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慧
连续三届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研究及干预对策
孙 慧
笔者以某地方本科院校连续三届新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2012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三届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上升。2012—2014级新生中,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理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文科生。因此,高校应及时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并根据普测结果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集中、最复杂。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以上,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大一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的改变,更容易遇到各种困惑,因此,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某地方本科院校2012—2014级连续三届新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从而为高校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以我校2012—2014级连续三届新生共1620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12级5397人,13级5425人,14级5383人。每一年测试时间都是在10月下旬,且都是采用统一培训班级心理信息员,在测试前向被试详细说明测试目的、测试要求和测试方法,以网络集中测试的形式。
2.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此量表共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1~5)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内容。用此量表测量个体的心理症状,从而推算个体心理的健康状况。因子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子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本研究中界定异常的标准为:任一因子分≥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
3.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对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采用Scheffe可信区间法进行比较,显著性差异标准为p<0.05。
1.2012—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的比较。将2012—2014级新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发现2012—2014级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其他9个因子上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极其显著(p<0.001),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其他因子得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
2.2012—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研究数据显示,从总体上看,2012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2012级新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10.78%,2013级新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9.93%,2014级新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8.99%,三届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2014级新生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上全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4个因子上,14级得分低于11、12级;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14级得分低于13级,13级得分低于12级。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012—2014级男女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数据显示,2012—2014级男女新生,在SCL—90 9个因子上,除因子8偏执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的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2014级男生在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均低于2012—2014级女生。也就是说,2012—2014级新生,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刘爱楼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4.2012—2014级文理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数据显示,2012—2014级文理科新生在SCL—90 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2012—2014级文理科新生中,理科新生在SCL—90 9个因子上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均低于2012—2014级文科新生。也就是说,2012—2014级理科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文科新生。
1.总的来说,我校2012—2014连续三届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国大学生中处于偏上的水平,情况良好。相对而言,2012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三届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分析发现,我校2014级新生大部分是在1995年以后出生的,这部分学生,不仅思想更加独立、个性更为张扬,同时由于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他们更关注和追求自我发展,对未来的生活更加积极乐观,这必然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2.三届女生的9个因子分值均高于男生,并且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分析其原因,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机遇,她们内心的各种冲突、矛盾和失衡比男生更为复杂、强烈和隐蔽。此外,受女性特有的细腻、羞涩、敏感等心理特征的影响,当她们面对学习竞争中的巨大压力、情感失落、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往往不像男生那样轻易地对别人表露,因此体验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比男生多。
3.本次调查,把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教科院、艺术学院学生归为文科生,把机电学院、信电学院、土木学院、数理学院、环境学院、食品学院、化工学院学生归为理工科生。三届文科生的9个因子分值均高于理科生,并且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理科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文科生。分析其原因,这与他们所学专业不同导致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敏感性不同有关。一方面,文理科学生所学专业不同而导致对社会评价的关注程度以及就业压力的感受不同;另一方面,文理科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同,以上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科学生的自信心。
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全面了解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筛查其中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并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高危个体,及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约谈。对于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心理安全隐患。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多渠道知识宣传教育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或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学会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去分析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并能够有效化解。开展课外多渠道知识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卡贴、宣传手册、广播站、宣传橱窗和专门网站等多种宣传载体,多角度、全方位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开展学生团体活动、现场心理咨询与测量、心理健康晚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比赛、心理影片赏析、心理沙龙、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的主题活动,为全校学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
[1]徐远超,姜巧玲,等.连续四届(2007-2010)男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125-128.
[2]刘爱楼,刘贤敏.理工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093-1094.
[3]谢金.基于CCL-90新升本院校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1,8:224-226.
责任编辑:丁金荣
G44
:A
:167-6531(2015)22-0124-02
孙慧/徐州工程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硕士(江苏徐州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