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东
从“读懂”到“懂读”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马伟东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对语文阅读方式、方法和策略的解读过于肤浅,导致阅读教学低效,教师不舍得把阅读体验的时间还给学生,忽视了阅读的本质目的,使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相违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探索了切实可行的做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积极主动地思考,情真意切地体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
许多教师虽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却只停留在“浅读”阶段。所以,如何找准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其情感,提高他们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能力,就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
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要紧扣“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要求学生一遍遍地读,读出语言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语言意味。这种“复沓式引读”法,强化了句子的节奏,加深了理解,营造了浓烈的课堂情感氛围,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会深刻地揣摩、感悟、理解语言。可见,找准“读”的训练点,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才能实现“读”的有目标、有层次、有实效。
新教材中许多文本语言生动、优美,老师要善于把握文本内在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味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达到以境入情、悟情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切入点,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使“读”有力度,有深度。
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让你觉得特别解恨、痛快?“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表达的是全文的情感主旨,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刻体验壮士内心深处的情感。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评,让学生边读边悟,使思维从宽泛走向明晰,达到文本教学更准确、更深入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都通过留“空白点”的方式使其情感或空间更有张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挖掘其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有利因素,利用有效的“补白”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与文本对话的平台。适度的“补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突破重难点,更好地营造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场”,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语言引导下生成智慧,培植语感,构建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补充材料、想象画面、续写内容等训练方式拓展和补充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想象等能力。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描写五壮士跳崖的内容时,教师有效利用课本插图,首先让学生用六分钟时间观察五壮士屹立顶峰的浮雕插图,想象五壮士当时的内心感受,然后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或多个壮士进行描写,这样一举多得的训练,学生不仅读懂了,更“懂读”了。“补白”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语言发展与情感体验同生共长。
在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的教学价值,大刀阔斧地对文本进行剪裁取舍,达到“多快好省”,是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为此,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亮点,使阅读教学更具魅力与内涵。
如学习《与象共舞》一课时,将着力点聚焦于描写“与象共舞”的重点语段,“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教师设计情境,进行角色置换,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实现了阅读教学“省时高效”的理想境界。这样简洁明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阅读教学,需要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更需要深思默会、浮想联翩。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准阅读训练的切入点、语言训练的价值点、语文能力的提升点,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关注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静静地品读、思考、感悟、探寻字面背后的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丁金荣
马伟东/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一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