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风平,刘得腾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000;2.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 渭南 714000)
【秦地文化研究】
“瀵泉”新考
郭风平1,刘得腾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000;2.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 渭南 714000)
采用电子数据库全文检索方法,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查找“瀵泉”有关的早期史料并从版本流传角度考辨其确切年代。将“瀵”字产生时间定位至196-288年之间。表喷泉时,“濆”是古代的正字,“喷”表有口活物喷水或气,明清时因人造喷泉增多,二字开始等同。“瀵”除用作专名外,还用来做“濆”的异体字。
瀵;《尔雅》;《说文解字》
洽川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合阳县城东23km处的黄河二级台地上,东鲤瀵(现名处女泉)、西鲤瀵、王村母子瀵、夏阳瀵、渤池瀵、熨斗瀵等七口泉眼罗布期间,构成独特的黄河中游温湿小气候景观,在半干旱气候带独具特色,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泉水以“瀵”为名,在陕西省是绝无仅有的有趣现象,全国也未必多见(湖北省境内有“瀵水江”,可参见相关论文[1])。于风军依据乾隆间纂修的《合阳县志》对清代“瀵泉”涉及的地理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2]。史耀增、谭留根等数位合阳乡贤也曾从字形角度展开探究,所用资料主要是《辞海》《辞源》及当代合阳方言,缺乏较为系统的源流辨析。笔者凭借《四库全书全文电子数据库》检索的便利条件*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参考的古代文献资料均来自上海人民出版社与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于1999年联合发布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数据库》。,考诸《说文解字》《尔雅》等早期语言文字典籍以及本字在后世的流传情况,为“瀵泉”做一新考,以期厘清这个悬疑多年的民俗疑案。
倘若只考虑原书版本的创作时代,表示喷泉的“瀵”字始见于战国成书的《列子·汤问》:
其国名曰终北……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圆环,名曰滋冗,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於山下……饥倦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在秦汉之际的字书《尔雅·释水》中是第二次出现:
瀵大出尾下。(郭璞)注: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曰瀵;冯翊合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原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底也。
在东汉许慎(约58—147年)《说文解字·卷十一上》中是第三次出现:
瀵,水浸也。从水,粪声。《尔雅》曰:瀵大出尾下。方问切。
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水经注·卷四》中是第四次出现:
合阳……城北有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径其城内,东入于河。又于城内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十五里。水即洽水也,县取名焉。故应劭曰:在洽水之阳也。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合阳瀵水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
笔者认为,“瀵”字出现的时代,当在东汉应劭(约153—196年)以后。因为“在洽水之阳”并无对“瀵”继续描述的下文,此为一证。其二,《列子》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古人多以为是战国郑人列御寇撰。传至东晋,张湛为其作注。文前自序云:永嘉乱后冠带南渡,张氏祖父的舅家王姓大族所藏《列子》仅余杨朱、说符及目录三卷,从其他藏书者手中分别取得四卷和六卷残本,才合为今天所见的八卷本。唐代柳宗元作《辩列子》,已怀疑此书的来源。清代乾嘉学派至近代古史辨派学者如钱大昕、章炳麟、胡适等人都以为是张湛所做的伪书。季羡林另辟蹊径,从《列子》与佛典相参的角度论述了张湛伪托之说的铁证。[3]其三,《尔雅》自西汉犍为文学起,学者有十几家,东晋郭璞荟萃众长,为该书作注,此后抄刻皆以郭注为祖本。由于《尔雅》是秦汉之际解释先秦文献的字书,因此《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以为《尔雅》“瀵大出尾下”是对《列子》“神瀵”注解,殊不知《列子》既为后世伪托,古本《尔雅》如何来解晚出之《列子》。张湛生卒年不详,但从《晋书》的记载中范宁(339—401)向他索要治疗眼疾的药方以及他在注《列子》时频繁征引《尔雅》郭璞注文的情况来看,他是郭璞(276—324)的晚辈。《列子·汤问》“神瀵”条下,张湛的注文也引自郭璞:“郭河东:汾阴有水,中如车轮许大,濆沸涌岀,其深无底,名曰瀵。”此即说明,《列子》非前秦古文。其四,《说文解字》成书的时代虽然比应劭早,但传世者为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增释的大徐本。“瀵”字下释文直接引郭璞注,说明它无法征引到更早的古籍,这个字可能就源出郭注本。若确系许慎原文,张湛《列子》也必会征引。
前三则史料的辨析说明,“瀵”字探源,以郭注本《尔雅》为最早的文献。然郦道元引《字林》作者吕忱说“《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今人萧惠兰指出:吕忱任义阳王典祠令在太康九年(288)[4],则此年郭璞年方十二,显然是前者的晚辈。按郭注本《尔雅》剔除注文后仅留秦汉人原本的解释则作“归异出同流肥,瀵大出尾下”。明显错讹不通,若据《水经注》辑文参校,则原文可以改为“归异出同流为瀵,瀵大出尾下”。但“瀵”既非古字,吕忱和郭璞又从何处得来?
根据语言学的规律,通常是先有读音,后有文字,又往往有若干个不同的字来代表相同的音义(重文或称异体字)。《尔雅》流传中往往错乱,许多讹误就因字形或读音的差异而产生。吕忱与郭璞所见不同版本即是明证。那么这个晚出的“瀵”字是如何窜入古代文献中的呢?它的本字又是什么?所幸的是,在其他儒典或传注中保留了部分文字的原貌。根据宋代杨简《慈湖诗传》“故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尔雅·释水》曰:泉归异出同流肥。”如此看来,则古本《尔雅》的原文应该是对《诗经·邶风·泉水篇》的释文,其文当作“归异出同流为肥,大出尾下”。不知从何时起,“肥”被误作“瀵”,郭璞见到此字,顿生亲切之感,洋洋以桑梓汾阴、合阳两地之“瀵”作注,随着后世尤其是唐代对《尔雅》的推崇,遂成为不刊之论。后世不但没有对瀵泉的横空出世而产生怀疑,反倒本郭说,拆“瀵”“肥”为二。南宋祝穆在所编《古今事文类聚》中备述各泉名实“水本曰源,源曰泉。正直上出曰槛泉,从上溜下曰下泉,涌出曰濆泉,侧出曰氿泉,泉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异出同流曰瀵泉。”此后明人陈耀文、彭大翼、贝琼更是交相转引,以讹传讹。实际即使郭璞本人,仍以“瀵源皆潜相通”(即“出同归异”)说明了瀵泉与肥泉的共同之处。
注《尔雅》的郭璞,是本地土著;作《水经注》的郦道元,曾实地考察,与乡民谈论。此二人亲身辨音识字,说明在此之前,当地已有“瀵”的读音。但汾阴、合阳并非《诗经·邶风》所歌之地,其音之本字应与“肥”无关。在古字之中,单一字形固然是常态,但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前,某些字与其说是表形不如说是表音(各地方言用字更是如此,至今还很普遍)。以和“瀵”字形相似的“濆”为例,《春秋公羊传》(“昭公五年……秋七月公至自晋,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作“濆”, 《春秋左传》作“蚡”,《谷梁传》作“贲”。按《春秋》所言“濆泉”,在今山东境内。可能汾阴、合阳之“瀵”的读音就来源于此,先民表达的或许就是今天所说喷泉的含义。
(一)名词,指代河东河西两地的地热喷泉
1.专指河东之泉
“瀵”字在正史中首次出现于唐代魏征所撰的《隋书》,该书著录杨尚希任蒲州刺史期间,引瀵水灌溉田地,种植稻田数千顷。《宋史·五行志下》有“河中府宝鼎县瀵泉有光如烛”。按《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废郡建州,改河东郡为蒲州,辖区大致在今运城。又按《宋史·地理志》宋宝鼎县,即旧汾阴县,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时都曾改县名为宝鼎,今为运城市万荣县。北宋周麟之《海陵集》亦有“涌轮口而凌空则为汾阴之瀵”。可见在这些资料中,“瀵”专指河东之泉。
2.专指河西之泉
“瀵”专指合阳之泉最早可能出于《全唐诗话》(未见于《四库全书》,下文由清代《陕西通志·卷一百拾遗》转引):“冯翊属县夏阳有瀵泉。太和中,有赵生者尉于夏阳,与友步月泉上,见一人貌甚黑,被绿袍,自水中流沿泳吟诗,曰:夜月明皎皎,绿波空悠悠。久之,入水没。明日又至。泉所有神祠曰瀵水神,入庙见偶人被绿袍者,前所见水中人也。”在北宋李复的诗文中“瀵”也专指合阳瀵泉。李复于元丰五年(1082)代理夏阳县令(夏阳包括今合阳县与韩城市)时作了一首题名为《过瀵泉题其亭壁》的诗,收录在《潏水集》中:“井邑依然旧物华,行穿溪树踏溪沙。路傍故老遥惊认,十七年前县令家。”
3.兼指两岸之泉
此乃郭璞本意,郦道元的详尽考察加于其上,遂为述完备。《明一统志》记载:“瀵泉,在临晋县西三十里,其泉有五,合阳有四。”《清一统志》记载与明志略同,说明在博学大家和全国性的地理书志中,郭璞的两岸皆有瀵泉说得到采纳。
(二)名词,泛指一切喷泉
郭璞注《尔雅》时,因桑梓之俗,以《春秋公羊传》之“濆泉”为“瀵泉”,后世学者大多不知其缘起,故以“濆泉”指别地之泉,以“瀵泉”专指秦晋两岸黄河之泉。道破玄机者是郭璞的同乡唐代薛能,其七言律诗《许州题德星亭》云:“瀵水南流东有堤,堤边亭是武陵溪。”(引自四库本《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九》)薛能是今山西汾阳人,为郭璞同乡,所描写的景象却是河南的“瀵水”。这说明在薛能的眼里,“瀵”不必专指汾阴、合阳之泉,而是作为“濆”的异体字使用。至北宋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偶来清瀵堤边住,重见东林社里人。”按四库提要,李之仪为今山东庆云县人,仕宦不曾到秦晋,可见在他眼里,“瀵”泛指一切喷泉。又如北宋文同的《梓州中江县新堤记》则言:“县为江所环,因名之。其源盖出于绵之龙安鹿爬山,初若二带,其深财渐,车至神泉始与诸谷瀵水会为一。”明代杨慎对今蜀江沿途险路调查后,在《蜀江水路险名》中记有“今地名七瀵”(《升庵集》)。末二证是今四川在古代也有“瀵”的证据。“瀵”作为“濆”的异体字,以名词“喷泉”的含义见诸上文,作动词表“喷涌而出”的含义则更为常见,兹列于后。
(三)动词,同古字“濆”,今字“喷”
“瀵”,动词,同古字“濆”,今字“喷”,对此张生汉先生有不同看法。[5]以“瀵”为动词,唐代刘禹锡为较早者,其《刘宾客文集》有“土山焦熬,止水瀵沸”(《楚望赋》)和“虽瀵涌于庭莫尚其霈洽也”(《机汲记》)。至有宋一代苏辙《乐成集》中记“泉流瀵发,草木滋润”(《东茔老翁井斋僧疏》)和“西南十余步有泉焉,广,深不及寻,昼夜瀵涌,清洌而甘”(《坟院记》)。晁补之《鸡肋集》中有“忽瀵起而成川”(《北渚亭赋》),华仲游《西台集》有“泉如瀵涌”(《朝请大夫孙览墓志铭》),晁公溯《嵩山集》有“旧传江发源,瀵涌出沈黎”(《四月堰水甚小,一雨灌田方足》),朱熹《晦庵集》有“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百丈山记》)。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题静明园十六景》“玉泉趵突,泉自山腹瀵出”(《御制诗集》)亦以“瀵”为喷涌。
“濆”本义是水从砂石崖壁等涌出,详见前文《春秋公羊传》。“喷”亦系早出之字。“喷”从口,先秦多取“吐气”(《战国策·楚策》)和“激射”(《庄子·秋水篇》)之意,为有口之活物吐气或吐水。“喷泉”合称始于唐代元稹《善歌如贯珠赋》:“愿连光于咳唾之余,清而且圆,直而不散,方同累丸之重叠,岂比喷泉之撩乱。”明代园林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人造景观日趋丰富,“喷泉”多用来指现在所说的人造喷泉,如程敏政《游九龙池记》:“石琢九龙,首箝西垣下,呀然张颏喷泉沫入池,有声泠然相应。”清代的诗文中“喷泉”更比比皆是,已开始出现与现代自然喷泉相同的含义。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其发轫者,如《玉乳泉》:“竹灯盘纡上数层,渐看池水几洼澄。因之穷到灵源处,石罅喷泉小阁凭。”《湛华室口号》:“石际喷泉堂下鸣。”《试泉悦性山房戏题》:“石壁耸屏映,壁下喷泉出。味甘色愈浄,竹炉妥帖陈。”
综上所述,“濆”与“喷”,都有用力激射而出的含义,取去声,古人以水从山石等出为“濆”,以水或气从口中出为“喷”。二字混同,大约源自清中后期乾隆朝。因郭璞注《尔雅》大行于世,此后引者,大多以“瀵”专指汾阴、合阳二地之泉。作动词则以“瀵”为“濆”的异体字通用。按今南方某些地区(如笔者家乡湖南中部)至今将“喷”读“fèn”,在口喷,如“口水喷出来了”,水濆,如“自来水喷出来了”两种语言情景下读音相同,而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喷”迥异,可能是当地方言保存了古音的缘故。
[1] 李孟德,易连兴.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真假地下分水岭水位判别——以湖北瀵水江坪河水电站河问河湾地块为例[Z]//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2008.
[2] 于风军.释“瀵”:基于对方志舆图符号的解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1):100-105.
[3] 季羡林.佛教十五题[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萧惠兰.吕忱行历新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2):74-77.
[5] 张生汉.“濆泉”、“喷泉”考辨[J].汉语史学报,2012,(4):37-41.
【责任编辑 马 俊】
The Word Spring’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GUO Feng-ping1,LIU De-teng2
( 1.Agricultural History Institute,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712000,China;
2.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 of Weinan Region,Weinan 714000,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Full-Text Search from the Database of Sikuquanshu to seek out the records about瀵, which is a Chinese character generally refer to spring in mid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then to certify what time they had been written. It disclosed the characters would be created from 196 BC to 288 BC. Then it finds out when referring to the spring濆is used. But another word 喷means water or liquids from the mouth of living animals, and it gets popular when fountains become commonl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ence, the two words are the same meaning since then. Sometimes瀵is a variant for濆.
spring; Guo Pu; Er Ya; ShuoWen Jie Zi
G127
A
1009-5128(2015)05-0025-04
2014-08-15
郭风平(1958—),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林业史、园林史、生态环境史研究;刘得腾(1984—),男,湖南新邵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人员,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民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