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文
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陈爱文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英语交际能力薄弱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薄弱的三个主要原因:教学模式陈旧、语言环境缺失、文化视野狭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以改善这种情况,希望对广大的英语教师及英语学生能有所裨益。
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应体现在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应用上。虽然国内已经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英语教学法,但是它们的推广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单纯的“听”和“记”,学习较为被动,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属于灌输性教学,教学的最终结果只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无法很好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指出:“学习与习得是获得语言能力的两种方式。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而习得则是无意识的过程。”习得,在这里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获得语言能力的现象。儿童之所以能够学会母语、能够自如地使用母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非英语的语境下进行学习的,书面形式的语言知识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
(三)狭窄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思维受限制
语言和文化向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镜像。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Sapir认为“文化是语言存在的基础”。Stephen Crane也说过,“只有充分考虑文化因素,语言行为才能被充分理解,也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交际”。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更是直接指出:“采取只知道语言但不了解文化的教学方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佳办法。”所以说,语言教学离不开对具体文化的了解。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存在着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的现象,导致了学生虽然对语言本身掌握得非常好,却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S.Bruner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英语学习跟学生个人的不懈努力与不断实践是分不开的,更主要还是依赖于学生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学生的需求为客观依据,教师只起到从旁指导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的需求。著名语言教学法家Wilga M.Rivers指出:“除非学生和学生的需求成为教学计划及实践的中心,否则不管怎么变革,都只是换汤不换药。”所以,了解学生的需求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透彻分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合理规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习客体到学习主体的转变。
2.采取互动式教学。交际体现的是交流对话,而不是自言自语。所以,语言教学应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如此。这就决定了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采取互动式教学,精讲多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会话机会。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讲”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一起讲”,或者是“教师引导学生讲”,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变得更浓厚,英语交际能力也会在会话练习中得到提高。
3.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动起来”。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多提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而不是机械性的问题。问题应侧重语义,而不是语法结构,要注重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语言环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作为英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当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他们获得语言能力的速度将会明显加快。因此,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运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
创设语言环境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唱英文歌、场景剧等方法。不但如此,创设语言环境还可以是其他非语言媒介,比如教师的表情、手势等。另外,情景教学和真实交际场景也是创设语言环境的一种手段。情景教学可以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真实交际场景则能使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得到激发,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三)采用分级教学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是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此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分级教学。
第一级为初级阶段。此阶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让他们有个大致的感受。对应的教学方法有感受模仿法。
第二级为中级阶段。此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连贯说话的能力。对应的教学方法有句子转换法、单词组句法、即时翻译法、场景表演法等。
第三级为高级阶段。此阶段又称创造性阶段,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自由运用英语和创造性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对应的教学方法有专题讨论法、材料扩展法等。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做到自由运用英语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能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
1.感受模仿法。古代先哲Aristotle指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英语也不例外,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发音、熟悉语调、培养语感、把握节奏,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所以,教师通过播放课文录音、原声影片让学生模仿,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2.句子转换法。句子转换法可以让学生转换句型或时态,也可以是复述文章或影片,该方法有利于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学习英语口语,能够做到以点带面,适用于各种水平的学生。
3.单词组句法。单词组句法指的是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将一些独立的、但又可以组成句子的单词或者词组联结成句的练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一种张扬个性的学习方法。
4.即时翻译法。即时翻译法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安排一些即时口译来锻炼学生。学生充当口译工作人员的角色,教师提供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即时将汉语翻译成英语。这种训练方式直观,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够感受到英语表达成功的喜悦。
5.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指的是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一个专题进行讨论。专题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易于表达的。专题讨论法特别适合小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平等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前中,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指定一名准备充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组内其他同学开展讨论。
6.材料扩展法。材料扩展法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则对话或是一个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内容进行扩展续编。材料扩展法既能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又能培养学生英语口头交际的能力。具体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适当提供一些句式结构或者是短语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将材料顺利扩展开来。
7.场景表演法。场景表演法指的是学生根据教材或者是视听材料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短剧,可以说是达到了口语表达的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场景表演法富有情感的表达、抑扬顿挫的语调、跌宕起伏的音乐,提升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注意到表情的变化,更好地提升英语交际能力。
[1]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土笃琴.英语教学交际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苑莉
G642
:A
:167-6531(2015)22-0051-02
陈爱文/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福建漳州363000)。