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性及其语用启示

2015-03-21 03:43王晓卉
文教资料 2015年10期
关键词:场合语调言语

王晓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15)

副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性及其语用启示

王晓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15)

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时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对言语交际有效的补充与说明。副语言对语言交际具有解释功能,是说话人真实感情的流露,同时也能够替代言语并具有幽默性。对副语言的使用要注意区分场合、保持本色和顺其自然。这样才能用好副语言,充分发挥其功能。

副语言 言语交际 特性 语用启示

前言

我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副语言作为辅助手段,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狭义地说,副语言仅指人们说话时伴随语言而产生的一些发音特征和语言现象,包括停顿、语速、节奏、语调、重音等;广义地说,副语言包括各种身势语,如面部表情,头部动作、眼神、手势等,这些往往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副语言交际也被称为非语言交际。

国外关于副语言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关于副语言与话语意义的研究Malinowski(1985),Firth(1985),Verschueren(1999),Yus Ramos(1999),Leech(1981),Saeed(1997)。国内关于副语言的研究开始得相对较晚,本文统计了从1997年到2011年的相关论文和译著,内容主要涉及副语言交际及副语言特征的如毕继万(1999),孟小平(2004),曹合建(1997),熊学亮(2000);有关副语言与言语语义的研究如刘艳秋(2006),宗世海(2003,2004,2005),王德春、孙汝建和姚远(2000),何兆熊(2000)等。国内外关于副语言研究内容覆盖面广,但这些研究鲜有全面系统地谈论副语言的特性及其语用启示。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在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有可能更多地、更微妙地表达人们发出的不同信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对非语言交际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认识不足。“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人在谈话时,只有35%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因素传递的。”(刘汝山,1998:388)[1]副语言行为在表达情感和态度的交流中作用更显著。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人们直接交际的过程中,情感,特别是态度有93%是通过声调、眼神和面部表情来传递的,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只占7%。(Mehrabian&Susan.1967)[2]

一、副语言的特性

副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有很多不同的特性,比如对言语交际的有效补充和说明,使话语的意义更明了,交际手段及方法更丰富。本文主要研究副语言的这些特性:辅助性、真实性、替代性和幽默性。

(一)辅助性

这是副语言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特性。副语言作为辅助手段对言语交际有着及时、重要的说明作用。在交际活动中,人们要表达同意这样的观点时,除了用言语“我同意。”或“好,就这么办。”外,还经常用“点头”这样的副语言手段辅助说明。其他情况也一样,如对他人的言语、行为表现出的极其嫉妒、讨厌、厌恶的情绪等,只要通过语调或语气的改变就能够达到目的。如在不同的语境中一般用升调表现疑问或嘲讽;降调表现肯定和陈述;降调并伴随鼻音表示讨厌、嫉妒、愤恨;升降调表示满意、赞赏等情感。语调的改变是哪种意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判断。如:已故艺术家赵丽蓉老师和巩汉林在小品《打工奇遇》的表演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赵:“我不干了。”

巩:“赵妈!奶奶!姥姥唉,您不能走啊!您一走我们公司就完了!”

赵:“完了!Mm!咳!”

赵丽蓉老师巧妙地回答仅用了一个“Mm”,伴随伸出双手、耸耸肩的身势语,并且通过语调及语气的变换,这些副语言所产生的效果,把嘲讽与谴责交织在一起,不仅表现了一位普通老人在极富诱惑力的商品社会中,明辨是非、不为金钱所动的高尚品质,而且体现出了副语言不仅幽默而且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的特性。再如这样一个场景,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没到,你就等着吧。”这里有两句同样的话“你就等着吧”,依据具体语境,我们很容易就猜出,第一句是陈述一种想法,如果男孩先到了就等着女孩子;第二句明显就带有威胁性的语气,如果我先到了,你没到,后果很严重。同样的话语,只是语气不一样,传达的意义就截然不同。

(二)真实性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交际手段。当人们谈话时,经常伴随着各种副语言手段。语言与副语言同时运用是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在戏剧、电影、电视中都会发现这种现象。事实上,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际只凭言语而没有任何伴随的副语言手段是无法进行和难以想象的,至少是一种不充分的交际。副语言与语言交际一样,是人们互相交往的方式。在交际过程中,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传递信息与情感,构成整个交际行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还可能造假,比如人们会说谎,但副语言却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无法掩盖。如人们获知好消息时眉开眼笑,遇到挫折时垂头丧气,失去亲人时痛哭流涕,生气时满面怒容,不屑时或翻白眼或用嘲讽的语气说话……这些都是副语言表露内心情感的实例。

“也曾有学者对人的面部表情与讲话的语调进行专门研究,认为面部表情与语调密切相关,有一定的规律。如面部愁苦时,语调阴郁;面部喜悦时,语调爽朗。一般来说,面部表情是人自然、本能的表现方式。”[3]汉语中就有“察言观色”“喜形于色”这样的成语,除了面部表情外,其他副语言形式也一样,人们也能在交际时感受到双方的真实意思。副语言的语义表现性很强,表达的思想更准确,流露的情感更真实。难怪在一般情景中,人们更愿意相信副语言而不愿意相信言语交际。如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就是在人们交往中,一方不情愿接受对方的建议,但碍于面子或权威不得不听从安排,尽管口头还得答应“好,我同意。”面部表情是一脸的不情愿,眉头紧皱,说话没精打采。无论是谁都能猜到受话人的真实感受。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既要注意语言交际,更要重视非语言交际。

(三)替代性

副语言具有替代言语交际的特性。这一特性使交际双方在不便或不愿运用言语传递信息时,可以方便地使用这种非语言交际形式。在很多情景中,有意打破语言的常规性,仅用手势或面部表情就能传达出说话人的意图。如熟人或朋友相见时,如果不想说“你好”这样的寒暄语,可以互相报以微笑或点头或挥手致意,就代替了言语交际。道别时也是一样,无需说“再见”,只要双方都挥挥手就达到了目的。

在一些语境中,副语言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一种既简洁、省去解释,又避免冲突,不吐露任何表示不耐烦的明晰用语的策略。副语言的构成形式简洁、使用方便,不需要冗长复杂的话语符号,只需变换语调、语气、节奏或使用身势语等就可以达到说话人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很多场合都会如法炮制,的确省去了很多麻烦和烦恼。如这样一段话描述困难时期,母亲不愿让外婆知道自己的窘境:“母亲先给外婆舀了一碗面条,是稠的。我们的呢,是有几根面条的稀汤水。‘咋给娃娃舀了那么点?’外婆问。‘天天都吃,不爱吃,吃不完就糟蹋了。’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可弟弟却说‘不是’,我赶紧狠狠地踩了一下他的脚,他直接大哭起来。”(新浪网张亚凌的博客)这段话中,有两处副语言,一个是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表明母亲的态度,警告我们姐弟俩不要乱说,以免被外婆识破我们精心伪装的富裕生活;而我为了配合母亲的意图,打圆场,同时也警告弟弟不能说出真相,就狠狠地踩了他的脚。这些副语言手段都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有些不便说又不好说的场合,使用副语言就能代替言语,有时还能更好地化解危机。

(四)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常见的表现风格,它能使语言诙谐、耐人寻味,产生一种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不但可以通过语音手段、同音异义、同音同形异义词、词汇、一词多义等手段予以实现,而且副语言也具有同样功能。”[4]喜剧演员王景愚曾经在春节晚会上表演哑剧《吃鸡》,既然是哑剧就没有任何话语任何声音,只是通过演员丰富、形象的肢体动作传达出故事情节和编者的意图。王景愚的表演惟妙惟肖,把吃鸡的过程演绎得无比形象,幽默十足,使观众回味无穷。

还有已故的美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大师出演的无声电影,充满幽默。只要看过卓别林的电影就会被他高超的演技所征服,佩服他把身势语、表情等副语言手段发挥到了极致。试想当时是无声电影,卓别林大师都能把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使观众忍俊不禁,靠的就是演员的演技和对副语言的应用和发挥传达思想和意图,可见副语言能够充分地把幽默感表现出来。就当代来说,小品演员赵本山的表演也是诙谐幽默的典范。除了幽默滑稽的语言外,很多副语言手段也是运用得恰到好处,比如看到赵本山走路的样子及说话的语音语调就令人忍俊不禁,再配上他那富有变化的面部表情,观众就被自然地带到了喜剧世界。

二、语用启示

副语言有着诸多特性,在以言语交际为主的社交生活中是调味剂和添加剂,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替代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话语,避免误解和词不达意。运用副语言时我们还要注意正确使用,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语用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顺其自然、保持本我和区分场合。

对本国人来说,副语言基本是相通的,互相能够欣赏、理解和谅解。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副语言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各国之间的副语言也不同。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存在差异,每种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别国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清楚。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预先了解某些副语言在别国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沟通。

(一)保持本色

我们研究副语言的特性,主要目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障碍,使双方能够顺利进行交流。因此,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副语言之间的差异十分必要。我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还要注意保持本色,不能为了学习和应用外国的副语言手段,就把传统习俗丢掉。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如经常看到有中国人会学着外国人摊开双手并耸肩的动作,以及做出OK的手势。笔者认为,只是偶尔为之或出于逗乐,这样做无可非议;若是变成日常动作就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国外是有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很多社交礼仪值得借鉴。但是忘掉自我,丢掉我们的优良传统就本末倒置了。因此,在中国,崇洋媚外不可取,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卑不亢。具体到副语言的使用,应该视语境而定,如交际双方在中国,就应该按中国的说话方式或副语言进行。一旦交际行为发生在外国,就应当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理应学习并按照他们的方式交流。如寒暄时,互相熟悉的美国人有打完招呼拥抱的习惯,我们也应该尊重并予以回应。中国的礼仪就是面带微笑行握手礼,这样的差异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都应该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互相尊重、体谅,互相学习,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并达到彼此的目的。

(二)顺其自然

副语言手段是交际中人们的自然反应,不需要夸张或矫揉造作,这样显得很失真。上文讨论过副语言的特性之一是真性情的反映,通常比语言还可靠。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副语言,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是我们在交际时要注意避免的。

人际交往和日常行为是一种自然过程,无需戏剧性地夸张和造作,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会看到有些不合时宜的副语言表现,结果让对方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应对。如与外国人寒暄时,刚见面的朋友只是握手而已,关系熟了以后才会见面拥抱。还有听到好消息时,中国人一般的反应是满面春风,满脸喜悦,不会兴奋地大喊大叫。中国人一向是以内敛著称的,如果这样就是反应过度。西方人有公共场合,也不会表现过度夸张。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一定要真实地表现自己,既不要过度反应又不能故作矜持掩盖正常情感。这样才能给对方信任感、真实感,交际才能顺利完成。

(三)分清场合

在正式场合,副语言的应用比非正式场合要少很多,这说明场合不同,表现就不一样。如谈判这样的正式场合,双方的衣着一定很正式,互相之间礼貌有加,显示大家对这个谈判的重视。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公事公办,发言语言、语气、语调正规,不会出现异常波动。在演讲场合,主讲人严肃认真,控制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起伏不大,副语言手段如手势运用得当,中西方都是如此。

课堂上的表现中西方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人的课堂是很正规的场合,教师着装得体,有条不紊地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学生极少会打断教师的讲解来提问。这样的课堂很少有副语言的出现,上课气氛较沉闷。但是在西方课堂上,教师可以着装随便,授课时甚至可以坐在讲桌上,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时进出教室,或打断老师的授课,提出自己的疑问,尤其是可以有很多副语言出现,如语调语气方面,还能做出各种手势或姿势吸引别人注意,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进行这种对比不是要评判对与错,只是说明传统习惯不一样,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平时交往中,不管是跨文化交际还是文化内交际,副语言的表现机会远远多于正式场合。外国人在非正式场合,各种手势、姿势和面部表情等副语言丰富多彩,活泼可爱;中国人也一样,在熟人和朋友场合中,各种开朗活泼,各种搞怪,让人刮目相看。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家都正襟危坐,拘谨内敛,气氛严肃。如果双方成了朋友,交往时气氛就会比较轻松,副语言的应用就会大为增加。因此,要分清场合,视朋友关系远近,恰当的行为就是得体的交往,这需要每个人慢慢体会和实践,才能掌握副语言并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结语

副语言与语言同时参加交际过程,相互支持,相互制约,都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副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有哪些上文讨论的特性,在传递丰富、微妙的信息与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交际过程中,副语言和语言在思想中融为一体,共同表达具体的内容。运用副语言时,要注意区分场合,还要顺其自然并保持本色,因为本身处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主要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赋予非语言交际绚丽的色彩。目前,副语言交际的系统理论尚未完全形成,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加强副语言交际的研究势在必行,前景可观。

[1]刘汝山.体语学研究与外语教学.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Albert Mehrabian and Susan R.Ferris.Inference of Attitudes fro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wo Channel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1967.

[3]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35-38.

[4]田华.副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性[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5(3):14-16.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场合语调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不同的场合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