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娜 , 于泉蛟
医学生人文观培育问题研究
丛 娜 , 于泉蛟
人文观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能够使医学生在属人的层次上形成对人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同时真正理解人文可以文人,是使医学生成人的根本途径。为此,侧重于医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的培育,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人文的不懈反思与建构,是构筑医学生人文观的关键要点。
医学生;人文观;培育
医学需要人文,甚至可以说,医学本身就是人文的、属人的,就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所以,对医学生的培养,人文精神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人文精神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体现为多个方面,思想的、道德的、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等等,这里就涉及如何整体、深刻和有效地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问题。因此,首先应该树立一个正确、坚实、根本的人文观,即首先形成一个对人文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丰富、扩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构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人文,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的文化、文明,即人类创造的、体现人类特质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成果;而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侧重于人的内在的、思想的、精神的气质、涵养、水准等。无论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人文,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属人、文人。
属人,意味着人文是人自身创造的,具有人为的特征,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对象化世界的过程中,反过来积淀于人类自身之中的,体现人类自身本质、特质的东西。人,是一种对象化的物种,不仅能够以外在的事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更在于把外在的事物对象化于自身,把对象化进行内化,变成属人的、人化的对象。同时,人之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对象化、内化本身作为自己的对象,即人能够以自身为对象,在不断的对象化(外化)与内化的过程中,表征和确认着自身的本质。马克思对此曾深刻地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所以,人之人,更在于人能够属人的、人为的、自我觉解地认识人、把握人,以有意识、深刻地、理性地把握人自身的本质。人文,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形成对人自身的属人性把握。医学生学医,不仅直接意义上是了解、认识人的自身生理机体,而且更在于从整体上、从根本上,特别是从人文上,去把握人、认识人,形成对人的正确、深刻、坚定的人观,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上,形成对人是人的最高、最深、最终极的看法、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够最终、始终支撑医学生的医学学习与实践。
文人,意味着以文化人、以文塑人、以文成人,即人类正是靠着人文的东西,才最终从动物界中挣脱出来,从大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非常特殊、非常“自我”的独特物种。因为,通过人文、思想、文化、道德、宗教、哲学等,人类自身才能够做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明确“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我究竟应该怎样去做”。当人类能够通过人文的东西去认识自我、把握自己的时候,人类才能够真正树立人的观点、形成人的意识、建构人的世界,才不至于丧心病狂、失去人性、懈怠生命,做出反人类的、惨绝人寰的、丧失人性的罪行。所以,人文,对于人类自身太重要了,她是人类的头脑,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类的本质。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甚或说在很大程度上,他已不是人,不具备人的属性,不配做人,枉披人皮。而要想成为人,必须人文,通过属于人类文化、文明、思想、精神、内涵性的东西,才能够化人、塑人、成人。卢梭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首先,人从呱呱坠地,先天本身并不具备人文的知识,需要漫长的后天培育;其次,即便经历了后天的教育、训练、增添,囿于分工、生存,以及来自家庭、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因素,也不一定就具有丰富的、完善的人文素养。所以,人总是处于成人的路程中,需要坚定地、不懈地、永不停息地走在成人的路程中。目前,医学各专业课程十分繁重,医学生疲于医学专业的学习,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接受人文知识,医学人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忽略、被边缘化了。这是典型的科学理性主义的教育,而不是人文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医学教育需要回归人性、体现人文,真正培育出具有人文素养的优秀医学生。
(一)奠定基本的人文知识基础
医学生人文观的培育,前提和基础是基本人文知识的充实与奠定,在掌握大量人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医学生才能够形成丰富、坚定、高尚的人文观。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个层次上去予以奠定。
首先是尽可能多地传授人文基本的学科知识,比如伦理、法律、管理、历史、政治、哲学等等。尽可能多,主要是指打开医学生的人文视域,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去最大限度地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实质来说,人文永远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凡是涉及人的方方面面,都具有人文的属性和内涵。因此,尽可能多的传授人文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去予以培育,是奠定医学生人文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医学生对多门人文学科有了大致、总体了解时,便会在其头脑中形成最初的人文知识框架。
其次是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各人文学科基本的、主要的人文知识、原理、方法、价值取向等的讲解与传授,也即各人文学科中的基本实质、理论精华、精神理念等。一方面是不可能各人文学科都大量的讲授,因为医学专业本身十分高、精、专,医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相应地也就不宜像文科院校那样全面而大量的讲授;另一方面,则是贵在精华,把各人文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知识、原理、要点、规律、精神实质等讲解清楚,使医学生把握各人文学科的内在精华。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建立在医学专业基础上的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知识内涵下的医学专业学习,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筑医学生基本的人文观。当医学生了解了各门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时,便会在其头脑中形成基本的人文观架构。
(二)建构人文的反思与追求
医学生人文观的培育,基本的人文知识仅仅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反思与追求,则是最终形成一定人文观的重要支撑。也即,唯有医学生自我发挥主体性,学会自我的反思与追求,在自我思想的深处形成对人文的分析、处理、建构时,才可以标志医学生最终形成了一定的人文观。具体而言,在医学生人文观培育的过程中,应侧重如下要点。
一是侧重医学生自我觉解、形成自我意识,学会自我反思,进入哲学形而上的思维。在医学生掌握基本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贵在进一步激发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怀疑、否定、批判,进行不懈的反思,形成对人文知识的“活”的理解。人文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本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等的形成与建构,不可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只允许活学与活用,不断地充实与完善。为此,就需要自我觉解,形成自我意识,学会反思。黑格尔指出,哲学思维贵在“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为思想”。人文之所是人文,只有自我主动地去反思,经过反思的过滤作用内化于自我思想的深处时,才是真正意义上形成人文素养,并且是真实意义上形成了一定的人文观。
二是侧重于医学生不懈的追求、探究,形成远慕的心态,高尚的追求。人文绝对不是固定的、凝固的,而是活的、指向未来、启迪人生的。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观的建构,贵在使医学生形成对未来人生的求索与探究。冯友兰先生指出:“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医学生在低头学习医学专业课时,更应该抬头看一看医学的未来指向,更应该求索医学专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最终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崇高的地位和价值。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目前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马克思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等,都标识了人应该有一个崇高的价值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理念。当我们给予医学生的是理念、是心态、是追求时,那么,就会构筑医学生一生一世的求索,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挑战,都会践行医学的誓言,都会对人、对自身、对社会有一个心安理得的心态。这是医学生人文观形成的根本标志。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核心是人文观的形成与建构,在人文观的高度上使医学生形成对人文的根本观点与根本看法,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根本。
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了解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可能引起的碰撞,也让他们在交往中逐渐学会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建立深厚的友谊,为他们将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便利。
(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追求人生理想的紧迫感。
高校可以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追求人生理想的紧迫感,让他们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须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养成惜时的好习惯。
总之,高校理工科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以上的人文素养,才能适应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1]马怀强.高校人文素养教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
[2]徐佩.强化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研究[J].企业导报,2015(5).
[3]朱淑娟.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4]李晓云,王一成,袁宜如.谈高校人文讲坛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导报,2014(11).
[5]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丁金荣
G43
:A
:167-6531(2015)22-0096-02
丛娜/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辽宁大连116044);于泉蛟/ 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