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培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郑州 451191)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及教育策略
李宜培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郑州 451191)
[摘要]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已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诚信缺失已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笔者分析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诚信养成和诚信缺失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诚信缺失;大学生;教育策略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行为之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以及利益主体多样化、个人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导致的种种道德滑坡,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已受到严峻的挑战,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已迅速地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诚信教育的缺失已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所以,教师要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深入探讨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可行之道, 完善其道德人格,提高其道德素质,是目前德育工作者的重大任务[1]。
1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
1.1考试作弊这是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典型表现之一。各高等院校虽然对此深恶痛绝, 教务处、学生处考前再三强调考风考纪,制订的处罚措施也十分严厉,但学生作弊手段仍花样百出,无奇不有,考试作弊仍然是屡禁不止、普遍存在。考试期间,校园信息栏张贴的因作弊受处分的学生名单成为校园内一道特殊的风景。一部分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论文和作业没有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东拼西凑,相互剽窃抄袭,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
1.2大学生经济行为缺乏诚信助学贷款是国家有关部门在1999年推行的,为缓解高等院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求学压力而实行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在校学生要以自己的学生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这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由于我国个人信用系统建立并未完善,所以学生毕业后还款主要是建立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基础上的。但是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遭遇了“信用”瓶颈。在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助学贷款的履行态度是严肃的,对拖延还款行为表示愤慨,认同助学贷款是国家支持教育的重大举措。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流露出“能不还则不还”的想法。对于银行来讲, 学生拖欠贷款利息或小部分人的恶意逃债,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继续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而国家的助学政策也将难以如愿[2]。
1.3求职造假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在就业应聘过程中,为了推销自己,并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抢占有利的先机,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制造假学历、假证件、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认定“履历造假”行为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把求职履历造假的不诚信行为归咎为激烈的就业竞争,这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3]。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调动了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人们的经济主体意识、利益主体意识和逐利动机空前强化, “利”主导着部分人的观念和行为,导致社会上部分领域存在着诚信缺失。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 使得正处于人生坐标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价值取向。
2.2学校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德育素质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即只是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健全人格,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在德育内容上,一直局限在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方面, 片面地强调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过分注重道德知识的掌握,而无视大学生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 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在实践中往往过于简单化,形式化,空洞化,缺乏实效性,这样就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这使学生很难找到道德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无法认同、接受。
2.3家庭教育的缺失目前,部分家长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功利思想严重,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诚信缺陷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削弱或抵消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诚信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忽略了对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矫正,对孩子偶尔发生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及时矫正。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中,享受良好的教育。但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 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偏离诚信的原则。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3.1加强校风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高等院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地,校风十分重要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全面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和公开的交流平台等的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强化守信光荣,不守信可耻的信念, 形成守信受尊重,不守信遭鄙视的学校环境,营造一种 “诚信光荣,背信可耻”校园舆论氛围。在这样的学校氛围作用下,大学生的诚信自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
3.2深化实践教育,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诚信道德教育实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诚信实践, 教师要把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如辩论赛、歌咏比赛、演讲赛、社会实践等, 或者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大学生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生活中因不诚实守信导致失败的事例和教训,逐步树立起“人无信不立”和“人人讲诚信”的道德观念,保证诚信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的“固化”和教育效果的长久作用[4]。
3.3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高校应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具体方法是学校通过个人承诺书、身份证、户籍证明、家庭基本情况、生活经历、品行说明、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助学贷款、社会保险、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对大学生个人诚信建立档案,由学生处或其他某一部门统一管理,将其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审核,选优、评优、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等环节绑定一起,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证明大学生的诚信度,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而个人诚信档案也成为大学生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5]。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地增强诚信教育的创新性、实效性和影响力,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水平,加快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为诚信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鲍义志.尽快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31):8.
[2]张凤奕.大学生助学贷诚信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34(5):74-75.
[3]孙卫东.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1(20):24-25.
[4]徐蕾.诚信的当代价值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学理论,2014,(25):193-194.
[5]石维富.近年来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9):86-89.
[责任编校:柯莉]管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76(2015)01-0110-02
作者简介:李宜培(1981-),女,河南省社旗县人,硕士,讲师,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与科研。
收稿日期:201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