目睹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后来的共和失败和军阀混战。可以说,他的一生正值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晚清社会和民国变迁,使丁竹园加深了对中国社会落后根源的认识,也促使其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深入思考挽救民族危亡和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丁竹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丁竹园在教育方面的倡导,促进了回族教育的发展和回族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突破民族畛域,顺应近代社会爱国民主思想发展的潮流,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正确对待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在中国,民族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团结往往表现为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合作。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使回族和汉、满等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丁竹园作为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强调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了加强合作,他认为:“当去发展教育,在生计上多多注意,空谈宗教,那是靠不住的。”其次,要改良宗教,当时回民中 “念书的太少”, “念经的太多,教民的负担太重”,应该“多建立小学堂……念书的一多,自然就容易筹生计了”[9]253。还认为:“念书最能兴扬教门,不念书最能败坏教门。”“清真教诸君,以后务必多多提倡教育。”[9]253这种观点成为当时回族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观点。一方面,使发展教育成为推动宗教进步、提升回族大众文化素质的手段;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之前宗教和近代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协调了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使教育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
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实用主义思想得到传播。救亡图存、追求国家富强是当时人们的迫切愿望。丁竹园在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出:“无论德育罢、智育罢、体育罢,总要教他越教越富,越教越强,越教越明白,越教国基越巩固,国势越大,这才算是教育的结果呢。要是越教越穷,越教越弱,越教越糊涂,越教越空谈,那可糟了糕了。故此,这教育的宗旨,不可不认定,教育的法子,也不可不认真哪。”[10]强调了教育要紧贴时代,关注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把教育和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此外,丁竹园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将实用主义思想与中国的传统经世致用的思想相结合,进一步阐述了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以一种学以致用的心态去发展教育,开启民智。为此,在践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提出了“因事立学”的实用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出10条建议。其中一条说道:“中学作为实学专门,不必全带学外国文,把外国文作为专门学,不可列入普通学,学外国文的不准太多,可要求精求深。中国文理不精通的,也不准学习外国文,人数越少越好,学问越精越好。一卒业,就有用,就有安置。”可以看出,他热心倡导教育学界和社会团体爱惜学生的精力与光阴,注重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他还说:“学问贵精而有用,不可精而无用,能认定这个宗旨办法,我们中国的局势,数年后必然另是一个样儿。”[10]
(三)回归传统文化,重视德化教育
丁竹园作为回族知识分子,在对其教育理念广泛传播的同时,还对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性。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传统文化思想中不断探寻,内涵不断丰富、意义也更加深刻。首先,他的教育思想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中德化教育的认同。他认为统治者要治国兴邦必须要重视德治,对人民施行仁政,重视民心所向的重要意义。赞成孟子“得天下者,得其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的思想。并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要重视施行仁政,懂得爱惜民力的重要性。其次,他站在当时时代的前列,提出了对合格国民的培养要求:要培养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要德才兼备,教育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要具备建设国家的才能,包括注重实业、发展生产和理财的方法,不断彰显传统文化中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在如何培养富国人才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真正做到了回归传统和关注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其先进的教育观。
(四)注重平民教育以及教育的系统性
近代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意义的平民教育。丁竹园认为:“无规矩法律,断然不能立国,但求教育普及,民无失业,无盗贼,无乞丐,内政修明,外患自然就少了。”[11]当时的中国社会,由于列强入侵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衰微。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抗争,如戊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那就是民智未开。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丁竹园果断提出,应该加强对平民教育的普及,开启民智,扩大接受教育的平民数量。他说道:“没有普及好的教育,断不能出好国民;没有好国民,断不能出好绅士;没有好绅士,断不能出好官长。国家的大根本,全在培养好的国民,有了好国民,国家没有个不强。我故此说,普及教育是一定不可缓的。”[12]69由此可见,他针对近代社会的状况,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念,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因为要想学习西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近代化,建立现代的国家制度,使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基础。所以,丁竹园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提出的普及平民教育在开启民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方面彰显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倡导白话文,促进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播
为了宣扬爱国思想,开通民智,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丁竹园大力宣传白话文。他认为:要达到有效的教育,就必须让“妇女小孩不论粗细人,一听就懂”,而“文言论说皆长一片”,很难被民众所接受。提倡白话文是在文化教育领域内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大力提倡白话文,一方面促进了文学革新;另一方面,使当时的先进思想得到了传播,达到了教化育人的目的。
二、丁竹园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综观丁竹园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以下几点启示值得深入思考:
(一)教育是提升自身、挽救民族危亡、治国安邦的重要途径
丁竹园能够成为近代回族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从根本上说是他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的思想具有强调教育以救国为目的的现实性和突破狭隘民族主义的包容性等特点。他认为:“一家一国的兴衰,全在多数人,同心同德,维持补救。”[9]252所以,要让多数人时时刻刻不忘祖国,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爱国品质。这些都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去获得,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国民。他的教育思想中至始至终都是从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特别是作为一名回族知识分子,能够冲破畛域,共图国强更是难能可贵。
(二)教育救国、教化育人不能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丁竹园在其教育思想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同。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可以利用的成分,具有对于传统文化作用的传承性和重视平民教育发展的普遍性等特点。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回归华夏、注重传统、稳中求变,显示了他在教育理念上的理性与成熟。这也正是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立足时代、超越时代的智慧。
(三)教育改革要具有针对性,结合实施对象及所处时代,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变革需要智慧,变革更要符合实际社会的发展,丁竹园对于教育的改革主张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毕竟在其生活的时代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为中华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显示出巨大的先进性,培养了正确的民族和国家观,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与自强作出了贡献。这一点上,丁竹园无疑是先进和伟大的。
综上所述,从近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家,丁竹园能够面对当时的时代,提出自己的教育改革措施,教育、唤醒民众,为回族大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发展不懈努力。不离时代、重视品质、关注现实和突破畛域成为丁竹园教育思想的特色。也正是如此,他的教育思想成为当今改革、发展教育值得借鉴的一笔珍贵财富,其现实意义也值得不断去深思和发掘。
参考文献:
[1]丁宏. 丁竹园与园竹丛话[J]. 回族研究,1991,(4):76-81.
[2]钟银梅. 救济苍生 矢志不渝——丁竹园济世救亡理念探析[J]. 回族研究,2011,(2):80-86.
[3]许宪隆. 丁竹园爱国民主思想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54-57.
[4]张琴. 秉承家学 悬壶济世——记我国近代回族著名医师丁竹园[J]. 中国穆斯林,2010,(2):56-57.
[5]张琴,马志俊. 论近代回族社会活动家与民间禁烟运动——丁竹园及其组织化禁烟活动探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2,(6):108-112.
[6]张琴,马志俊.近代回族社会活动家丁竹园及其禁烟活动述略[J].兰台世界,2012,(11):80-81.
[7]张琴. 晚清回族知识分子丁竹园爱国主义思想评述[J].民族艺林,2014,(2):48-52.
[8]张琴,王晶. 近代回族报人丁竹园的职业观及其社会实践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79-82.
[9]白寿彝.回族人物志(近代)[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7.
[10]丁竹园.敬告学界诸君[J].敝扫帚千金录,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
[11]丁竹园.论宗教[N].竹园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12]丁竹园.普及教育之不可缓[A].丁国瑞.竹园丛话[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薛志清)
Research on Ding Zhu-yuan’s Educational Thought
DENG 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21,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stage,Ding Zhu-yuan was a famous Hui nationality doctor in Beijing-Tianjin medicine circle.Later he became an honest patriot who called upon people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destruction and make China powerful.He broke through national boundary and showed his perseverance to benefit mankind,and strongly and progressively patriotic ideas.As a representative of minority intellectuals,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added strength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resistance and exploration,which reveals his patriotic faith.His educational ideas of keeping close to the times,valuing the qualit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boundaries are still precious wealth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Ding Zhu-yuan;educational thought;revelation
中图分类号:K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1-0087-04
作者简介:邓华(1985-),男,陕西宝鸡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
收稿日期: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