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2015-03-20 06:40:32陈詠贤赵雅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应用型

陈詠贤,赵雅丽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陈詠贤,赵雅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在综合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学生学情和大学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创建导学感悟式、互动探究式、专题化组合式等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便在有限的学时中充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三大功能。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在综合考虑学校的特色和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学情和专业学科特点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特色,转变办学思路,将总目标定位于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因应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研究型大学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生源层次也有差别,[1]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低,对自己缺乏自信,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中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原有目标失落与确立新目标、学习兴趣不高与奢求全面提升能力又不愿做出切实的努力之间的诸多矛盾。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们对很多课程接受与拒斥共存的特殊心态。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明确这一特殊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地教学改革,做到因材施教。

《大学语文》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渐延伸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启发学生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智慧理念、哲学思辨与审美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

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的价值特征,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一)导学感悟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通过交往和互动传递知识、情感、思想的过程,师生间良性的沟通和交流是题中应有之意。当前,大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师生之间交流少,无法形成呼应,产生共鸣的现象,学生越来越觉得课堂枯燥无味,教师也渐渐地失去了教学的热情。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导学感悟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绪渲染”,[2]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进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字在悠久的历史中流传、积淀,每一个汉字体态优雅,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及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分析评价的方式讲解文章,这样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零碎的符号,而应关注、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引发学生对生命和自我存在状态、精神建构的思索。这样,在经典文本的欣赏、交流、体悟中,学生不仅有感情体验和真实的形象体悟,还有理性智慧的启迪,为正处于灵魂自我塑造期的他们提供一份可贵的精神营养,甚至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就是一篇非常适合于导学感悟式教学的文章。我们具体的做法,第一步,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从视觉上冲击学生的审美体验,将学生带入艺术“美”的意境中。第二步,组织小组讨论,重点是怎样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得出真善美三位一体才是“人生的艺术化”的最高境界的认知。文末作者引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路标“慢慢走,欣赏啊”,提醒人们不要匆匆忙忙地急走而过,应该学会欣赏人生优美的风景。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教师需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启发学生对“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一命题进行深层思考,引导他们在浮躁的时代倾听心声,在碎片化的当下学会沉淀,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也有益于学生对人生、生活有更深层的体会和思索。第三步,结合教材中的《听泉》对文章进行平行体验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真谛不仅在于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之美,更在于学会聆听心灵深处的鸣声,走向返身自省。如此,通过关联性作品的平行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互动探究式

教师教学的成功与最高价值,不仅在于自我的成长和提高,更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的主动性和快乐感无从谈起。

互动探究式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一基础上,教师设置一个话题,采用小组互助合作探究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代大学生观念多元、心态自主、敢于质疑、勇于表现,渴望平等地交流,这对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为积极的学习探究者,可有效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在小组讨论研究中,学生之间的观点和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可能得出新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学习效果。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层级学生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有序、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并注意调控学生发言、讨论的深度和方向,适时点评启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我们运用互动探究式进行教学的成功案例是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3]这首长篇叙事诗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对《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较多的争议,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认为诗人主要着眼于社会现实,讽刺唐玄宗耽乐误国,并有垂诫后世君王的文学功用;有的认为《长恨歌》的根本价值在于还原李、杨之间纯粹的爱情,抒发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有的认为诗歌前半篇写玄宗宠爱贵妃而耽误朝政,终致“安史之乱”爆发,含有批判之意,后半篇则极力铺写玄宗的寂寞失落,传达出诗人对贵妃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悲感。学生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思想的碰撞。

互动探究式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和知识建构是一种检验。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一位认同和喜欢文化、乐于阅读和思考、对历史和现实生活抱有积极情感、有思想有情趣有素养的教师,会让大学语文课堂富有知性与诗意,使学生对课堂充满了期待,产生探究的乐趣。

(三)专题化组合式

专题化组合式是在确立教材和学科要点的前提下,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其他相关内容划分为若干既有有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专题,再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加以实施的教学模式。这给了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

应用型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对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中高级语言组织能力、合宜的语言应用观。因此,我们把大学语文分成“语”和“文”两部分,“语”包括应用写作、口语表达专题,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文”包括文学欣赏和地域文化专题,以提升审美素养和渗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为主要目标。

目前我们的实践形式有,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每月好书交流会等,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4次作业,这些作业并不专注于知识点,而是着眼于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微诗歌创作,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举办讲座,适当引入具有丰厚内涵的本土文化,使学生关注和学习身边的文化,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导学感悟式、互动探究式、专题化组合式,是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它着眼于提高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基础层——审美感悟能力;中间层——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层——自主、持续性学习能力。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被动到主动、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汲取过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效地提高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学有如运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立足于当下、当地,在综合分析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妥善确定教学内容,全面考虑模式与模式之间各种功能的兼容和搭配,建立合宜且有效的教学规范,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重焕生机与活力。

[1]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和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冯大建.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2007(1).

[3]邓文华.关于当代大学语文教法的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8).

责任编辑:丁金荣

G42

:A

:167-6531(2015)22-0069-02

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类B类项目(JB12423S)

陈詠贤/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福建南安362332);赵雅丽/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福建福州35000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